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台融合媒体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的融合技术实践
2020-11-13高俊虎张一凡
高俊虎 张一凡
摘 要: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下,融合媒体云平台的建立,体现了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融合战略,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了传统广播电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本文将对融合媒体云平台和传统制播网络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媒体融合实际需求,对节目制播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的融合实践进行详细阐述,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思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云计算;安全播出;云平台;广播电台 中图分类号:TN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9-125-04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9.038
本文著录格式:高俊虎,张一凡. 广播电台融合媒体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的融合技术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20(9):125-128.
導语
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央制定的国家战略,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广播电视媒体要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就是要提升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更是对建设这样的系统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方面,北京广播电视台以技术创新推动内容创新,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北京电台)打造了具有电台特色的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对原有广播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创新,利用互联网新技术解决传统采编业务运行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然而,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新平台的设计与搭建,更涉及内容、理念、体制、技术、管理、经营等方方面面。在技术层面,节目制播云平台与核心的音频制播网如何进行融合发展,是摆在媒体融合实践面前的一座大山。
1.现状分析
1.1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情况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是指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造的广电“媒体云平台”,平台将基于融合发展云架构,通过能力建设、开放接口、流程重构,支持广电敏捷生产和新业务的弹性部署,在满足传统业务流程的同时,满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多业务流程,满足新业务运营的基础性要求,能够为新业务提供统一的内容支撑、技术服务、数据分析、运营计费等服务一体化技术业务平台。[1]
广播媒体融合云平台的建设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广播电台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重构台内生产业务流程,提升广播电台在媒体融合时代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各种媒介资源、 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2]
北京电台为适应媒体的融合发展,建设了一套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主要解决了在媒体融合需求下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解决传统采编业务流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在设计理念与思路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对原有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在功能设置形式上,充分借鉴多年来积累的广播传播规律与经验,通过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引导与优化升级。在技术方法上,注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在云平台中的落地与实践。
北京电台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是基于公有云和私有云部署,采用公有云租赁服务和自有私有云平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台内台外系统相互结合的生产传播方式,实现了通过移动智能终端采集、编辑、审核等业务环节;实现了新媒体编辑工具的快速调用,便于快速发布。
北京电台融合节目制播云平台按照经典的云计算平台三层架构设计。在IaaS层,云平台分别按照网络资源、计算资源、虚拟化应用、存储资源等多个层面的安全性设计考虑,保证系统安全。在PaaS层,云平台保留了传统的统一用户管理和运营支撑平台,又结合北京电台特色加入了新闻线索采集和收录平台以及节目服务编排平台;云平台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优势,设计了媒体处理平台和智能处理平台,可实现对新媒体素材快速转码处理等。在SaaS层,云平台通过统一门户和云桌面设计,将云采编、云素材、内容中心、选题策划等串联在一起,给予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北京电台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的业务,贯穿北京电台策、采、编、审、播、发、评全部业务流程,突出云平台化升级改造、移动化办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业务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应用。
实现“中央厨房”和移动采编功能。 通过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电台记者、编辑、台领导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完成核心业务操作,实现全流程移动化,可以完成即时编写、即时审核和即时发布,实现了新媒体化制播工序,建立协同办公机制,推出灵活高效的移动互联网指挥调度解决方案,逐渐成为行业内最符合广播节目生产需要的融媒体平台。成为最符合广播节目生产需要的融媒体平台,实现网络“中央厨房”功能。
解决了音频导入、音频传输、工作量统计、选题集中管理、信息安全等业务痛点。传统业务流程中,采编人员采访一个小时音频,需要用一比一的时间导入制作系统后,再进行剪辑编辑。通过云平台可以进行移动化音频简单剪辑,还可以直接快速的发送到音频制作网,解决音频传输的业务痛点。
科技赋能,提升工作效率,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台业务流程结合上进行了具体实践,可以实现语音写稿、音频转文字、文字转音频、含有文字的图片转文字,以及通过文字具体定位剪辑音频等功能。
1.2音频制播网现状
音频制播网是广播电台数字化业务网中,最核心的功能网络。其中,音频播出网承担了广播节目重要的播出任务。一直以来,北京电台以保证广播节目不间断、高质量的播出为目标,始终将安全播出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连续性放在首要地位。
在2013年前后,当时广播电台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制播分离。从内容生产角度来讲,制播分离是指将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生产剥离出去,由社会上的其他实体完成,广播电台通过购买、自制等方式完成播出,即通过制播分离来实现广播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和全面流通。而任何形式的制播分离必须依靠一定技术平台才能够实现。
在2013年,北京电台音频制播网采用制播分离的设计理念,根据节目制作和安全播出进行功能划分,将制作与播出进行了技术架构上的分离,不再是制作与播出处于同一局域网中。其中,制作部分建立制作区,由制作域统一管理;播出部分建立播出域,由播出域控制器进行管理。制作与播出的交互由中转区来完成,中转区部署在播出域中,由播出域进行管理。
基于制播分离的安全播出系统,突出了制作和播出的特点,制作部分提升了易用性和灵活性,同时对播出部分给予了更高的安全保障。这样的设计使得制作部分与播出部分分离,很好地避免了节目制作对播出产生的直接影响。经过多年以来的时间检验,这套安全播出系统,很好地承担了北京电台安全播出的任务,为广播节目的传输和发射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播出音源。
2.融合实践
从北京电台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臺建设历程来看,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之前,广播电台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拥有独立的采编播体系,新媒体也有独立的采编播体系,无论是技术系统还是媒体内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都是独立的,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制约了媒体产品形式的推陈出新。即使是在制播分离设计下的节目制作和播出环境中,广播电台内容生产基本沿袭“采、编、播”单一直线式流程。
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之后,全部内容可以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生产,方便了媒体内容资源的共享,新媒体生产和发布过程中产生的运维、收视、互动数据可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挖掘处理,得到的有用信息反馈到节目生产环节,有利于节目制播的革新。融合媒体云平台业务流程执行经历了复杂化的变迁,“策、采、编”流程全部整合到了融合媒体云平台。
传统的广播电台功能网,整体架构成熟、稳定性好、沿用的是单一直线式的架构模式。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传统模式扩展性不好,已经不能满足媒体融合的新需求。融合媒体云平台全新接入综合网和互联网,但是与传统广播功能网缺乏合理的交互,广播节目播出环节没有真正打通。同时融合媒体云平台也没有将传统播出环节纳入统一分发发布,构成不完整。融合媒体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存在天然的鸿沟,而两者在业务方面又是紧密联系的关键环节。因此,融合媒体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的技术融合迫在眉睫。
图2 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现状
广播电台音频播出网担负着电台直播节目、录播节目的播出,是电台播出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播出系统输出的音源,首先进入广播主控技术系统的矩阵中,依据节目传播类型和播出方向,分配到子矩阵,然后通过不同的传输设备输出到不同的路由,完成节目的传输与发射。
为保证广播节目不间断、高质量地播出,一个可靠的音频播出网络需要把稳定性、安全性放在首要地位。在与融合媒体云平台对接的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保证节目存储的可靠,节目的播出安全和不间断。要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故障时,都不影响播出,既要控制成本,又要确保音频播出网的稳定性、安全性。
2.1架构设计
从当前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最适合融合媒体发展的基础技术和设施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方向都是开放的。而广播电台音频播出网是物理隔离的网络,需要在网络不直接连通的情况下,进行播出节目数据交换,因此需要实现融合媒体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的融合。
融合媒体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的融合,用于解决云平台与音频播出网的音频传输与管理的问题。融合方案采用硬件+软件结合的方式实现,硬件负责实现网络间的数据传输,保障信息安全;软件负责在数据传输的基础上,遵循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定义统一标准规范的接口,使用HTTP协议进行业务处理。
北京电台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使用台内私有云部署,拥有独立的VPC(Virtual Private Cloud),其与外界交互需要通过云防火墙做访问控制。因此,在架构设计时,我们利用了北京电台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使用台内私有云部署这一结构,在北京电台私有云平台划分一个独立的“媒体融合”VPC,在这里构建一套“台网”融合区域,完成对接的业务处理和消息通信。把对计算和处理能力要求较高的导入导出程序和容器服务器部署在了这一区域,既保证服务高可用,又保证业务弹性计算。这样做利用了已经建成私有云平台,既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又可以与融合媒体云平台灵活对接。
考虑到要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故障时,都不影响节目播出。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在架构设计时,将融合媒体云平台发布的音频与节目数据,部署在了制作网区域。同时提升播出网络边界的安全等级与“厚度”。一方面,增加网闸设备对节目音频进行过滤,另一方面,增加了边界防火墙和边界安全设备,以保障安全播出。这样的设计,对播出网改造最小,也增加了其安全性。
2.2业务流程设计
在业务流程设计上,结合架构设计,通过对业务流程细化拆解,来更好地完成系统功能。媒体融合云平台内容导入音频制播网时,云平台访问容器服务,容器接口服务调取融媒导入程序进入任务队列,通过网闸,进入云平台节目存储区和云平台节目数据库和播出镜像数据库,便于播出站进行调用。导入任务全部状态,通过消息队列通知云平台。
媒体融合云平台导出播出节目时,当云平台发起对播出节目进行查询时,云平台会与容器服务进行通信,调用相关接口,通过位于私有云平台搭建的播出数据库镜像,获取播出相关信息。当需要导出播出音频节目时,容器接口服务会通过导出程序,完成播出节目的导出,方便云平台进行调用。导出任务全部状态,通过消息队列通知云平台。
当节目播出需要调用云平台的节目时,播出站可以通过融媒节目模块,对云平台发布的通过审核的播出节目进行查询和上单操作,完成调用。
2.3安全性设计
广播电台音频播出网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网络的安全性、音频数据的安全性和播出业务的连续性。在架构设计时,没有对播出区进行任何改变,因此需要关注变化的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并进行针对性建设。在本媒体融合云平台和音频制播网融合项目中,需要对音频制播网进行安全加固,尤其是与外界的边界安全需要格外重视。
目前我台的音频播出网络定级备案三级系统,满足等保1.0的要求进行安全系统建设。最新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2.0正式发布,已经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等保2.0相对1.0根据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安全需求,也提出了更明确的系统建设要求。因此,从信息安全建设方面,也要求对音频播出网进行安全加固。
在这次媒体融合云平台和音频制播网融合实践中,我们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与实现。在网络安全性方面对音频播出网进行安全加固,在音频播出网边界部署2台防火墙设备,对播出网与制作网之间的通信进行细粒度访问控制;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传输层协议、端口(对应请求的服务类型)、时间等信息执行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登记的地址段及端口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对于非法访问进行拒绝;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通过边界防火墙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与限制;通过边界防火墙、WEB防火墙对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控制访问控制。
通过部署网闸,对进出网络的音频数据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协议命令级的控制,只使用特定的协议,其余通信端口一律禁止。
在网络边界旁路部署防毒墙设备,用于拦截、监控诸如病毒传播、木马通讯、僵尸网络、口令探测等当前活跃的多种网络威胁。对播出网与制作网之间的传输数据进行病毒检测,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定期手动对恶意代码库进行升级和更新。
在网络边界旁路部署安全审计系统,实现基于网络节点和用户行为的记录,记录网络中的安全事件、用户访问记录等各类信息,经过标准化、过滤、归并和告警分析等处理后,以统一格式的日志形式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实现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的审计;并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在网络边界旁路部署IPS设备,对播出网中的攻击行为进行检测记录,包括深层检测、内容识别、拒绝服务、攻击源IP、异常流量监视、统计阈值等内容。
为避免单点故障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利用私有云平台高可用的容器服务和负载均衡服务,提供统一接口服务,既保证接口安全可靠,又能保证服务性能。播出數据库镜像采用安全可靠的群集方式部署。导入导出程序采用双活方式部署,其余网闸、服务器均采用双机热备方式。
结语
媒体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融合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传统IT平台和云计算平台很可能长期并存。[1]
在北京电台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建设过程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广播电台业务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北京电台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将原本的稿件系统、采编系统、历史稿库、热线电话、选题策划、新闻会商等整合到了统一的生产平台,既整合了资源,又大大提升业务的便捷性。
在北京电台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与音频制播网的融合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传统IT平台和云计算平台整合的困难,因此设计了规范性的接口、部署网络安全设备、优化通信策略等,满足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融合媒体云平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建设经验,也可以更好地为传统广播音频制播网改革发展提供依据。
在未来,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融合媒体云平台将变得更为强大。同时,传统IT架构的广播音频制播网,势必会融入未来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之内。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强内容建设,发挥技术引领、转型创新,力争成为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引领思想、服务人民。
[1]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2015)[R].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
[2]张钰.基于私有云架构的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设计[J].电声技术,2017,41( 4/ 5):81—86.
作者简介:高俊虎(1986-),男,辽宁,广播影视编播技术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工程、信息安全;张一凡(1989-),男,湖南,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