APP下载

消费升级语境下主旋律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保障

2020-11-14鲍芳芳

电影文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创作

张 霆 鲍芳芳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作为我国电影创作领域一种重要的选题取向与价值定位,主旋律电影自1987年正式提出后,一度掀起过火热的创作与公映热潮。不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降,随着国内电影业市场化改革的启动所造成的不适应、国外进口分账大片的冲击以及录像、影碟等影像制品的大量涌现所产生的显著替代效应,国产主旋律电影不论是社会影响还是票房收入都呈现一定的衰退迹象。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0年间,国产主旋律电影通过适当吸取商业电影的诸多成功做法,在探索自身的转型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眼亮的成果。不过,在当前电影产业全球化趋势加速、竞争不断加剧,特别是广大观众对更好看、更有质量的电影的需求日益强烈所带来的电影消费升级的语境下,主旋律电影需要进行更大韧劲的守正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走向高质量发展。这需要社会各有关方面能够提供相应的支持,赋予其应有的条件保障。

一、政府主管部门对主旋律电影创作与生产的继续鼓励和扶持

诚然,作为一种文艺实践形态,主旋律电影本质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传播诉求见之于电影艺术实践的产物。作为政治话语深度介入电影艺术实践的产物,主旋律电影诞生之初,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是以严肃的主题和庄重的故事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当时蔓延全国的娱乐片大潮泾渭分明。不过,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推进及国家对电影市场的逐步放开,主旋律电影在类型日益丰富、产量逐年增多的电影市场,却因为缺乏与商业片、艺术片的比较优势,而不断流失市场和观众,渐渐陷入发展困境,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电影逐渐勃兴,主旋律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不断加重,中国电影也形成了商业电影独大、主旋律电影弱化、艺术电影小众化、进口大片持续强势的差序化发展格局。

毋庸置疑,主旋律电影在助力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等方面,扮演了十分积极的角色,也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从20世纪那些经典主旋律影片,如《开国大典》《大决战》《焦裕禄》《周恩来》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代人的深远影响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在中国的政治、社会背景下,放弃主旋律不可能。”因此,鉴于主旋律电影的价值依然存在,为确保其继续发挥相关作用,有必要支持其继续发展。

当然,主旋律电影本质上也是一种大众化的电影产品、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它与商业电影一样,同样需要通过市场售卖(吸引观众购票消费即观映)来完成自身的价值变现。然而,商业电影的繁荣、进口分账大片的涌入,客观上形成了对主旋律电影在消费上的极大挤压。加上,在相当长时间里,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的确也存在着模式化色彩较重、吸引力不足、观赏性欠佳等缺陷,限制了观众对它的亲近。“对于中国电影而言,由于主旋律电影一贯以来的宣传教化功能和中国电影体制的自身原因,主旋律电影在历史的进程中一度扮演不受欢迎的角色,在诞生之初即面临着无法获得市场认可的困境。观众也对主旋律电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排他感和拒绝感。”这也是主旋律电影一度陷入发展困境的重要诱因。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主动借鉴中外优秀商业电影的成功经验,积极进行创作转型,使这一局面有了很大改观,并涌现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但是,应当看到,各市场主体对电影商业利润的强调,使得现阶段主旋律电影在吸引足够的社会风投资金方面,面临许多困难。这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对主旋律电影创作与生产给予鼓励和扶持。事实上,自1987年正式提出“主旋律电影”以后,政府部门的许多鼓励和扶持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政策、措施就相继出台。“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奖项的设立,其鼓励和扶持主旋律电影的意味也十分明显。不过,面对当前国内电影市场供片数量日趋富余、排片竞争日趋激烈、已经形成卖方市场和广大民众的观影消费升级的格局,主旋律电影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压力骤增,因此,需要得到政府主管部门更多的鼓励与扶持。诚然,行政力量的过多介入,貌似有干预市场调节机制、扭曲公平竞争之嫌。可是,必须认识到,电影毕竟不单纯是一种可流通和交易的商品,它还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精神文化产品。实践证明,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传播和消费,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否则,很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主旋律电影创作与生产的鼓励和扶持,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具体的鼓励和扶持措施,可以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其中有国家支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题材电影”创作、摄制的相关表述。由此可见,继续鼓励和扶持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也是符合国家最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

二、影视制作机构对主旋律电影创作与生产的积极介入

历史地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营电影制作厂是中国电影创作与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主旋律电影创作与生产当仁不让的责任主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电影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上的民营电影公司、影视制作机构开始介入电影的创作与生产,并在不断延伸和完善各自产业链中,做大自身产业规模,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逐步确立起自己在中国电影产业版图中的地位,成为国产电影创作、生产及发行、传播的主力军。

正如主旋律电影的被提出和倡导,源于相关主管机构对电影政治、社会、文化责任的强调与荫护,重思想性、教育性和引导作用而相对忽视观赏性、娱乐性及艺术创新性,成为主旋律电影带给人们的整体观感。主旋律电影的这一特点,在人们思想观念日趋走向开放、多元,对个人兴趣与个体意愿的尊崇不断得到强化以及精神文化活动越来越为消费力量所牵引的社会语境下,日益呈现自身的窘迫和尴尬。特别是随着电影消费“买方市场”的形成,主旋律电影在可看性、吸引力方面的“先天性”缺陷,必然导致它在票房与口碑上的弱势地位。毋庸讳言,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其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带给人们以娱乐,让人们通过观赏其所建构的视觉景观与想象世界获得一定程度的身心释放。即便电影也具有教化功能,但它也是建立在寓教于乐基础上的。而主旋律电影对电影娱乐功能的有意节制和收束,对教化功能的着意凸显和强调,减低了自身所能带给大众的娱乐快感,从而在与商业电影(强调和突出电影的娱乐性)争夺消费市场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这也使得受利润法则支配的众多影视制作机构缺乏创作与生产主旋律电影的积极性。

还应当看到,与众多中小成本的娱乐片相比,主旋律电影因其特定的题材内容,在创作与生产方面,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因而在摄制成本方面能够减省的弹性也相对较小。特别是有些主旋律电影还需要耗费相对高昂的摄制成本,才能满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远非一般的娱乐片所能比。这无疑也在客观上将许多资金并不宽裕的中小制片公司排除在了创作与生产主旋律电影之外。

为此,出台相关举措,如完善投融资政策、适当放宽摄制准入条件、进一步改革发行和放映机制等,调动各类影视制作机构介入主旋律电影创作与生产的积极性,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然,为避免继续遭受观众的冷遇,摄制主旋律电影应当努力寻求意识形态诉求与大众审美需求的平衡点,以便使之向着同时具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中国式主流电影转型。

三、舆论环境对主旋律电影的适度包容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旋律电影尽管也出现了诸如《开国大典》《大决战》《焦裕禄》《周恩来》《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产生过较大社会反响、市场表现出众的作品,但也有大量的主旋律电影为市场所埋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成型、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的崛起,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推行院线制,发行放映领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变革,主旋律电影的生产空间便急剧萎缩,社会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产量与质量的不断提升中,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创作题材日趋丰富,作品类型也日益多样,革命历史题材、家庭伦理题材、都市婚恋题材、警匪题材等各种题材,应有尽有,古装片、动作片、喜剧片、爱情片、玄幻片等各种类型,缤纷涌现,既有重装备制作的大成本电影,也有走轻巧路线的中小成本电影。电影产品的日趋丰富及其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了不同受众的观影需求,也为观众提供了无限丰富的“谈资”。特别是自媒体的发达,为影迷品评电影提供了广阔空间。实事求是地看,中国电影要走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观众对电影的中肯讨论和评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积极社会舆论。然而,必须注意,近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达,利用手头便利的传播平台,非理性地发表相关影评以及或为显示存在感,或替人充当“水军”,或出于某些扭曲心理,有意“差评”“恶评”“黑评”某部电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其中,本身“处境尴尬”的主旋律电影,更容易受到不公正影评的非难,进而使自身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对此应该保持足够的警醒。

从传播实践来看,人们对于相关电影话题的探讨和评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舆论能够以“议程设置”的效应,引导和影响电影观映群体对电影的接受和体验,因而也必然对电影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电影观众理性、成熟的意见表达,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恰如凡商品都需要有消费者进行消费才能借此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维持自身的再生产一样,电影作为一种存在着激烈市场竞争的大众化文化产品,同样也需要有观众喜爱观看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价值及保障自身能够可持续发展。套用这一逻辑,国产主旋律电影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也正在于有无观众基础。主旋律电影在多年的生产、流通、放映、传播过程中,固然也“培养”了认可自己的观影群体,不过,这个群体随着商业电影的崛起而不断发生人员流失,一些欣赏趣味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老去。目前,中国电影票房的消费主体以19~35岁之间的人群占据多数。因此,主旋律电影需要积极拓展新的目标受众,特别是争取到一些年轻受众的喜爱,赢得其相应的舆论支持。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有些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比如英模传记片,毕竟很难在观赏性、娱乐性、视效冲击力等方面与商业电影一较高下。对此,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行动,倡导和培养观众为了解革命先辈、为向英模表达敬意而去观影这样一种公益立场和态度。社会舆论也应该对此保持适度包容,做评价时不能太过苛责。当然,这毕竟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需要广大观众具有意识上的自觉。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聚焦时代大潮中的平凡英雄,展现他们伟岸、光亮而又可亲可近的形象,获得57.79亿元的票房收入,创下了国庆档票房历史最高纪录。事实上,不少观众就是出于向英雄前辈、向模范致敬,在国庆节这个特殊时刻感受祖国母亲的历史与荣光,而走进影院观影的。

四、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对主旋律电影的支撑

众所周知,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能够称雄全球电影市场,除了美国强大的资本实力、强势文化为其后盾外,还离不开美国作为世界电影强国所拥有的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的强有力支持。然而,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不少令人称道的成就,但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电影工业体系亟待完善。“在中国电影迈入新时代的紧要关头,在票房奇迹和市场扩张的背后,中国电影工业基础的薄弱成为制约其继续发展的瓶颈。”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不足,同样也影响着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稳健发展。

一部电影从开始创作到在院线公映、与观众见面,进而收回成本,为投资方、制作方及相关创作人员带来赢利,一般需要经过策划创意、剧本创作、导演筹拍、生产制作、宣传发行、营销推广到后期产品开发等众多流程与环节。这其中,每一个流程、环节都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倘若没有整体的布局和细密的专业分工,则既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不便于节约成本,也不利于提升相关制作环节的专业化程度,将其做细做精。在美国,早已形成了成熟、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分工明确的流程化管理已成为电影创作与生产的常态。不仅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等不同工种的细致分工,还有主抓某一具体类型、专攻某一制作环节的分工。比如,有的创作人员只是变形金刚领域的专家,或只是蜘蛛侠领域的专家;有的团队专门负责GE制作,有的团队则专门负责片中人物的形象设计。摄影、录音、化装、营销,也都由非常专业化的团队负责。由于专业分工很细密,工作人员所专注的领域比较专一,因此,往往可以把相关工作流程、环节中的业务做到专精、极致。反观国内,由于电影工业体系尚不完备,除少数大公司有自己相对成熟的专门制作团队外,不少影视公司、导演获得摄制项目后往往需要临时组建“班底”、落实责任团队后再行确立电影生产流程及开展相关工作。有时,还需要将一些具体制作业务分包给若干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团队去完成,有些技术难度高的制作环节甚至要找国外的制作团队完成。例如,2014年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一节的老虎特效,就是请一家韩国特效公司完成的。显然,这种状态很难保障主旋律电影创作有相对稳定的高效率、高质量。“要想整体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仅靠创作者个人的诚意和工匠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升级,只有实现了这一宏大目标,我们才能真正提升民族电影的整体质量。”所以,构建基于合理分工的相对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优质服务,对提升主旋律电影的摄制质量和水准,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主旋律电影自提出以后,逐渐在具体的创作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区别于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内容特质和美学风格。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不断升级的市场竞争及生存空间遭受极大挤压的格局,主旋律电影坚持守正创新,主动借鉴商业电影之优长,适度提升娱乐性、观赏性,借以争取观众与赢得票房,无疑是一种正视并遵守电影市场交易法则的表现,是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一种自我调适。时下,我国已然步入世界电影大国行列,电影投资主体越发多元,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创作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类型生产和艺术探索也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态势。今日中国的电影,无论是从创作与生产数量、播放数量、观众规模,还是产业总值上,都堪为世界前列。这其中,亦有主旋律电影的贡献(《建国大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在观影人次和票房收入方面的良好表现就是明证)。今后,主旋律电影需要在社会各方提供的上述条件保障下,不断精耕传统题材,同时拓展新题材,并积极撷取新手法,塑造新形象,容纳新内容,努力占稳市场主流电影地位,进而引领国产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助推中国早日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