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日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对策研究

2020-11-13周鸣

速读·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

?周鸣

摘要:高校日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较为明显,一是中国文化知识欠缺,二是用日语无法表达中国文化。为了日语专业学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合理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提高自身认识,树立文化自信,由权威性机构和学者编写富含中国文化的日语教材和文化读本,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或联合课堂等方式,多渠道解决日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对策研究

从丛(2000)指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此后,“母语文化失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备受关注。周鸣(2016)通过测试发现“日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得不够理想,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不尽如人意。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但存在,且较为明显”。而“母语文化失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缺乏深度了解,即母语文化欠缺。另一层含义是指学习者缺乏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张哲,2001)。本文针对日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語”现象分别从上述两个层面提出对策,以期对日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有所启示,让他们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现状

高校日语专业多为“零起点”招生,学生进入高校前大多未接受系统的日语语言训练,因此,在日语专业教学中,多数教师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文化意识的培养是第二位的,且占比极低,而中国文化的地位又在其次。随着日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学中日本文化的主导地位开始显现,为了养成更好的日语表达习惯,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活动都刻意形成日本文化取向,纯粹的日本文化语境备受推崇,而与中国文化渐行渐远。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都受其影响。《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2001),强调的“社会文化”只停留在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层面,强调要避免母语对对象语的负迁移作用,却未提出母语对对象语的正迁移作用;课程设置由于受到学分等方面原因的限制,没有开设与日语教学相结合的中国文化课程(任萍,2010)。由于“指挥棒”的“指令”较宽泛,欠具体,从而导致众多高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侧重于对日语语言知识的要求,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要求。教材和读物方面,周鸣(2016)考察两套“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现教材中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占比极低,随着语言水平的提升,教材中的内容通常使用日语原版文章,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少;其次,学生们很难找到中国社会、文化的日语资料,导致无论课内还是课外,获取中国社会、文化知识日语表达的机会都非常少。师资方面,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教学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现役日语教师虽多数毕业于日语专业,但文化功底,尤其是本土文化功底较薄弱,即便想改变现状,也苦于缺乏时间和条件而无能为力。其次,除外语类高校外,绝大多数高校日语专业教师人数有限,受研究方向局限的影响较大,很难形成互补的中国文化教学和教学研究团队。

二、对策

1.    明确中国文化定位,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2001)对中国文化教学的目的、目标和方式均缺乏客观、系统的说明,导致日语教育者们无所适从。纵有热心者也仅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各自行事,粗犷随意地完成中国文化的教学活动。这样的中国文化教学全凭教师的热情和兴趣,没有统一性,缺乏系统性,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大纲中须最大限度地明确和细化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指针,分阶段在考核、考查中体现相关内容,有效指导和监管中国文化的教学效果。

在讨论外语教育的文化教学方面,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了不少范例和建议。Byram(1989)提倡为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设置独立课程,独立于外语专业教科书之外。而Kramsch(1993)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仅代表文化、体现文化,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象征,她提倡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在课内兼容,随课堂外语教学同时融入。根据上述研究,为有效解决中国文化失语,我们需要双管齐下,同时改善文化知识和日语表达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既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和学分设置,独立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又要修改日语专业相关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专业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国文化相关知识。

2.    提高自身认识,树立文化自信

跨文化交流决不能仅局限于对对方的理解层面,还应该体现在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以及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某种意义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由于以往外语教学中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理解障碍”,那么中国文化含量匮乏的现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则更加严重。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中国文化教学在认识上的不足依然普遍存在,对其的探讨和研究大多局限在理论方面,因此,我们急需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积极导入本民族文化,积极推动日语教学改革。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儒释道、诸子百家、诗歌、艺术、建筑、戏曲等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世界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我们要充分理解仁爱礼让、包容海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以语言为工具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便培养学生形成理性、多元、互补、互渗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始终保持自尊、自强。

3.    编写富含中国文化的日语教材和文化读本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媒介,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小觑的因素。因此,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后,教材也需要跟上改革的步伐。首先,我们应该根据篇章内容,在介绍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的同时,合理融入相关中国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接触中国元素的地道日语表达。同时,加入中日文化对比等内容,将中日文化有机结合在同一教材之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比分析中日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与中国文化的英语文化读本相比,日语读物凤毛麟角。需要由国家或全国日语教学研究机构、出版社牵头,组织专家编写有日汉对照的中国文化读本,以改善目前日文中国文化读本奇缺的现状。

在教材和读本的编撰中,首先,组织机构和编者须为学界所公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次,教材和读本需要系统科学,层次分明,而且必须重视其时效性,需要及时修订和补充。第三,为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需要配套相应的视听材料和电子文本。第四,教材和读本选材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尽可能体现中日两种文化在各层面的差异。第五,教材和读本应作为日语专业必修课内容或课外读物加以推广普及。

4.    建设中国文化网络课程或联合课堂

在绝大多数高校,日语作为小语种,受限于教师人数和教师教育背景,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长有较大局限性,仅凭一所高校日语专业教师的力量难以覆盖整个中国文化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因此,整合地区乃至全国的日语教育资源,发挥各高校日语教师的研究专长和教育特点,才能有效解决师资力量和研究方向的局限性问题。

在网络课程或者联合课堂的建设中,首先,由全国或地区日语教育教学学会牵头,统计各会员高校教师科学研究和教学特长,按照其特点和特长,形成中国文化相关课程教学和研究团队。然后,由各教学团队形成相关课程的课程教学视频或课程材料,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和推广,以解决日文中国文化网络资源匮乏的现状。

三、结语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在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因此,要求我们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日兩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两国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的同时,也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差异,日语教学绝不是日本语言和文化的单方面输入,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本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增进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   周鸣.日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04).

[3]   张哲.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改革外语教学和教材内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1).

[4]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和会日语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   任萍.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05).

[6]   Byram,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9.

[7]   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UP.1993.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2019年度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2019080)。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