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伤“元气”吗, 献血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0-11-13刘仕兰
刘仕兰
无偿献血是一项公益事业。血液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宝贵资源,无偿献血體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由于人们的献血知识相对匮乏,还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人认为献血会伤“元气”,觉得献血会使自身的血液流失,影响健康。本文将为大家普及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让大家正确认识无偿献血。
人体的血液是在血管和心脏中流动的红色液体,其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血液在人体中不断生成、成熟,然后逐渐衰老和死亡,这些是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例如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白细胞的平均寿命仅有9~13天。所以人体每天都会有衰老的红细胞、白细胞死亡,也会有新的细胞出现。所以,正常人即使不参加献血,血细胞也不可能脱离代谢过程。相反,献血后人体造血功能得到促进,新陈代谢的速度反而加快。从这个角度来看,献血并不会造成“元气”的损伤。
献血后人体会经历生理恢复的过程,其中包括血容量的恢复、血细胞的恢复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恢复。尽管每位献血者之间具有个体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健康者都会很快恢复到原先的生理水平。人体的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总量处于相对恒定状态,如果献血400mL,大约占血容量的10%。献血后献血者立刻食用液体饮料,就能开始补充血容量,即组织液再渗透到血管内,一般约2小时血容量就能恢复。献血后人体红细胞、血红蛋白有所降低,但是骨髓造血系统较为活跃,如果献出200mL全血,约7~10天红细胞、血红蛋白即可恢复到原先水平。多数献血者会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但也有部分献血者白细胞、血小板增加。这两种细胞在人体内的更新速度快,可在几天内恢复到原先水平。所以献血对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很小。另外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人体献血后短时间内心脏每分钟血液输出量有所下降,这种变化一般在4天就可恢复。心率在献血后略有增加,通常男性在4天左右就能恢复,女性稍有差距,总体上恢复速度都比较快。
献血不仅不会伤“元气”,还对人体有很多益处,例如降低血脂,防范肿瘤风险等,适当献血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遇到血脂升高的问题,即脂肪附着于血管壁,甚至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献血后人体需要及时补水,血液被稀释,血脂含量随之下降。再如人体中铁含量超标,会导致男性患癌风险增加,适当献血可降低相应风险。可见,科学的献血并不会损伤“元气”,而是有助于身体健康。
当然,献血后,献血者也应重视营养补充,及时补充蛋白质和铁至关重要。献血者献出一定量血液后,身体造血需要蛋白质和铁的支持。蛋白质是构成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基础物质,献血者每天应补充足量蛋白质。瘦肉、蛋、奶、鱼、豆类都含有丰富蛋白质,献血者每天早餐、午餐、晚餐应合理搭配菜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献血后献血者应多食用含铁食物,可帮助血红蛋白恢复。动物肝脏、肉类、鱼类等动物性食物中铁含量丰富,植物中菠菜、芹菜、油菜、番茄、樱桃、桑葚、紫葡萄、草莓、桃子等也是补铁的重要食物。与此同时,献血者还要注意补充富含叶酸、维生素B12,这些是红细胞成熟所不可或缺的营养素。新鲜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叶酸,B12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此外,部分献血者有喝茶的习惯,但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可以和蛋白质、铁相结合,形成不易被吸收的沉淀物,导致红细胞再生速度放缓。因此献血者在献血后应减少饮茶量,尤其注意不饮浓茶。
献血者在献血后应注意休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人体自我修复,所以献血者献血后要避免疲劳,保持规律的作息。而且献血者献血时经过穿刺,献血后穿刺一侧的手臂不宜负重,或是从事剧烈运动,以免造成皮下淤血。
总之,献血不会损伤人体“元气”,献血后经过水和食物的补充,有效的休息,人体血容量、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血流动力学指标等均会很快回到原来的水平,并且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此,人们应当正确认识献血,积极参与献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