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去的牧歌》:历史图景下的电影叙事

2020-11-14卢兆旭

电影文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游牧哈萨克草原

卢兆旭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一、四十年沧桑巨变——象征叙事下哈萨克人民命运转折

电影《远去的牧歌》将哈萨克族人民在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历程象征性凝结在四个轮换的季节之中,不再采用习惯的春夏秋冬次序,而是从冬季开始了电影叙事,这种结构的目的就是象征性蕴含着哈萨克民族艰苦漫长的民族变迁史,其艰苦历史面貌恰如冬季寒冷、困苦、孤寂等电影意象,也反映哈萨克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生活经受冬季转场的艰苦考验。由此,电影浓缩了哈萨克人民饱受困苦的历史与现代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也昭示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命运。

电影导演通过哈萨克牧民胡玛尔、哈迪夏两家人日常生活而展开整个哈萨克牧民生活状态。镜头下的冬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哈萨克牧区的历史场景,也暗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年代,有意识的重合更能阐释哈萨克命运与中国宏大命运的紧密关系,也客观地再现了哈萨克等新疆各民族在祖国的大怀抱里“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让观众深层次体会整个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发生的历史巨变,这也是导演象征与现实手法的具体体现。由冬季意象向春季意象变化,导演通过航拍技术展现宏大视野下,哈萨克所生活的草原,广袤悠远,雪野苍茫,群峦辐辏,马群、骆驼群、羊群、人群在迁徙中景象变换,显示了新疆大草原在冬季的奇特意象,还通过长镜头细节描叙萨吾列西生育孩子、哈山遇难等场面,尤其是胡玛尔大叔在多年不遇的暴风雪中坚毅的形象,都象征性勾勒出哈萨克人民苦难生活里顽强、坚韧的品格,也是哈萨克人民在现代境遇下不得不需要改变艰苦环境的前奏,为接下来春季到来做出铺垫。紧接着由冬季变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春季、21世纪00年代中期的夏季、21世纪10年代中期的秋季,随着这些场景的变化可以清晰叙述哈萨克人民20世纪40年的具体变化细节,每一个季节的10年时段恰如诗章的一段,构筑起生命史诗的四章,可以看出电影的诗化哲理意味。电影创作者认为:“我们把生命中的‘生离死别’和自然‘春夏秋冬’的轮回,两者进行并行交替,生成了‘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离’的生命哲学话题,这个话题也完全契合了哈萨克人生命哲学的理念。”叠章式展开胡玛尔、哈迪夏两家的悲欢离合,代表着哈萨克人民游牧生活变革进入定居生活的40年光影历程。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将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古老生活方式的巨变图景凝结在四季轮回的变化之中,游牧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数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理念形成与改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背后深刻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一个游牧民族心理层面的古老文化认知,而中华民族伟大之处恰恰存在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更新理念,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哈萨克民族深受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变革时代的影响,而且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也必然要求哈萨克民族变革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而完成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任何民族无法摆脱的时代主题。电影巧妙之处在于将政治话语艺术化蕴含在四季变化里,四季象征性代表着一个民族哲理意蕴的命运波折。借助四季般变换的哈萨克民族在宏大历史背景下漫长苦寒的冬季、希望萌动的春天、曲折变幻的激情夏季、饱满收获的秋季的整体象征,从而深刻反映中华大地养育的人民历史如经历宏大、漫长的四季轮回,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后获得的新生。电影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这个四季变换顺利展开,表层凸显了哈萨克游牧生活的各种仪式感,其实背后展示深刻的民族命运的渐变历史。昭示着只有现代中国才可以改变一个古老民族艰苦的命运,也只有现代中国才有如此之气魄将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一个成员带向希望的道路,这是电影背后最真实的象征叙事意图。由此可见,此部电影艺术再现历史与现实是通过深思熟虑的艺术化处理,避开了现实说教的话语体系,采用感人的情感画面穿起哈萨克民族历史生命轮回流布于四季轮回之中,这就是这部电影叙事的独特视角采用的独特审美艺术手法。

二、四十年沧桑巨变——结构叙事下哈萨克命运的现代转换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阐释

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将哈萨克人民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巧妙运用了独特的电影结构叙事。依托胡玛尔、哈迪夏两家主要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电影叙事过程,为了避免两家故事的单一、俗套,选取哈萨克游牧生活最主要的场景——四季转场作为叙事的主要方面,从而有序铺开哈萨克牧民复杂的生活细节。但是这种电影叙事稍显单调,导演就利用纵线与横线交错的结构方式,既有宏大的叙事场景,又有细节的生活展现,再现哈萨克牧民在四季变换中,要跟随自然季节而不断转场、暂时定居、再转场、再定居的往复循环。由此可以看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回环往复,数千年恒常的图景。导演为了余裕叙事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进程,巧妙截取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段,使得四季与40年契合,结构对称整齐。四季轮回的变换是自然的变换,是哈萨克人民生活的日常,是自然性的。电影艺术化处理后,四季变换中哈萨克生活典型场景的变换与生存自然典型化场景变换的叠加,绾结电影结构叙事就明显自然流畅,这种电影结构让观众在哈萨克所生活的自然背景里,建构起电影故事、人物、情节的审美艺术世界。当然,背后深层次要义是哈萨克命运的现代转换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40年中国巨变无疑深刻影响着周边游牧民族跟随着时代而变化,电影镜头下的哈萨克人民也渴望改变,期盼进入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青年人更加向往新生活,通过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当下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赋予新疆哈萨克必然要求脱离古老的生活方式,整体进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才可以完成中华民族历史性的整体脱贫,一个也不能少。这部电影语言、电影叙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就是阐释哈萨克人民数千年不变的传统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实现了整体搬迁与脱贫,走向现代生活的理想坦途,也侧面宣示只有在现代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

当然,电影镜头下哈萨克人民幸福生活实现的变化是艺术化的审美历程。哈萨克人民世代更替而恒久的游牧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变,通过哈萨克生存的典型故事画面不断渗入新的现代文明要素,比如转场由传统的马拉、骆驼驮,变化为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工具。李准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说:“没有一种生存方式是永久存在的,又回到黑格尔那句话,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一切存在的是要消失的。”电影镜头下的现代科学技术无不影响着这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传统的变革,充满着不断更生的力量,夹杂着自身民族前进的现实需求。由于现代中国40年变迁,已经进入高度发展的信息化、互联互通,这一切无不改变着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电影中四季迁徙中,古老的迁徙路线,放牧羊群与牛群的生产方式没变。但是,迁徙中所使用的现代工具、住居条件、联络方式等生活方式渐次进入现代文明阶段。展示哈萨克游牧生活直接进入定居生活这个巨大的变化,源于多数人已经进入城市生活,古老的生活状态被现实的革命性文明形式所取代。首先,稳定的定居方式改变了游牧居无定所的状况,生命状态的保障功能得到改善。这就需要改变游牧形式,牧群、草场、收割等基本的资源改变为统一种植草场、收割草场、管理草场,更为先进的现代化变革改变了自然生态、人类生态、文化生态等,应该说现代文明的各项成果促使古老游牧生活变为更为丰富、更为多元、更为先进的生命状态。

所以,电影镜头记录着这种宏大的历史变革,改变着哈萨克人民对生活的认知。胡玛尔大叔们由不愿意改变到愿意改变,哈山们甚至付出血的代价。祖祖辈辈依托草原生存的哈萨克人民,面对现代化的进程由开始的不理解、不适应,甚至抗拒,变成自愿接受。电影是通过青年人爱情、求学、经商等电影叙事来完成的,尤其是孤儿羊皮别克经商发家致富的描述,逐渐改变了哈萨克世代放牧的生活观念,也逐步接受整体搬迁的脱贫之路。定居与游牧是两个文化分野的变化界限。游牧文化的不稳定性,证明定居文化更有利于哈萨克进入先进的文化生活。这部电影创作者正是看到这一层面的深意,凭借哈萨克整体搬迁脱贫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画面对于新疆哈萨克的深刻影响。现代中国40年改革历程恰恰说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开始迅速崛起,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变化,这种辐射作用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选择。所以,电影光影里哈萨克人民稳定的生活环境的获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数千年变化是缓慢的,而且这种巨变是新疆地区游牧民族致富路上的必然历史选择。集约化农牧管理也是现代农业、牧业等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绿色环保理念建立起先进的草原健康生态,既能满足哈萨克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满足更为广阔的空间人口现实的牧业产品需求。中国新疆必然急迫要求游牧区进行变革,也改变着世代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其背后本质就是现代化进程不仅改变着农耕社会文化的变革,也改变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革。所以说,人类在思考前进的道路时,是宏观层面的全方位改革,而不是单一层面。虽然电影记录着哈萨克游牧生活的各种现代要素的介入,其本质就是现代文明促使传统文化走向更为融合、包容、开放的广阔时空。

三、四十年沧桑巨变——文化叙事下电影光影里哈萨克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现

哈萨克音乐、民歌、舞蹈无疑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创作者为了突出哈萨克游牧生活的复杂状态,将哈萨克音乐、舞蹈、民歌纳入电影表现的范畴。这些文化要素既是电影的背景也是电影叙事的有机部分。哈萨克音乐作为电影的背景音乐,随着哈萨克牧民情感的变化起伏游移,当面临危难与困苦时,音乐就低回悲伤;每当收获、欣喜的时候音乐就欢快、热烈,尤其是民族节日时,众人欢聚载歌载舞,可以看到哈萨克人民向往美好的情感真挚流露。反复出现的民歌、舞蹈、音乐更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哈萨克爱情的热烈:

搬迁时我骑着花马

一路前行

当然会去你的阿吾勒浪一圈

我念念不忘的情人

阿热依古丽

啊依……

古丽达尔 啊依

却苦于没有一双翅膀

我打开心扉激情荡漾

我引吭高歌心花怒放

从深谷唱起情歌一首

但愿心上人能听见

古丽达尔啊依……

这些民歌集合了哈萨克歌唱、舞蹈、音乐诸形式,真实展现哈萨克青年男女爱情的风采,可以从民歌中找到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面貌,再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无拘无束,也显示了哈萨克人民的爱情观念和独特的文化意味。电影还描述了哈萨克婚礼的场景,也通过民歌语言传递哈萨克婚俗。

年轻人

祝贺你和新婚大喜

你们迈开了

人生崭新步伐

美丽新娘

今天踏进新的毡房

祝福你们……

哈萨克民歌在电影中运用,凸显了哈萨克游牧文化的鲜明特色,里面转场、草原、牧群、爱情、婚嫁等是民歌所显现的主要内容,可从民歌中看到哈萨克人民日常生活状况,电影导演注重这些代表性文化元素的展现,让接受者窥见草原游牧文化的鲜明气质。所以,仲呈祥认为:“目睹银幕上那离我们远去的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形成的崎岖的转场牧道,耳闻那胡玛尔既留恋昔日的温馨又更向往现代文明牧场新村的美好生活的牧歌,那形与神、意与境,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

哈萨克游牧文化的重要理念就是自然和谐观念,与现代城镇化中出现的过于向自然索取带来的不利因素形成鲜明的对比。哈萨克人民非常注重自然生态对于游牧民族生存环境的相互调节,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存,这对现代化进程中生态问题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其实,新疆电影的独特性还在于新疆自然环境的宏大、广袤、雄浑之气魄,自然之性与人类之性巧妙融合。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的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扩张,畜群的暴涨,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比任何历史时期更为疯狂。如何处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矛盾?电影镜头下不仅展示了自然的雄浑姿态,也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哈萨克世代尊重自然的天性在现实面前也面临着严酷的考验,草原被破坏,人类已经无力面对自然匮乏带来的命运改变,适应环境并做出历史性的改变,这正是人类聪明之变。满足人类的续存也要保护自然原始生态,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是双赢。哈萨克牧民的整体搬迁,改变游牧生活而适应现代生活,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历史课题。现实中,中亚草原自然生态的整体窘境在中国新疆如何转换,这是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这个变革,哈萨克牧民整体定居,既满足了现代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善,也满足了游牧民族草场的现代保护,解决了游牧民族脱贫的历史难题。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础,固守传统而不革故鼎新势必被淘汰。新疆世居民族历史上游牧而来,游牧社会的跨代转换也是文化革新。任何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续写带来了古老的基因,也必将加入新的文化基因。人类社会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密切关系下,采用现代理念建构新的文化方式刻不容缓。宏大的脱贫攻坚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一个民族继续前行的密码。草原依旧在,生产方式的转变既保护了草原生态,也通过现代方式保存了游牧文化的种子。

整体搬迁后,哈萨克牧民与自然更为亲密的关系改变为相对疏离的状态,但对于自然的敬畏、和谐理念是不会改变的,哈萨克人民懂得自然赐予丰富的草场、山川河流,滋养着他们,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广袤的草原在新的文明状态中也改变着原始的自然性质。哈萨克牧民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草原生产生态,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他们开发草原旅游、休牧、新村等形式,电影最后的镜头就是这些理念的集中展示,旅游的人群奔向带有原始趣味的哈萨克大草原。诚然,现代文明下原始性与现代性交融的境遇,切实显示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像状态。自然和被人类改变着的自然如何面对改变,面对四季蕴含的生命流动形象,在这个广阔的图景下,哈萨克人民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更显得悠远、苍凉、悲壮。

结 语

可以看到,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将游牧生活与城市生活并置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萨克孩子上学问题、就业问题、婚姻问题、脱贫问题等都随着城市化进程发生深刻的变化,下一代向往城市生活、定居生活,这也是哈萨克人民整体脱贫搬迁成立的现实因素,需要人们改变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电影镜头通过现实的续写,草原与城市切换,拥挤的城市人流与苍茫的草原之间蒙太奇式展现。镜头里年轻人从草原来到城市,这与农耕文明的中国广大农村的变革有着极为相似的结构转换。

因而,电影镜头下喻示的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跨越,使得哈萨克这个古老民族实现了紧跟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实现文化的跨越、民族命运的跨越,也侧面暗示整个中华民族的跨越。新疆历史巨变的现实再现,也是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实践的一角。哈萨克人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文明的现代努力,现代生活方式的积极探索,整体进入小康的生动实践,无不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跨越、中国胸怀、中国模式的独特性。世界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把一个数千年的游牧民族短时间内实现整体搬迁与脱贫。这得益于中国新疆伟大的社会实践,诞生了牧歌般优美的影像。也通过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独特的影像世界记录了中华民族西部崛起的历史图画。

猜你喜欢

游牧哈萨克草原
讲解《草原图》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都市游牧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可可托海的草原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