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疗效观察
2020-11-13彭军,范琼
彭 军,范 琼
(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重庆 400060)
女性在生产后会出现各类不良病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便是其中之一,盆底肌肉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需要通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将其恢复[1]。本次对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在我院生产的初产妇7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产妇生产的前后顺序分为两组,前38例为对比组,后38例为研究组,研究组产妇年龄23~38岁,平均(30.38±4.21)岁,孕周35~41周,平均(38.26±1.35)周;对比组产妇年龄24~39岁,平均(31.83±4.23)岁,孕周36~42周,平均(39.31±1.32)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比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告知患者不可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含酒精饮品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嘱咐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研究组实施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①盆底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指导患者对耻骨、尾骨肌群进行收缩与放松锻炼,患者平卧,双腿微分,反复做排尿、排便运动,收缩盆底肌肉,而后缓慢放松,保证患者掌握了锻炼方式,通过电刺激使产妇肌肉神经兴奋度得到有效激发的方法。②护理方法: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知识,与锻炼方法,告知患者产后1个月内不可盆浴、体力劳动,2个月内不可进行性生活、不能久坐、产后不可负重,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盆腔肌肉恢复情况,测量2个月后患者的盆腔肌肉张力,将其进行等级划分,分为1~5级(1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将关节带动;2级:肌肉可带动关节做水平活动,但无法做到对抗地心引力;3级:对抗地心引力做关节活动,无法对抗阻力;4级:可对抗较大阻力,但要弱于正常者;5级:患者肌力恢复正常,运动自如),等级越高,患者的恢复状况就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统计,两组患者的盆腔肌肉恢复情况以(n,%)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
2 结 果
研究组盆腔肌肉恢复至3级或3级以上的恢复率(73.68%)明显高于对比组盆腔肌肉恢复至3级或3级以上的恢复率(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盆腔肌肉恢复情况对比[n(%)]
3 结 论
女性盆底肌肉的主要作用是支持以及承托子宫、膀胱等器官,以此维持盆腔内解剖结构的正常,并且还起到维持阴道紧缩、控制排尿的作用,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为妊娠分娩,产妇在妊娠分娩过程中损伤到盆底肌肉功能,使盆底肌力下降,导致子宫脱垂或尿失禁,若不及时对盆底肌肉进行恢复性训练,会对盆腔内器官的解剖位置造成影响[4]。
本次研究显示,比较两组患者的盆腔肌肉恢复情况,研究组盆腔肌肉恢复至3级或3级以上的恢复率(73.68%)明显高于对比组盆腔肌肉恢复至3级或3级以上的恢复率(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表明,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的方法,效果显著,原因为,对患者实施提肛锻炼、通过电刺激使产妇肌肉神经兴奋度得到有效激发、保持合理的康复训练姿势等皆可以锻炼盆底肌,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盆底肌肌力恢复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