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校园文化路径研究
2020-11-13鲁金抗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修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设定必要的载体路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本文以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为例,从传统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入手,论述传统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彼此之间的契合点,阐述如何通过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提炼孕育而来的。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同时也具有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要求、秩序规范等要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形成了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机制,它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不可或缺的内生制约力,如果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没有完全建立,亦或是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无疑就变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原有的传统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63-165。礼仪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蕴含了丰富的先进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藕合性[2]。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进一步提出,“要开展礼节礼仪教育,使其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式”[3]578-588。因此,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辉煌璀璨的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检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和活力源泉。
一、礼仪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关系
(一)礼仪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孟子强调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仁、义、礼、智、信”,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在古代是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礼仪文化指人们世代相传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规则、思路和方式,或者说是以礼仪为内核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体系的总称[4]9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也正是要求当代公民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涉及个人道德修养、家庭伦理规范、社会风俗秩序、国家治理方略等方面,是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所包含的“仁爱”“爱国”“和”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乳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创新
从基本内容上看,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跟中国古代传统儒家礼仪文化中的“仁德”有同的价值取向。将仁纳入礼,强调礼的核心内容是“爱人”,其具体呈现的方面包括“恭、宽、信、敏、惠”,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首先强调“爱国”,个人道德实现的首要前提条件;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也就是传统礼文化中所说的“义”和“理”。“法治”和“礼治”意义相通,所不同的是其各自的执行形式及效力。《荀子》提出“礼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唐律疏议》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很好地阐释了礼与法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和合”有相同的价值向。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认同即为“和合”,主要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时所持有的尊重友善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的思維境界。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现实国情的要求,更是民意。“小康”、“大同”都是以广大民众的意愿为出发点的,要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指数,基本的要求就是生活富裕,国家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些内容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提炼与继承,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时代的创新。
二、以礼仪文化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构建礼仪文化教育环境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开展礼仪礼节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举行庄重简朴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使礼仪礼节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5]充分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国家各种政治节、重要的纪念日及相关活动日,大力进行礼仪文化氛围营造,使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文化背景墙,时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礼仪文化理论知识的宣传
结合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际,为学生传播各种礼仪文化理论知识;礼包括个人礼仪:生命之礼、言谈举止礼仪、服饰穿着礼仪、起居用餐礼仪知识等;学校礼仪:包括新生入学礼仪文化知识教育、毕业生毕业离校礼仪、课堂礼仪知识、图书馆礼仪、同学之间礼仪、师生之间礼仪等;国家、家庭礼仪方面:家庭成员关系礼仪、长辈晚辈之间礼仪、地方饮食礼仪文化、祭祀文化等;社会交往礼:包括见面寒暄、介绍、交谈、拜访、待人等礼仪文化理论知识。通过礼仪文化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从理论层面系统掌握日常生活学习所必须的礼仪礼节知识。
(三)设计搭建各种礼仪文化教育活动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1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既要实,又要细,这就需要借助于礼仪文化元素教育平台,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实践平台,建立规范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礼仪规章制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根本遵循。如结合端午节,开展爱国之礼教育,结合“525”(即“我爱我”)活动月,开展“敬畏生命”之礼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传统礼仪文化宣传教育,要求学生过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
(四)拓展校外践行礼仪文化活动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需要全社会上下联动,齐心合力,全员参与,尤其是要从小培育,才能达到最终效果。拓展校外践行礼仪文化活动平台也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从校内接受礼仪文化教育到校外传播礼仪文化知识的作用。既是起到提供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作用,也起到了核心价值观向外延、向纵深影响的作用。如我们在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与连云港市图书馆联手开展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走进乡村小学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基层小学,关注身边留守儿童,开展如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摸底测试、传统礼仪文化暑期夏令营、爱祖国祭英烈活动、捐赠微心愿礼包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好老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6]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对课堂教育起主导作用,是礼仪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践行者,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例如,根据部分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礼仪礼节缺失这一现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礼仪教育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前要主动起立行课堂之礼,也要求每位老师要做示范,给予学生积极回应,真正体现“礼”的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蒋璟萍.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N].光明日报,2014-09-24(1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78-588.
[4]江又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意蕴及当代价值[J].理论建设2019(5):93
[5]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3-12-24.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时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09-1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710163 )
(作者简介:鲁金抗,副教授,碩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