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2020-11-13韩秋慧

关键词:小学教师本科生民办高校

韩秋慧 , 齐 聪

(1.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自2018年9月教育部发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时代以来,各高校都针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举措,而民办本科高校作为师范教育培养的补充,学生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所要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卓越教师计划的落实与否,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目前,学者们在职业认同领域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对于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这一特殊群体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却鲜有学者关注。为此,本研究立足于对204份有效数据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拟全面揭示出这一群体职业认同的现状并从多视角探究其成因,以期帮助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提高职业认同程度,并为民办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某民办高校240名毕业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职业认同现状展开问卷测查,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5%。样本情况如下:男生11人,女生193人;城市生源71人,农村生源133人。该问卷的信度值为0.924,说明问卷的内在一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计分标准采用Likert五级计分法,得分在1.00-1.49之间的表示职业认同程度非常低、得分在1.50-2.49之间的表示职业认同程度较低、得分在2.50-3.49之间的表示职业认同程度一般、得分在3.50-4.49之间的表示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得分在4.50-5.00之间的表示职业认同程度非常高。得分越高代表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越认同小学教师这份职业。随后,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204份有效问卷展开了相关量化分析。

二、调查结果

研究中首先从宏观视角就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随后,从微观视角就被试对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与职业行为倾向等六个维度,共50个测试项目的具体认同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以全面考查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现状,结果见表2。

表1 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宏观调查结果表

表2 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微观调查结果表

结合表1、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从整体来看,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程度一般,均值为3.48,且从.333的标准差可知,所调查样本的分散程度不高,基本能够反映出全体被试职业认同的现状。具体来看,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期望(M=3.92)、职业认知(M=3.88)以及职业价值(M=3.52)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而对于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以及职业行为倾向的认同程度则普遍偏低,均值仅为3.31、3.14、3.11。此外,在50个具体项目的调查中,毕业班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完全认同及认同程度较高的项目仅有18项,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的项目是被试认同程度一般的。综上,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来看,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情况不容乐观,这一现状与目前大力倡导卓越教师培养的大背景可谓是格格不入。为此,积极探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则成为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师范教育培养的又一崭新课题。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职业认知

虽然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整体认知程度较高,但从表2的调查数据可知,被试对R4、R5的认同程度一般,即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小学教师非常有发展前景(R4,M=3.41)、也不认为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望非常高(R5,M=3.2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不同成长经历造成的。在所调查的毕业班学生中分别来自全国21个不同省份的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而不同省份的小学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有所差异,对小学教师的重视程度也略有不同,从而致使学生们在主观层面上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与发展前景的看法也众说纷纭。另一方面,毕业班学生的不同实习经历也会影响其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知。由于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人数较多,致使在实习阶段无法统一安排所有大四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实习,大多数学生需要自行联络实习基地,这就导致学生们所在的实习小学与实习期间的各种经历有所差异,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职业认知。此外,专业课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也是影响该问题存在的另一诱因。学生们虽然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小学教育专业导论的课程,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们展开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动态的讲解,致使毕业班学生仍然不了解国家现阶段对小学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及目前小学教师相较于其它职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学生们对小学教师职业能否做到全面的认知这与其成长经历、个人观念以及教师的恰当引导息息相关。

(二)职业情感

整体来看,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情感认同程度一般,从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被试仅对R19(在做自我介绍时,我乐意提到我的专业是小学教育)一项认同程度较高。具体来看,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小学教师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R17,M=3.47)、充满乐趣的职业(R16,M=3.28),不能完全接受目前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R20,3.43)、不是非常喜欢小学教师这个职业(R11,M=3.42)、不能确定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R18,M=3.41)、不是非常喜欢小学教师的工作氛围(R12,M=3.24)、不认为成为一名小学教师非常自豪(R14,3.21)、也不认为自己非常适合做一名小学教师(R13,M=3.18)。此外,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小学教师这份职业相对较为轻松(R25,M=2.79)。那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性格特征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感。研究中在对被试进行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的同时,也对其性格特征进行了测查。在所调查的毕业班学生中性格偏内向的学生高达60%,通过大学期间的模拟授课,性格外向学生的课堂把控能力远远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讲课过程中行为过于拘谨、表达过于紧张,从而导致其对于小学教师的喜好程度、自身的适应程度以及成为小学教师的信念偏低。第二,专业培养模式不合理也对学生的职业情感产生了影响。大多数学生除了大四参与实习外在其它学习期间没有任何到小学见习的机会,学生们对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内容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小学课堂的真实状态,在实习期间突然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以教师的角色处理实习学校的所有工作事务,致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调整状态,适应小学教师的工作氛围与工作内容,从而产生了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消极情感。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感认同程度不高,这里既有学生个人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合理的原因。

(三)职业意志

职业意志是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认同程度相对较低的一项,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对日后是否从事小学教师工作没有坚定的信念。通过表2的数据显示:被试不愿意为小学教育事业投入全身心的精力(R21,M=3.42)、不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未来的小学教师工作(R25,M=3.27)、可能会因为小学生难教(R24,M=3.28)、工作繁忙(R23,M=3.17)、工资较低(R22,M=3.06)、相较于其它学段教师(R27,M=2.93)与其它职业(R26,M=2.88)而放弃小学教师的工作。被试之所以呈现出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个人因素造成的。首先,学生们对自身的定位存在偏差。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经历,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资标准了解不够,致使他们主观地认为毕业后可以轻松的胜任任何工作,而忽视了社会对于不同工作的具体专业要求。其次,部分学生们存在错误的观念。简单的认为在小学工作无法展现出自己全部的实力,即便在小学从教由于学生们的学习内容简单,也不愿花费太多的精力投身于日后的工作,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出了学生们日后的工作态度,严重影响到职业发展规划。最后,不自信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们成为小学教师的意志。目前大多数小学在教师招聘的专业要求中明确指出只允许全日制二本及以上的学生报考,导致大多数学生主观的认为自己作为民办本科的毕业生在日后应聘小学教师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多阻碍,然而学生们忽视了个人的努力程度是日后能否求职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严重阻碍了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意志的认同程度。由于大多数学校小学教育专业采用综合培养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学生们会学习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论课程,而具体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设计等相关课程却寥寥无几,学生们不了解小学具体每门学科应该如何教,应该培养小学生怎样的学科思维或掌握怎样的知识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对日后能否胜任小学教师工作存在质疑。此外,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也是影响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意志的又一诱因。通过在观摩其他教师授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都从理论层面上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讲授,而真正涉及到学生实践的环节则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关联性较低,也就是说学生们通过专业课学习仍然无法较好地掌握小学教学技能、班级管理及与学生家长沟通的 技巧,致使学生们对日后的从教生涯压力较大,从而动摇了主观意志。

(四)职业期望

虽然职业期望是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认同程度最高的一项,但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知,大多数学生并不是非常希望从事小学教师职业(R27,M=3.35)。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第一,不同性别学生对于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看法略有差异。由于目前大多数小学存在女教师多、男教师少的现象,从而导致大多数男同学主观的认为自己不适合该岗位,且受工作氛围、工资水平等影响,从事小学教师尚未成为本专业男生的首选工作。第二,不同高考种类的学生对从事教师的期望程度也略有不同。由于大学期间的考试课程多采用闭卷的形式,对于擅长理性思维的理科生来说较不适应,因此部分理科生主观的认为由于专业课成绩偏低,所以自己并不适合从事小学教师职业,而文科生则恰恰相反,由于在考试过程中更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所以对于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倾向程度也更高。第三,不同生源地区的学生由于普通话水平等级的差异也会影响他们成为小学教师的期望。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的大背景下,部分学生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存在成绩不理想的问题,致使部分学生无法摆脱家乡口音授课,从而降低了成为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愿望。第四,由于学生的不同录取顺序,第一志愿的学生从事小学教师的主观意愿要远远高于平行志愿及调剂的学生。总的来说,由于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不同背景致使其对于职业期望的认同未达到较高程度。

(五)职业价值

虽然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小学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从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被试对R34、R36、R38及R40的认同程度一般,即大多数学生不认为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R34,M=3.49)、也不关心别人如何看待小学教师职业(R38.M=3.42)、所在的专业没有坚定自身成为小学教师的选择(R40,M=3.37)、也并不羡慕身边的小学教师(R36,M=3.13)。那么,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学生是否有教师亲属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研究中在对被试进行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的同时也对其是否有教师家属进行了测查,有69.1%的学生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亲属,这就导致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由于缺少与小学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致使在校学生无法彻底了解到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与个人价值。第二,毕业班学生在报考时是否主动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该职业价值的认同。通过研究中对被试选择本专业主动性的调查发现,超过40%的学生是被动选择的小学教育专业,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从主观层面上对小学教师存在误解,致使其无法感受到教师的职业价值。第三,学生们通过互联网等媒体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到目前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由于现阶段工资水平与毕业班学生对小学教师的理想收入存在差距,致使被试对小学教师的价值理念存在偏差。第四,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会成为影响学生判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的关键因素,由于师范教育培养的特殊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任课教师都会成为他们日后从教的典范,然而部分教师没有潜心从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致使毕业班学生对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选择摇摆不定。

(六)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是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认同程度最低的一项。结合表2的统计数据:大多数学生不会为了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R47,M=3.37)、努力学习专业知识(R46,M=3.34)、以小学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R45,M=3.04)、经常浏览和小学教育相关的新闻(R44,M=2.96)、积极参加专业组织的各种比赛或活动(R48,M=2.85)、也不会经常阅读和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R43,M=2.74)。此外,被试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R41,M=3.16)与规划(R42,M=2.97),也不会终生从事小学教师职业(R50,M=3.09)。那么,学生们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个人、任课教师及学校都难辞其咎。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班学生没有认识到有明确目标与规划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都处于迷茫的状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学习专业课、参加考试、参与教育实习以及撰写毕业论文,很少有同学能为长远进行考虑,长期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这严重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学生的懒惰心理也阻碍了他们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浏览专业相关新闻的步伐。大多数毕业班学生直到在实习阶段才注意到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必要性、在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过程中才感受到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在大学前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放松的状态,不会主动关注与自身未来发展相关的最新信息,仅仅停留在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其次,从任课教师层面来看,被试之所以对职业行为倾向的认同程度偏低,教师着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任课教师过于注重理论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认识到积累自己、更新专业理念的重要性,致使学生们在整个大学期间仅仅阅读了各科教材,而关于其它教育经典书籍则全然不知;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限也阻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由于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学历与教学能力并未进行严格的要求,致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易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高效、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此外,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试讲的过程中未严格要求、缺少正向评价也是造成毕业班学生职业行为倾向偏低的原因之一,学生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性点评与改进建议,致使他们无法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逐渐降低了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标准。最后,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专业比赛或活动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关注度。在所调查的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组织的各项比赛及活动中,评委均为辅导员及学生会成员,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专业的评委不利于比赛的公平性与专业性,从而严重降低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其良好职业行为倾向的形成。

四、研究建议

在对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后,现对我国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加强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凸显,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使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朝着更优化、更专业化、更科学化的趋势发展。第二,建构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优化不同学科所应开设的相关课程,为学生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科的教学奠定基础。第三,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观摩小学课堂的见习机会,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小学教育现状与小学教学内容,进而确立个人目标与发展方向。第四,在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应尽早设立导师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四年整体发展的过程中有专业人士进行全程指导,促使每一位“小教人”能够在毕业时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教师。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本科生民办高校
教师作品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刘辉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