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主义视野下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浅析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练习生消费主义综艺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逐步发展为综艺节目范畴下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节目类别。在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为了了解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节目形态和发展情况,以下将对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特色及其消费主义表现进行分析,并且对该节目类型的消费主义倾向进行反思,从而探析偶像团体和偶像养成类节目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如何长期发展的问题,使读者和业界人士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特色

创新的“真人秀”+“舞台竞技”模式。湖南卫视于2004年举办的《超级女声》作为选秀节目最早进入大众视野,一时间掀起了我国选秀节目的热潮,如随后出现了《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但观众对传统选秀节目的欣赏进入了疲软期,选秀节目中单纯的歌唱表演对观众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于是在综艺选秀节目的发展中,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应运而生,它采用的是“真人秀+舞台竞技”的模式,展现了偶像练习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节目中不仅展现了选手在舞台上的表演,而且还展现了选手几个月来成长的点滴。

节目中每个小组表演前的私下排练生活是以故事的形式播出的,每段故事都有特定的主题和情节线,比如在《青春有你2》中有“冰清玉洁”和王承渲抢C、刘雨昕带领两组完成《想见你》的表演等内容,不仅增强了趣味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让观众更加了解选手的真实性格和生活,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拉近了观众与练习生的距离。

较强的粉丝黏性。一、大众媒介的发展增强了受众的节目参与度。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媒介之间的融合,受众的用户本位意识不断加强,并成了节目的主导者,他们运用媒介增强了自己与选手之间的互动,使彼此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比如在《青春有你2》中,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练习生的去留,观众的参与又反作用于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使节目可以根据观众的喜好来播放内容,从而让节目保持高热度和高播放量。

二、节目播出后出现衍生节目。在《青春有你2》节目播出后,它的衍生节目《青春加点戏》应势而生,节目制作方邀请几位练习生参与节目录制,青春训练生变身主题角色,以玩家身份入戏,完成跌宕起伏的剧情挑战。这就使《青春有你2》能够通过吸引喜爱青春训练生的粉丝观看衍生节目来保持高热度与高人气,从而提高粉丝对节目的情感依赖,达到长尾效应。

三、通过社交媒体实现多渠道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贴吧等,给观众提供了互相交流分享信息的渠道。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在这些平台上形成讨论,引起热度,从而吸引了更多路人的加入。比如《青春有你2》播出后,练习生虞书欣因为可爱“小作精”的性格吸引了一大波粉丝,粉丝积极制作了“哇哦”表情包,引发了社交媒体平台的一场集体狂欢。由此可见,媒体内容不再由专门的制作者生产,而是通过观众和粉丝在粉丝网站、社交媒体、互联网平台等渠道实现对内容的重塑、建构、整合、分享与传播。

突出的竞赛叙事规则。综艺选秀节目中常用的叙事策略就是竞赛叙事,晋级的规则是固定的,导师对练习生拥有指导评级的权利,但选择权在观众手里,观众按照节目指定的规则选出晋级者,最后选出成团者。第一,练习生在完成公演后,以淘汰晋级制不断推进比赛进程,在总决赛中获得观众喜爱最多的练习生成团出道。第二,每场公演结束后,练习生的等级高低由观众的投票数决定。比如在《青春有你2》中分为A、B、C、D、F班,在公演后,导师根据观众的投票数将他们放入合适的班级。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消费主义表现

身体消费中“被消费”与“引领消费”的统一。在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中的消费文化指的是通过对身体外在的追求来消费,将身体外表的展示延伸到社会文化的其他领域。身体消费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盛宴,练习生是被消费者;二是在消费潮流的趋势下,练习生是主体。

美国历史学家克恩曾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痴迷于外表美丽和青春的时代,电视、电影图画和占主导地位的视觉媒体不断地提醒我们,优雅自然的身体和面带笑靥的脸庞,是获取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媒介的影响下,受众对“美”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媒介操控着身体,向人们灌输“美”的完美形象,引导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消费,使自己的形象不断接近完美。练习生凭借着自身魅力吸引粉丝进行模仿,粉丝将金钱投注在自己所喜爱的偶像身上,比如给偶像打榜,从而增加明星的商业价值,扩大明星的影响力。偶像再次带动人们进行消费,形成身体消费中“被消费”与“带动消费”的统一闭环。

情感消费中的“自我代入”。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特点在于陪伴观众成长,观众观看节目、为练习生投票、在互联网中与节目互动的过程中都投入了真情实感。同时,通过节目组搭配的温情音乐和绚丽舞美,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自然而然地被节目引导,获得一种亲临现场的参与感。

英国费瑟斯通曾说:“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的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象,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非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这种情感消费和商业运营的快销模式,让这些颇具个性的练习生沦为一个个商品,被人为地打上偶像光芒,吸引着无数人去追逐去消费去崇拜,并为他们的故事心疼落泪,为他们的艰苦训练感到欣慰,这样,粉丝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偶像身上,获得共鸣和参与感。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消费主义倾向的反思

泛娱乐化下的集体狂欢。从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高热度和高播放量可以看出此类节目十分火热,节目通过制造话题来博取热度,采用多渠道宣传和营销使节目出圈,圈粉的同时也吸引了围观群众。

粉丝对节目投入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视觉的冲击之下,陷入了群体的娱乐狂欢。大众媒体的导向性是公平客观的,而过分制造矛盾和冲突是主观的,如果一味追求娱乐性和商业性而忽视社会性,将与偶像本身传递的社会责任感与正能量的宗旨背道而驰。观众在观看节目放松的同时不应该被资本裹挟而盲目消费,而应保留一份理智与清醒,加强看待问题和事物的思辨能力。

思想深度不足,缺乏文化内涵。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在短时间内就能打造出全民皆知的人气偶像,比如《青春有你2》以“诠释自我”“不定义自我”的青春态度,试图通过练习生公演晋级的比赛规则,营造出凭借努力就能赢得成功的假象,而实际内核却是练习生凭借各种人设赢得为其倾注情感的粉丝。尽管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制作方给选手的价值定位是“为梦想努力”“无限可能”,但这种“真实”是设计出来的,观众看到的是“高热度高人气即出名”的价值理念,这反而加深了社会的浮躁心态,传递了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想要走得长久,就要进行本土化创新,体现中国自信和民族精神。

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研究,我们了解到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以创新的“真人秀+舞台竞技”模式、较强的粉丝黏性、突出的竞赛叙事规则为特色,以身体消费中“被消费”与“引领消费”的统一、情感消费中的“自我代入”为消费主义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泛娱乐化下的集体狂欢、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的不足对其消费主义倾向进行了反思。在未来制作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时,制作单位应寻找高质量的偶像团体,加强创新意识,以此来形成该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练习生消费主义综艺
Film review:WALL·E
SEOUL TRAIN
食神练习生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