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着的长城和文明的烈火

2020-11-13秦岭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火山长城样子

秦岭

日月映血的长城时代早已遁入不远的昨天,如今以废墟的形式融入大同人常态的日子和炊烟里,呈现出岁月原本的样子。

我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无邪地走进长城的生命谱系,流连忘返于一个个城垛的伤口上、一处处撕裂的土堡里、一片片倒伏的残垣前。那一刻,感觉时间倒流,从今至明,从明至秦,及至更远……

绿,像这个时代从天而降的容颜,它不光挑战着我对火山群的判断,而且分明在提醒我:其实,你已经进入大同火山群的核心地带了。

长城的样子

假如我画出某个耳熟能详的主题,你却辨不出画了什么,那一刻,尴尬的你我该如何各自收场?比如,画面上分明是长城的样子。

我立即会看透你心目中的长城底片,那一定是“修旧如旧”之后重现江湖的完美高大和流光溢彩,这样的惯性思维,岂能容得我画笔下原汁原味、饱经沧桑的容颜—我指山西大同的明长城,它的确是长城的另一种样子,不!长城没有第二种样子,它就是它的样子。作为明代九边重镇,大同雄踞在渤海湾和西域之间,东眺山海关,西望嘉峪关,像一个诚实、坚韧的挑夫,用长达数千里的扁担战略性地挑起朝代更替、御敌守邦的历史辎重和战事循环。我以当代人的角色靠近天镇、阳高、左云一带时,这才发现明长城分明就是一件未曾雕饰、装扮的老物件,除了勉强可辨的各类围堡,多为夯土、砖石的庞大废墟,高高矮矮,凹凹凸凸,或突兀于平川梁峁,或湮没与村舍阡陌,像一截截断裂的马鞭,一个个倒下的烈士,一只只失群的信鸽,而总体观察,像极了一个未经打扫的古战场,刀光剑影的留痕随处可见,流弹箭矢的呼啸似有可闻,千军万马的逐鹿恍若眼前。“这才是长城的样子”。我脱口而出。

陪同的大同人如数家珍:“大同明长城总长800多华里,配以内堡,外墩,烽堠,辙道,全国罕见。”他同时不无遗憾地喟叹:“可惜!更早的赵、秦、汉、北魏、隋、金长城,都已……”但在我看来,大同有了明长城,早先所有长城的投影、气息便都在这里了。我必须相信,当年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重器,绝对不是为了打造工艺品。他老人家甚至一定想过,长城的终极美丽,就是残缺,甚至消失。但他一定没想到,就在几十年前,中国的热血儿郎们还坚守在长城内外,唱着这样的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日月映血的长城时代早已遁入不远的昨天,如今以废墟的形式融入大同人常态的日子和炊烟里,呈现出岁月原本的样子。恰是在这种样子里,历史有的基因,长城有;历史有的气息,长城有;历史有的诉说,长城有;历史有的记忆,长城有。而废墟,唯独在这里浴火重生成生命的极致,它生机勃勃,血脉贲张,仪态万方。我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无邪地走进长城的生命谱系,流连忘返于一个个城垛的伤口上、一处处撕裂的土堡里、一片片倒伏的殘垣前。那一刻,感觉时间倒流,从今至明,从明至秦,及至更远……

这是长城活着的样子,可它真的不像现代意义的所谓旅游景点。有游客沮丧地说:“这是长城吗?感觉白来了啊!”这话,一时让我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实际上有自我追问意味的:我为什么才来?“天下雄关”嘉峪关在我的老家甘肃,“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毗邻我的第二故乡天津,自然都是去过的,我甚至去过长城沿线更多的省市,多是听说那里的长城被修葺一新,于是也难以免俗地成为趋之若鹜中的一员。直观印象中同质化、模式化的众多长城,很难辨清跨越时空的历史断章和战争分解,以至于对家门口的八达岭长城,我至今懒得涉足。我在某大学的一次文化讲座中感慨:“要让长城活着,必须要留住它伤残、流血乃至死去的样子。”我顺手牵羊举了圆明园的例子。大概是五年前吧,京津政协系统搞文化交流,北京某政协的一位委员眉飞色舞地告诉我:“我已提交了重建圆明园的提案,让圆明园死而复生。”我笑问之:“仁兄到底是要让圆明园死而复生?还是活而复死。”委员初愣,继而顿悟,邃成至交。

大同的长城为嘛活着?也许是因为大同大不同之故吧。那天,我神经质地做了两件事儿:先是吼了一曲古老的山西民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继而在古堡内打了一趟劈挂拳。同行的《香港商报》记者把我的洋相录了下来,而某著名编辑家则给我封了个壮士的“美誉”。——壮士,约等于“不到长城非好汉”那种吧。是不是壮士,我当然心明如镜。但真正的壮士应该选择什么样子的长城,好像还不光是个审美问题。

只是偶尔打开视频,重温那个手眼身法步早已不如少年的自己,吸引我的依然是大同明长城的悲壮背景。恍惚间,我不知道“壮士”到底是从历史来到当下还是从当下去了历史。这般的判断,没意思也难。

和朋友聊起大同之行,他说:“我心中长城的样子,有了。”

走进火山群

走进火山群,却疑似漫步绿岛链。我脱口而出:“森林障目,不见火山。”当然是对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接龙。

绿,像这个时代从天而降的容颜,它不光挑战着我对火山群的判断,而且分明在提醒我:其实,你已经进入大同火山群的核心地带了。一瞬间,我仿佛在懵懂中穿越这样一个现场:“轰隆隆——”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巨大轰鸣声中,三十多个幻灭般的庞大液态火柱挣脱地表,刺破长空,大地剧烈颤抖,苍天遮云蔽日,排山倒海的岩浆烈焰像洪峰一样张开血盆大口,席卷方圆900平方公里的一切生命,最终在如今的大同盆地和桑干河流域宣示般地隆起了神秘而庄严的金山、黑山、狼窝山、马蹄山、老虎山……

“火山爆发,让所有的绿色都没了啊!”我身边的一位大同人喟叹。

这种喟叹的神奇在于,它不光用绿色代替了所有的生命,而且似乎是,灾难仿佛发生在昨天。昨天是哪一天?是二十四小时前,还是几万年十几万年前?据载,作为中国六大火山群之一的大同火山群,大概从74万年前开始,经过三期反复多次喷发,距今40万年前进入活动高潮,大约在10万年前才渐渐停止喷发。而74万年前更为远古的时代到底喷发过多少次,人类的智慧鞭长莫及,因为,人类只不过仅仅是人类。脚下,这些被学术界称作火山渣锥、混合火山锥、熔岩锥的生命禁区,古人曾痛心疾呼,兴叹叠加:“青山安在?安在青山?”。如此喟叹,一今一古,如出一腔,像极了一次洞穿岁月的电话连线。

我必须相信,这绝不仅仅是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对绿色的呼唤。

视野里,除了树,就是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栽树的大同人和一脸好奇的观光者。一位正在移栽幼树的农民告诉我:“过去,咱这雁北一带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栽一棵树比养一个娃还难。”这是大同人的幽默,但我没笑出声来。面对废墟的微笑,一定比废墟更要难看。现场听到一个故事:有位负责林木管护的赵姓老兄,长年累月在艰苦的实验中育苗植树,像大禹治水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上坟时不慎引燃了25棵羸弱的幼树,他一气之下扣了朋友的车,还罚了款,监督朋友补栽了树苗,一棵,一棵,一棵……如今的火山群早已实现了种种的可能性,不仅披上了30万亩的绿装,还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有游客感慨:“绿水青山,让火山群有了气质和尊严。”

一个比火山群更要古老的事实是:两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这里还是降雨充沛、江河纵横的热带雨林气候,在如海如瀑、如云似雾的万顷绿色中,各类恐龙以主人翁的姿态,自由、骄傲地繁衍生息了一亿多年。如今,恐龙灭亡的原因早已不是什么迷局,可是,那些神奇的绿色去了哪里?我们叩问大地,可是,大地沉默如大地。要问与沉默对应的词是什么,你会想到爆发吗?

但有一种东西,它是有声音的,这是燃烧的声音,它燃烧时与火山一样通红如霞,有形状,还有温度和光芒。它在如今千万家现代企业的炉膛和老百姓的厨房里安详地燃烧,它的名字叫煤。它由绿色变来,又化作灰烬而去。关于煤的成因,说法很多,其中的一种解释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时期伴随火山爆发造成的地质变化,致使周边植物被颠覆性地深度掩埋,从而演变为煤。我只想说,那些消失殆尽的绿色生命,大多数最终还是以不可再生资源的形式馈赠给了人类,其中的大部分,留给了工业化时代的我们。如若说,火山群是一堆堆生命的灰烬,那么,当所有的煤化为灰烬呢?专家告诉我:“对煤炭的掠夺性开采早已让大地和生态不堪重负,大同人正在尝试开发光伏发电资源,但是,煤,依然是人类的重要生命线。”

火山的光焰早已不在,但我们从煤的燃烧中,分明看到了与火山一样的表情和模样。而眼前的火山群,你能认准它到底是生命的乐章?还是墓碑。

一片树叶,在地球上只有一次绿色的机会。那天,我曾小心翼翼地钻进一个深达150米的现代化煤井,轻轻的、轻轻的抚摸原煤的肌肤,一遍又一遍。在一些煤层的剖面,古代植物的叶脉清晰可见,我不认为那是众多绿色的集体死亡,它们更像万古岁月里火山群一样悲壮的睡眠,脉搏跳动,呼吸可闻。煤井只有150米,假如它是无底洞,我情愿走到底。它的出口,永远在地球上。

“咱栽活一棵树,就是給前世还账哩。”说这话的还是那位农民。

已是午后,长空如洗,这是闻名遐迩的“大同蓝”。马蹄山那边的树林里传来著名的山西民歌《圪梁梁》,深情而悠扬:

“对面山的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要命的二妹妹……”

我纳闷:“火山群里哪有要命的二妹妹呢?”

大同人笑了:“多啦。”

“何以见得?”

“一棵,一棵,一棵……”

一块美丽绝伦的火山石就在我脚下,我没好意思带走它。它到底多少年没享受这样的绿了,我不知道。

猜你喜欢

火山长城样子
有趣的火山图
海底火山
火山
登长城
我是火山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子呢!
最想要的样子
长城,长城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