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文化交流视角下中国饮食民俗研究
——评《中外饮食文化》

2020-11-13张雨雪

中国油脂 2020年11期
关键词:筷子民俗饮食

《中外饮食文化》是由隗静秋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书共有八章,分别用不同形式和案例总结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外饮食文化内容,能帮助人们在兴趣之余系统地了解各地饮食文化特征,构建并完善饮食知识体系。以“饮食文化交流”的章节为例,在阅读中了解不同国家饮食变化,结合自我认知明确“饮食文化交流”对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经济与文化关系都在彼此影响和渗透,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全方位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同时,在阅读时能通过对比了解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差异,掌握中国饮食民俗变化,并对民族文化特征和属性充分掌握,熟识饮食文化内涵,体会到饮食文化底蕴。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关注物质文化的同时,更为关注精神文化。为了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饮食文化作为随时代发展而革新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各国饮食文化“入侵”国内市场环境的背景下,要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饮食文化的学术研究力度。《中外饮食文化》一书以饮食文化为核心,详细讲述了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具体功能,以及饮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同时,以此为依据,深层探索了原料、器具、烹调、主食菜肴、饮品、礼仪等方面。全书针对饮食方面梳理的知识点,表达方面讲解更完善,更科学地让读者理解并熟知饮食文化领域相关知识,能够帮助专业教学进行系统化构建饮食知识体系,对专业学生也有一定的教学辅助作用。同时,本书在介绍中外饮食文化时,从历史方面入手,凸显出饮食文化变化特色,展现了各国饮食特征,让读者在阅读时能了解到世界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发展,明确了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方向和意义,通过对比中外饮食文化,了解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书中绪论部分对饮食文化的基础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在明确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使读者对中外饮食文化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各章节对饮食文化进行深层研究,为读者拓展知识视野范围奠定了基础,让读者对中外文化饮食交流得到深层次理解。从本质上,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性,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其独有的饮食文化。以中国为例,因为人们的热情好客,所以大家非常喜欢围在一起吃饭,认为这样能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而在国外,人们更注重为客人

书名:中外饮食文化

作者:隗静秋

ISBN:9787509636343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定价:39.00元

提供服务的质量,认为只有周到满意的服务才能更好促进情感交流。读者通过阅读明确这一饮食文化差异,在之后工作或生活中就会注意这一差异性特点,为不同国家群体提供优质的饮食服务,而且可以确保人们在愉悦的饮食氛围中进行文化交流。

根据中国饮食文化现状,书中又分别介绍了饮食原料的发展历程、主要类别及如何正确甄选。如先秦时期在有限的条件下,人们对与“吃”有关的制作和程序都有明确要求。书中记载在《周礼·天官·膳夫》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这句话描述的是王公贵族们吃的用“六谷”也就是水稻、黄米、谷子、高粱、小麦及茭白;“六牲”是指牛、羊、猪、狗、鹅、鱼;而“六清”又包含了水、浓汁、甜酒、水酒、梅浆及稀粥。其中,佐羞有120品,珍羞有8种,酱醋品有120瓮。天子每天三餐,不管是鼎具还是用来盛菜品的俎具各十二个,同时在吃饭时要配备音乐,以此用来帮助天子打开食欲。

接下来,书中讲解了饮食器具文化的发展历史,其中包含起源、形成及发展三方面,并明确了饮食器具的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第一,由于古代中国等级差异大,因此提出了礼仪制度的饮食标志;第二,在古代就提出了分餐制度;第三,饮食器具文化既具有实用性又体现美观性,两者合二为一;第四,在时代变迁中,中国饮食器具得到了全面创新;第五,饮食文化随着历史发展向人们传递了大量信息,不仅能帮助现代人更好了解古代饮食文化特征和变化趋势,而且有助于不同领域的读者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筷子为例,在我国餐桌上普遍使用,但国人对筷子的起源、筷子形制的演变史等内容可能并非十分了解,尤其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时,对其内涵不能够充分讲解。中国人历来有“讨口彩”的习俗,如“十双筷子在一起是十全十美”等;很多外国人看到中国人使用筷子都非常惊叹,称赞道“这是一种艺术创造”。同时,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会有一定的禁忌,如不能在吃饭时敲碗,不能将筷子竖插在碗盆上等。现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越发紧密,大量国外友人也开始关注“筷子文化”,并将其带入自己的生活中,这样不仅突破了各国文化发展的限制,而且在不断创新中也为我国“筷子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例如,在筷子上雕刻国外名画、添加英文名句等,不仅能吸引更多国外游客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在了解烹调文化时,书中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烹调方法,具体有:第一,炒法。作为中国烹调技术中最基础的一种,不仅应用范围广而且出现了大量分支。书中说道,有关“炒”的书面记载最早出现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一直到唐宋时期,这种做法已经得到了全面普及。简单来讲,“炒”是指先将原料放在少量油锅中,而后用旺火快速翻拌和调味,有的食物在制作方面还需要勾芡,最终让食物快速成熟。第二,蒸法。这种方法在传统烹调中非常常见,不管是主食还是菜肴都可以运用其制作。俗话说得好:无菜不蒸。从本质上讲,“蒸”就是指运用蒸汽进行加热使食物成熟,如我们在饭桌上常见的清蒸鱼、荷花鸡、包子馒头等。第三,煮法。指在水烧开前后添加食物,最终使其成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包含很多类型,如水煮、油煮及汤煮等。第四,煎法。作为中国烹调文化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更适合较薄的食材,如鱼、虾及肉片等。在煎的过程中,油不宜过多,只需要少量作用下,食物表面就会出现金黄色,产生美拉德反应,吃起来味道香脆可口。第五,烤法。运用这种方法制造出的食物味道非常特别,且与其他方法有极大差异。现如今,烧烤作为这一技法的成熟应用,在烧烤中可选食物种类很多,只需要放在炭火上,通过科学的控制食物温度高低,让食物慢慢成熟。读者在阅读本书后可以发现,中国南北方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在选择烹调方法时也会出现差异,以北方人为例,北方人的口味偏重,且主食以面条、馒头等为主,烹调方法多使用炖、红烧等技法;而南方人口味清淡,烹调方式多使用炒、蒸、煮等。这一现象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各地饮食文化的发展,相反为食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更快掌握中国饮食民俗知识,增加自身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拓展视野范围,自主参与到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去。

另外,书中还重点讲述了主食和菜肴文化、调饮文化及礼仪三方面内容:第一,与烹调文化一样,不管是主食还是菜肴都在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下,对各个区域居民生活饮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北到南,多种多样的主食类型,既满足了人体所需热量又遵循着四季变化规律。第二,调饮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民俗中的重要内容,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有两种,一种是酒,另一种就是茶。前者最早出现在商周时代,发展至今不仅是食物的一种,而且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和精神文化;而后者根据历史记载分析,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已有4 70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作为“茶”文化发展的起源地,不管是制茶还是饮茶都蕴涵了非常深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诗词、绘画、宗教及医学等方面都有茶文化的身影。第三,饮食礼仪。随着时代变迁,世界经济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研究饮食民俗的同时,开始注重向国内外推广真正意义上的礼仪制度。礼仪作为饮食文化民俗的基础内容,既能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又能帮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以中国古代宴饮礼仪为例,由于其是按照阶层划分的,所以一般需要主人向客人提供请柬,并在当日于门外迎接,等到客人来了要予以问候,并将其带到客厅少坐片刻,而后进入宴席。客人坐下主人要敬酒,表示感谢,再品尝菜肴,以示主人的待客之道,并还礼。在宴会结束后,再次带着客人进入客厅一直到其离去。饮食礼仪作为全书最为关键的内容,读者在深入阅读本书时,可以融合现代饮食情况进行理解分析,这样不仅能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可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阅读《中外饮食文化》一书可以从历史角度去研究饮食文化的变化趋势,了解不同饮食文化的发展特征,明确各国特色菜的历史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饮食民俗内容,这样不仅能从中掌握系统化饮食知识,而且体会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此外,《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本专业教材,其内容设计合理,可帮助专业学生掌握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且结合实践发展进行教学优化与创新,既能在教学引导中向学生传递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中国饮食民俗知识,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索的学习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筷子民俗饮食
春节饮食有“三要”
民俗中的“牛”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说『筷子』
筷子
民俗节
竹筷子
漫画民俗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