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时风华》看主旋律影片的题材选择与剧情建构
2020-11-14吴宝平代卫英
吴宝平 代卫英
(泊头职业学院,河北 沧州 062150)
《那时风华》是由李三林导演,程铮、蔡玉洁、梁笑等共同主演的主旋律剧情片,又名《塞罕坝之恋》,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为背景,讲述了老一辈造林人度过的艰难岁月。以郑百团、唐学燕、苏铁为首的年轻人,内心怀揣着“沙漠变绿洲、保卫北京城”的伟大理想,走上塞罕坝,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挥洒热血。
一、剧情建构:双线性结构叙事与元素融合
《那时风华》讲述了一个“沙漠变绿洲”的故事,它取材于现实,主要表现的是艰苦奋斗的“塞罕坝精神”,但为了增强可看性,影片通过对故事细节的丰富与再加工,成功完成了现实事件的影视化。影片分成了两条故事线索:其一是故事的主线,即在生活条件艰苦的20世纪60年代,青年学生唐学燕、李建设、罗舒娅等六姐妹放弃了高考,奔赴塞罕坝,和军人家庭出身的郑百团、知识分子苏铁一起,共同投身到植树造林事业中去,并在此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其二是李香香的孙女在非洲荒漠植树造林的故事,这是对于塞罕坝精神的继承,也表达了影片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关注。双时空、双线索的穿插进行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的表现空间,丰富了场景内容,并传递出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下,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所提供的中国经验与方案,影片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影片的时间点开始于现代社会,苏青青前往非洲荒漠考察,要在这里建设“绿色的天堂”,随着她开始向同伴讲述对外婆的回忆,影片的时间线索追溯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来到了塞罕坝,决心在这里做出一番成就。“上坝”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整个人生的改变。他们的“上坝”之路经历了重重困难,起初,组织并不同意这些女同志到一线去,想要将她们分配到后勤。但在她们执着的争取下,“燕子突击队”成立了,在千层坝开始一棵一棵树苗的播种,双手起了水泡,在风雪来临的时刻也从未退缩。在暴雨几乎淹没了漏水的住房时,大家用水盆顶在头上,大声歌唱着面对这一切……影片采用了实景拍摄,营造了特定年代的氛围。在浩瀚的黄土地上,上百台红色的老式拖拉机开垦耕耘,画面真实而震撼。随着更大的困难不断出现,千层坝的秋季造林树苗成活率不到8%,技术难题又一次摆在大家眼前。在队长唐学燕和技术员苏铁的不断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树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二人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两颗心逐渐走到了一起。在此过程中,影片不断穿插叙述唐雪燕的孙女在非洲考察的情节,通过她的讲述,再一次强调了塞罕坝对于国家的意义和“塞罕坝精神”的意义与内涵所在。第三代“塞罕坝女孩”已经走出了国门,向世界证明荒漠可以变为绿洲,塞罕坝的成功是真实而充满鼓舞力量的。两条时空线索并行不悖,最终交会在塞罕坝的荣誉时刻——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的称号。
同时,《那时风华》不仅有生动曲折的奋斗情节,也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将奋斗主旋律影片与青春爱情片进行了类型杂糅的尝试。影片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单纯却又坚定的,有一个充满了趣味性的情节便可以说明。苏铁将一小罐炼乳给了她喜欢的唐学燕,学燕送给了罗舒娅,舒娅送给了他喜欢的郑百团,百团又送给了心中喜欢的唐学燕……一瓶炼乳在兜兜转转几次“易主”的过程中,便将几个年轻人的情感关系表达清楚了。苏铁与郑百团对唐学燕的示爱方式十分直接,“我得找他理论理论,他不能也喜欢唐学燕”“我更喜欢她”,将两个飒爽果敢的年轻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而唐学燕与苏铁的爱情故事更多了一份浪漫色彩。在苏铁遭到批斗的特殊时期,唐学燕在批斗会上拿出了一双父亲送的鞋作为定情信物,当众问道,“苏铁,你愿不愿意与我结婚”,二人的结合诠释了爱情的勇敢无畏,正如他们一往无前地坚守在林场一样,他们勇敢地选择了彼此,共同面对风雨。苏铁为救李建设被狼群围攻而死后,唐学燕依然坚守着曾经的誓言,守护林场,也是守护他们共同的回忆。同样,郑百团也在好兄弟苏铁死后建了一座望火楼,决心一生护林,为战友坚守。造林的奋斗征程与团体和个人的情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条线索交织出了一首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塞罕坝之歌”,避免了主旋律影片中常有的悲情叙事和“脸谱化”人物,呈现出了乐观积极的整体氛围。
具体来说,我国的主旋律影片常面临着观众审美认同的缺失问题,这主要是主旋律影片在题材选择与表现手法上的限制性与固定性所造成的。《那时风华》在影片中尽可能地融入了更多的可观赏性元素,除了对于造林生活的日常式呈现,还涉及了忠诚与背叛、坚守与逃离、爱恨与情仇等人性道德所面临的考验,同时也有情感和欲望的适度释放,如罗舒娅与郑百团从望火楼撤退到房子中避雷时的亲密戏份。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合,“淡化主旋律影片中的革命讲述和政治铺垫,更好地与社会和受众相迎合”,同时展现出了真实与自然的人性之美。
二、题材选择:“大”历史与“小”人物的碰撞
塞罕坝本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在辽金时代就可见于史书记载。到了清朝末年,无节制的开垦破坏了塞罕坝的植被和生长环境,随后又经历日寇入侵,大肆砍伐,更加剧了这里生态环境的恶化,塞罕坝最终变成了一片难以生长植物的荒漠。塞罕坝林场的重建与恢复,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被时代所铭记,而这些在塞罕坝奉献过青春的人更值得被歌颂与纪念。他们在林场度过了一生,他们的悲喜与林场紧密地联系着,在宏大的历史中,小人物悲壮而绚丽的生命体验更加让人动容。在题材的选择上,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那时风华》并非只关注林场的建设,而是抓住了“大”历史与“小”人物的碰撞,“使历史成为人的历史,使人成为历史过程中的人”,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影片中,千层坝的首次秋季造林轰轰烈烈地展开,为了完成任务,“燕子突击队”的女青年们与大部队一起不分昼夜地种树,她们并非没有抱怨过。影片在表现她们艰苦奋斗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们心中的迷茫与退缩,她们也曾表示“实在是太累了”“想要休息一天,什么也不干”,但最终在唐学燕与林场领导们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这样的叙事手法避免了主旋律影片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符号化的弊端。塞罕坝的“战士们”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与怀疑中选择了坚守,更显真实感人。而此次秋季造林以树苗成活率只有8%宣告失败,林场面临着解散的风险,塞罕坝的青年们也重新面对人生的选择。影片以省略化的手法完成了这段叙事,对于失败的原因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的,避免了影片成为塞罕坝造林纪录片的叙事倾向。影片始终是以人物为主,聚焦于这些淹没在历史中的伟大尘埃,在历史的实际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思想与行为的性质与意义。
对于千层坝护林人的传承,影片也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来完成。罗舒娅与郑百团在望火楼成家后,怀有一子,名为郑雨生。罗舒娅在一次去抢修电话线的过程中不幸遭遇大雪,腹中胎儿也突然临盆。在这样的紧急时刻,影片没有渲染紧张、悲惨的气氛,而是通过罗舒娅的幻想,描绘了一幅她在雪中翩翩起舞的画面。红色的飘带在白雪中翻飞,年轻女子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塞罕坝的绿林之中,千层坝林区也成为为爱坚守的郑百团生死不离的归宿,整个画面的色彩唯美而充满诗意。对于罗舒娅的离去与第二代护林人的诞生,影片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呈现方式,以此来纪念他们奉献给塞罕坝的生命与岁月。在罗舒娅弥留之际,她依然保护着腹中的孩子,低声呢喃着“宝贝你冷吗”,凸显出了伟大的母性之美。苏铁与罗舒娅的死代表着一种致敬,他们都在最青春洋溢的时刻来到了塞罕坝,也将青春留在了塞罕坝,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绿林的生生不息。在历史滚滚向前的波涛中,每一个曾经奉献过的个体生命都不该被忘记。他们既渺小,又伟大。
三、人物形象:典型人物的塑造
主旋律影片主要是为了表现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国、敬业、奉献、团结、友爱等,在《那时风华》中,主要是通过对“燕子突击队”的女青年们以及苏铁、郑百团这两位男青年的塑造、刻画来完成的。他们青春热血、重情重义、敢爱敢恨。影片通过在艰难的造林人物以及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塑造典型人物,于热血征程中有细腻情感,实现了影像艺术与日常感知的结合,也完成了“关于个体特征和生命自发性的呈现”。由于影片中对于女性人物的塑造更为突出,在此选择两位女性形象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影片的女主人公唐学燕,她是一位性格爽朗的北京女孩,风风火火,知书达理,为人善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她主动放弃了高考,毅然“上坝”,带领罗舒娅、李香香等人,为塞罕坝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起初领导们并不同意这几位女同志从事艰苦的一线工作,唐学燕成立了“燕子突击队”并立下了军令状,最终取得了团队的信任。倔强的性格使得她无论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都能乐观接受。当她得知苏铁与郑百团都喜欢自己时,并没有做出表态。但当苏铁遭受了批斗,她却勇敢地站了出来,以示爱来给予他支持。唐学燕的正直、勇敢、谦逊、坚毅与不服输的品质无疑是塞罕坝精神最好的象征。从在台下听着学长演讲的女学生,到坝上一棵棵树苗栽下的“实干家”,再到台上发出号召的优秀代表,唐学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用热血浇灌那片土地,用青春让荒漠披上绿装,用生命筑起防风防沙的绿色长城”的誓言。
其次是人物性格更为复杂的李香香,她青春活泼,心思更加细腻。到了坝上之后改名为李建设,也是想要干出一番成绩的。但眼见唐学燕获得了名誉和苏铁的喜爱,李香香显露出了人性中嫉妒、任性与自私的一面。直到苏铁为了救她而牺牲,郑百团失去了一条腿,李香香带着负罪感离开了塞罕坝。李香香用余下的一生对塞罕坝忏悔与赎罪、寻找内心的自我救赎,30年后,当她重新回到塞罕坝,这里依然接受了她,影片不断地闪回他们年轻时的情节,影片的气氛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在塞罕坝“树木”的同时,也是在“树人”,影片呈现了人性之中的多面,传承下来的是人性中最本真的美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大量运用了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变化下的树木和林海的空镜头,壮观而美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进一步凸显。干旱、风雪、狼群……恶劣的生态环境与坝上人们的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叙事的张力,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使命感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通过影像艺术等手段,这种力量被时代所记录,塞罕坝精神也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性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勇担使命,让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