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玻璃酸钠滴眼液在角膜塑形镜摘戴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2020-11-13张坤
张坤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熟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高透气接触镜,由于它在使用的过程中直接接触泪膜,持续性的配戴就会引起泪膜的稳定性下降,对结膜、角膜上皮等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包括角膜上皮的点状染色、角膜上皮剥脱等症状[1]。在临床中发现,滴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可缓解上述症状。为了验证0.1%玻璃酸钠滴眼液对角膜上皮影响的实际效果,特开展此次研究。角膜上皮染色率可真实反映角膜上皮的缺损程度,是此次研究内容的重要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近视患者共50例,取90只眼。纳入标准:年龄6~15周岁,身体健康,依从性好;排除标准:无长期用药影响眼健康的情况,无器质性病变,无感染性疾病,无治疗用药过敏现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检查指标
首先,配角膜塑形镜前需要检测裸眼视力、医学验光、裂隙灯、眼压、眼底、Master三项、角膜内皮、眼前节分析、眼表五项、常规检查。
1.2.2观察指标
根据检查结果,采用“标准片试戴法”开展临床验配,配戴后行裂隙灯下荧光染色观察镜片位置、活动度、流泪等不适感,最终订制片为中美合资欧普康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第四代角膜塑形镜, BOSTOM XO材料,DK值100(ISO方法)确定最适镜片参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正确的佩戴配戴塑形镜操作方法的指导,并告知所有患者,摘戴镜前后均需在镜片上滴用润滑液,每天坚持配戴时间应保持在8~10小时。0.1%玻璃酸钠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摘戴镜前后使用0.1%玻璃酸钠。 对角膜上皮染色率进行为期半年的观察。对所有50例近视患者戴镜前后进行1天,1 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阶段性复诊时,进行荧光素角膜染色检查。结膜囊内滴入10g/L荧光素钠1滴,分布均匀后在裂隙灯钴蓝光下观察角膜染色情况并分级。分级的评价标准有5级,分别是:0级(无点染染色)、Ⅰ级(微染色,数量少于10点)、Ⅱ级(轻度染色,局部范围内的点染)、Ⅲ级(中度染色,大量的点状染色,出现聚集并有融合)、Ⅳ级(重度染色,全角膜弥漫性染色,严重可出现上皮脱落)。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角膜染色1次即为阳性,每位患者以级别最重的一次做为统计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后不同时间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角膜染色检测结果 患者戴镜前角膜上皮染色结果检测均为0级。戴镜后1周、1、3、6个月后的两组检测结果数据如表2。
表2 戴镜后分段检查角膜上皮点染阳性统计表(例)
非戴镜眼:角膜点染均0级。
1年后,实验组患者的55眼中角膜上皮染色阳性有13眼,对照组患者的35眼中角膜上皮染色阳性为16眼;角膜受损的情况以Ⅰ级为主,分别为10眼,12眼。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上皮感染率分别为23.6%和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62,P<0.01)。见表3。
表3 戴镜一年后角膜上皮点染阳性结果统计表(例,%)
3 讨论
佩戴角膜塑形镜容易对角膜上皮造成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机械性原因,例如镜片和角膜之间的摩擦,镜片弧曲变化、镜片变糙等;二是化学性原因,例如护理液的过敏等;三是生理性原因,由于夜间泪液的分泌会相对减少,同时又缺乏瞬目运动,对角膜的泪液交换及氧代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角膜缺氧,从而导致角膜水肿及角膜上皮的脱落;以上情况都会引起角膜破损。
0.1%玻璃酸钠滴眼液的适用征包括:干燥综合征、干眼综合征等内因性疾病,及手术、药物、外伤、配戴隐形眼镜等外因性角结膜上皮损伤[2]。玻璃酸钠具有很强的亲水性、较好的黏弹性,滴入眼中具有稳定泪膜,防止角膜、结膜干燥的作用,从而对角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疗效良好[3-5]。
本研究结果表明:0.1%玻璃酸钠滴眼液作为人工泪液能较好地保护角膜上皮,减少角膜上皮损伤。滴0.1%玻璃酸钠组的角膜上皮感染率较对照组的角膜上皮染色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推荐临床应用。但由于本研究中的病例数较少,随诊时间也较短,数据覆盖不全面,后期仍需扩大病例数、延长病患的随诊时间来完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