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附晕痛酊结合TDP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改善的效果评价
2020-11-13尹艳君曾臻陆礼琼王会芳
尹艳君 曾臻 陆礼琼 王会芳
颈性眩晕是一组由于颈椎及颈部软组织病变导致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压迫或刺激而诱发以眩晕或者头晕为主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以椎动脉型最为常见[1]。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工作方式等问题的影响下,椎动脉型颈性眩晕发病率逐年增高,以老年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且有年轻化趋势,成为危害脊柱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西医对于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但不能有效减少颈性眩晕的复发率。中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性眩晕归于“眩晕”、“项痹”范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确切疗效。乌附晕痛方为我科临床治疗眩晕的常用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化痰定眩之功,故本课题进行中药制剂乌附晕痛酊剂结合TDP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50例,所有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病程、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无明显差异(见表1);均符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会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同时治疗部位皮肤态完好,对中药外用无过敏现象,治疗局部感觉功能正常,未合并其他颈部疾病,自愿接受中药封包或中药酊剂喷于颈部辅以TDP治疗;排除心脑血管、肝脏、肾脏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以及精神疾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妇女;同时排除治疗不能配合者。
1.2 方法
1.2.1操作步骤 对照组:将乌附晕痛方的中药制成粉剂,装于袋中,洒水稍湿润后隔水蒸30 min,以毛巾包裹敷于颈部,并随时询问患者感觉,避免烫伤,治疗时间20 min。实验组:将乌附晕痛方中的中药制成酊剂,患者取坐位、侧卧位或俯卧位(体位舒适即可)。将乌附晕痛酊以大椎穴为中点均匀喷于颈部,药液面积直径大于10cm,TDP照射喷药局部,随时询问患者感觉,避免烫伤。待药液完全吸收后,再次喷药,每次用药量15mL,治疗时间20 min。
1.2.2观察与评价
1.2.2.1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等情况。①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缓解情况: 按照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表[1],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以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异常、发作频率作为参数进行评定,其中头晕目眩6分,恶心呕吐3分,耳鸣耳聋3分,倦怠乏力3分,汗出异常3分,发作频率3分,满分21分,得分越低,病情越轻。由操作者以外的专人在首次治疗前、每次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测评。
1.2.2.2疗程 疗程共7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天、治疗第2天、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对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变进行评分,并收集治疗前及治疗3天后的彩超指标变化。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
1.2.2.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指数标准,以患者症状评分变化来评定疗效。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2.2.4统计分析 测得数值以均值±标准差(Mean±SEM)。组间比较采用卡方(2)检验或者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病程、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比较
两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病程、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各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虚脱等意外。对照组痊愈3例(12%),显效9例(36%),有效10例(40%),无效3例(12%),总有效率为88%;实验组痊愈6例(24%),显效14例(56%),有效4例(16%),无效1例(4%);有效率为96%。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各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指数比较
2.3 两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及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这提示,乌附晕痛酊结合TDP治疗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且疗效由于乌附晕痛方封包治疗。
表3 各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及有效率比较
组别例数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有效率实验组256.44±3.5896%对照组258.96±4.5588%P值<0.05<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归属于中医学“项痹”、“眩晕”范畴,其病机主要是肝、脾、肾不足导致血气亏损、经络失濡;颈部经络气血瘀阻, 不通则痛, 气血不足发为眩[2-3]。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改变、长期伏案工作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治疗手段很多,但目前没有公认的特效药物和最佳的治疗方案,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基本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牵引、针灸、推拿、理疗等相结合[4-6]。中医药关于眩晕的记载可追溯至《内经》时期,深入挖掘历代中医药治疗眩晕的典籍有助于完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治疗方案。
乌附晕痛方为我科治疗眩晕的常用外治方(由首届全国名中医陈绍宏教授师承弟子金伟创制),长期临床应用表明其能有效缓解疗效颈性眩晕,其药物组成包括:制川乌、制草乌、制天南星、制白附子、桃仁、红花、当归、酒川芎、酒大黄、姜黄、乳香、舒筋草、生艾叶、盐小茴香、细辛、冰片。其中川乌、草乌合用,大辛大热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制白附子、天南星合用化痰定眩;共为君药,既迅速止痛,又止眩晕。川芎“上行头目,下走血海”,合当归、大黄、桃仁、红花、姜黄、乳香,既行气活血止痛,又能破血逐瘀为臣药。小茴香、艾叶、舒筋草、细辛温经散寒兼能舒筋活络止痛为佐。冰片辛凉,为反佐,又能化痰、醒神开窍为使。但乌附晕痛方热封包治疗需要先将药包加热,让护士手持药包操作20 min[7],较为耗时耗力,需要进一步改良。
近年研究发现,TDP治疗能部分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其相关作用机理涉及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患者体内脑啡呔的分泌,有持久镇痛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微循环系统的加速修复,改善患部血液循环血液的流变;能很快提高机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促进机体对缺乏元素的吸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8]。为此,本课题将乌附晕痛方制成酊剂,增强透皮及发散效果,外喷颈部,结合TDP的电磁波热效应,扩张颈部皮肤毛孔,让中药液更易透过皮肤,直达病灶。结果表明,乌附晕痛方酊剂结合TDP治疗能显著减少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积分及症状改善时间,且疗效优于乌附晕痛方封包治疗。
4 结论
乌附晕痛酊结合TDP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近期疗效肯定,既便于操作及推广,又能节约中药资源、人力、时间成本,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