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合一”提高内蒙古职业技能培训效能

2020-11-13侯鹏

北方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技能培训体制机制

侯鹏

摘要: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尽管国内较及时地控制住了疫情,但对经济发展造成了短期的巨大冲击,给中长期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进而加剧了就业稳定的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就业政策从社会政策提升为宏观经济政策。202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强调保“六保”工作,将“保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技能培训综合效能对促进就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提升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管合一;技能培训;体制机制

一、内蒙古职业技能培训基本情况

(一)技能培训主体

三类技能培训机构。截止2018年末,全区各个门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916个,各类培训教师3.4万名。技能培训机构按所属性质分为职业院校342个、部门所属的培训机构77个、社会培训机构497个。职业院校良好的教学、实训资源,成为全区职业技能培训的骨干力量。全区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36所,中等职业学校248所,技工院校58所。各职能部门所属培训机构中,人社部门67个、农牧厅1个、市场监督部门所属3个、应急管理部门所属4个、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2个。社会培训机构中,人社部门管理457个,应急管理厅管理40个。

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逐步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区有各类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305个。其中,公共实训基地4个,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30个,职业农牧民培育基地91个,创业孵化基地2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6个。同时,全区已有正式挂牌的职业教育集团18个,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全区产教融合型企业556家,成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发展平台。

(二)技能培训工种

工种体系基本完善。初略统计,目前全区各类技能培训主体开设技能培训工种约700个,其中专项能力培训43项。从培训工种产业类别看,第一产业33个、第二产469个、第三产198个。技能培训开展成效显著。一是结合产业特色,围绕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设一批“高、新、长、前”工种。二是结合群众需求,建立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发布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目录,引导群众和培训机构提高就业培训效能,加大对贫困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培训力度。三是结合市场需要,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注重品牌建设。2018年,全区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约占就业技能培训28%,全区品牌培训约占就业技能培训的25%。

培育出一批高新工种。依托全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出一批优势工种,培育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全区获得高技能人才(指三级以上证书)达到62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2%,比全国平均29%高3个百分点。全区技能大师工作室103个,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个。全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8人,全国技术能手83人,自治区技术能手85人。

专项能力培训充分体现地区特色。2018年,全区开展专项能力培训2.4万人次。全区开展专项能力培训丰要分为保健类、家政服务类、民族演艺、工艺制作类、食品制作类(如蒙餐系列)、服装制作类等,扶持一批民问工艺和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

(三)技能培训业务

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企业开展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2018年,全区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规模11.75万人次。其中,职业院校培训约占75%,社会机构约承担25%。全区实施“首席技师培养计划”“百名高技能领军人才技能提升计划”“千名紧缺急需工种培养计划”“企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等专项培训,提升企业职工技能。

持续加强特种作业技术培训。2018年,伞区开展特种作业人员技术培训8.77万人次。依据《特种作业人员安伞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重点在化工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组织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普遍开展安全技能培训,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安伞技能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

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对象全覆盖。就业技能培训工种主要以易于就业、市场需求大的家政服务类、生产制造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服务类为主。培训对象涵盖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2018年,全区开展城镇就业技能培训12.58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均在80%以上,基本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职业农牧民培训迈上新台阶。2014-2018年,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同为依托,全区在11个盟市、85个旗县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共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6.9万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区实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2018年培训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1270人,助力农村牧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职业农牧民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市场拓展、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创业技术储备。

(四)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目前伞区形成了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路并举的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格局。职业技能开展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国资委、工会或企业组织等平台,依托自有培训机构或与其它培训机构开展合作,进行职工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以应急管理、市场监督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组织开展特种行业、特殊工种专项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农牧民实用技术以农业农村工作部门为主导,通过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农牧民专项培训。扶贫、妇联、团委等部门通过采购培训服务的方式針对贫困群众、妇女、青年等群体开展特色化的专项技能培训活动。教育、商务等部门从行业管理角度对技能培训进行统筹、协调。就业技能培训以人社部门为主导,制定目标任务和补贴政策,丰要由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承接培训任务。

二、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主体能力有待加强

1.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性不强

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当前,全区职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普遍存在。职业院校对于面向社会开展培训丰动性不强,教师队伍缺少激励机制,技能培训工作没有纳入到教师工作量考核中,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展技能培训与其拥有的高质量师资、设施资源不相匹配。

2.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不及预期

截止2018年底,全区已批复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20个。同前,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等大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展不及预期,进入实质运营阶段的只有4家。各地区公共实训基地出现建设难、运营难,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3.部分技能培训机构定位模糊

众多部门所属机构随着培训市场的开放、国家考培分离、考鉴分离政策的实施,原有各部门所属的培训单位鉴定、培训职能划分不清,职能定位不准,导致部分部门所属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量逐年下降。

(二)工种开设不尽合理

1.与需求对接不紧密

2018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5.9万人,其中灵活就业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8%,失业人员27.04万人。通过调查分析,2019年全区仅技能劳动者需求缺口就达69万人。由此可见,全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常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短、平、快”的培训业务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新、长、前”工种布局较少,许多项目在区内找不到合适的技能人才而不得不从区外招收。从供需匹配看,制造业技能劳动者需求约占20%,而就业技能培训中,制造业工种培训人数仅为总量10%左右,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2.培訓质量有待提高

补贴式技能培训绝大部分为初级工、中级工培训,培训层次和水平都较低。培训内容、方式比较陈旧,实训设施水平不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培训服务供给同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2018年全区技能培训时长一个月以内的培训工种占总培训量70%以卜。

(三)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1.缺少技能培训顶层设计

在多路并举的工作机制下,虽然各部门各司其职,但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各部门技能培训业务分割,资源分散,培训和补贴标准不一,难以实现实际用工需求和技能培训的精准对接,无法适应大规模开展技能提升行动的新要求。

2.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技能培训具有内容多样,培训丰体和培训对象多元的特点。同前,全区就业市场各工种供需信息不对称、未来需求方向信息不对称、培训机构间工种开设信息不对称、师资力量配比信息不对称。“政、行、企、校”资源统筹程度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还停留在顶岗实习和接纳就业层面,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依然存在,无法实现公共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共建共享。

3.评价体系需有破有立

随着大部分职业资格取消后,仍以技能鉴定等级为主要划分依据的评价方法面临着技能培训结果失去度量的局面,同时仍然存在着特种作业工种评价、专项能力评价、职业农牧民等诸多评价体系,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技能劳动者考核、鉴定、评价、激励机制。

三、以“多管合一”为突破提高培训效能

(一)完善职业技能培训顶层设计

统一决策部署。在自治区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定期会商,协同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的“1+17+X”的职业培训推进格局。17个组成部门有发改、教育、农牧、扶贫办、国资委、工信、民政、科技、商务、文旅、退伍军人保障、应急保障、市场监督管理、总工会、妇联、残联、团委。其它部门(X,如财政)配合技能培训工作。形成“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

统一培训资金管理。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契机,统筹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人才工作经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等资金,设立技能培训专账。技能培训涵盖企业职工培训、就业重点群体以用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项目制培训等,建立统筹全区的技能培训台帐,提升培训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培训公开性、透明性、针对性、有效性,切实减少培训资源浪费。依法加强资金监管,保障专账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率,对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要区分不同情况对待,保护落实执行层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统一技能培训行动。实施技能培训全过程统一行动。一是明确人社部门作为技能培训业务归口单位,人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主持制定全区职业技能培训规划、计划和组织实施;二是扩大技能培训补贴范围,将在岗职业技能提升、特种作业技术培训纳入补贴范围;二是结合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统一技能培训标准制定、培训效果验收、技能鉴定改革实施、促进就业等工作。

统一统计口径。明确技能劳动者认定范围,逐步建立统一的完善技能劳动者认定、统计、动态管理体制,为技能培训统计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二)优化技能培训机构资源配置

构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的公共性、公开性、公益性、实用性、便利性优势,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场所、资金、师资、信息等整合利用,统筹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形成合力,调动盟市、旗县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积极性,助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和就业质量。

加强基础平台的规划建设指导。按五大基础平台加强区域化布局,原则上不再规划建设部门所属技能培训机构,有较大培训需求的部门,按照其公益属性纳入到相应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统筹进行布局。优化特种作业实操考试场地区域化布局,纳入到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中,鼓励已建成的鄂尔多斯市特种作业实操考试场地实现区域共享。

分类引导技能培训机构改革。鼓励现有各类培训机构进行重组、联合,做大做强培训基础平台。鼓励各地就业训练中心与当地规划公共实训基地进行合并,促进闲置资源再利用。改变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能,逐步退出具体技能认定工作,向加强质量监督、提供公共服务转变。深化校企合作,继续深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技工教育办学体制,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职教集团,提高已有职教集团运行效益,形成培训新力量,使之成为技能劳动者培养和就业的创新发展平台。推动各部门培训机构共建共享,提高培训资源利用率。

(三)进一步优化就业技能培训体系

做强培训丰体。扶优做强社会培训机构,坚持培训工种的品牌化管理,鼓励培训机构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开展网络远程培训、订单培训。支持培训机构加挂实训基地、职工技能培训基地、职业农牧民培训基地等牌子,以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培训机构。推动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支撑培训机构向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培训机构创新订单培训方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用先招工再培训等多种灵活方式,搭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实现精准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推進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教材、合作企业等成果共享,为全体培训教师提供信息发布、资源检索、网上交流和远程学习等服务。支持高职院校加强现代能源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的新兴交叉专业建设。对新专业课程开发、师资培育、实训基地建设等给予资金保障。制定一体化教师认定办法和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给予倾斜。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院校,其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直接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完善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的激励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推动职业院校培训量计算标准化、规范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与绩效工资总最增长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充分考虑职业院校承担培训任务情况,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对承担任务较重的职业院校,在原总量基础卜及时核增所需绩效工资总量。指导职业院校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搞活内部分配,在内部分配时向承担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按同类专业(群)组建培训联合体,互聘教师开展培训。

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侃桢.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稳就业工作[J].群众,2020,(04).

[2]王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就业市场需求[J].中国商论,2020,(05).

[3]罗万纯.中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3,000(002).

[4]曹玉娜.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0,5(01).

[5]王晓初,信长星.就业促进与职业能力建设[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6]黄景容.以问题为导向 大力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J].中国培训,2019,(03).

[7]吴虑.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的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2).

(作者单位:内蒙古联烽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技能培训体制机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外军装备保障发展变化对我军装备保障机制体制改革的启示
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基于“培训包”理念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