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空
2020-11-13齐庆媛
展览资讯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时间: 2020年9月29开展(展期暂定3个月)
地点:山东博物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以中华传统服饰为代表的东方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明代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是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典范,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由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将于2020年9月29日在山东博物馆二楼12号展厅正式开展,展期暂定3个月,届时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明朝服饰的端庄仪态与宏美气度。
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其体系之完整、色彩之鲜艳、款式之齐全、保存之完好、纹饰之精美,在国内甚至世界博物馆界都首屈一指。此次展览遴选服饰文物30余件,全部是两馆馆藏明代服饰中的精品,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数量之多,可谓空前,更是明代传世成衣实物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中展示。展览辅以古代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文物50余件(套)。
本次展览由“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构成,分别展示了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服饰多样化发展等角度展现了明代服饰的风采与魅力。展览还设计有中华传统服饰创新延伸环节,结合当下流行的中国色、创新面料、工艺等服饰美学方面的设计作品,呈现了独特的“展中展”,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下的“活力与应用”。
本次展览旨在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服饰文化,通过服饰文化载体,展现中华传统的博大精深,启迪大众回望历史、树立文化自信,立足当下,继承优秀基因,塑造“中国风度”,展示“中国气派”。
天半人半—纪念陈半丁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时间:2020年8月8日~11月8日
地点:辽宁省博物馆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字静山,号竹环斋主人等。出生于浙江绍兴柯桥镇,其孪生兄弟名易斋,因为双生,遂号半丁。陈半丁青年时在上海结识吴昌硕、蒲华及任伯年等海派宗师,受到点拨与提携,成为海派绘画的后起之秀;中年迁居北京,倡导并参与了宣南画社、中国画学研究会等多个绘画社团的组织和创建,发挥了“融合南北”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参与提案建立中国画院,并担任副院长,为继承发扬中国绘画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陈半丁的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终身追求书画篆刻艺术,以墨韵刀笔包容人生欢乐坎坷,是20世纪融合“海派”与“京派”绘画的艺术大家。
(24)拟带叶苔 Hattorianthus erimnous(Steph.)R.M.Schust&Inoue 赵文浪等(2002)
今年是陈半丁先生逝世50周年,辽宁省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为此合作推出本次特展,展出两馆馆藏陈半丁书画作品,力求向公众呈现陈半丁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展览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浓郁的个人艺术风格,其中《元人诗意图轴》《临蓝瑛笔意图轴》《花卉图轴》等作品更是颇具代表性。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时间:2020年9月1日~10月30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
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不但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而散发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的艺术与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成为备受景仰的文人典范。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体数量、质量和丰富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此次故宫博物院举办以文物为载体,以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的展览,尚属首次。
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首饰史》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中国古代首饰史》的撰写工作耗时4年,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以中国古代首饰的五大门类“头饰”“耳饰 ”“ 臂饰”“颈(胸)饰”“手(足)饰”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以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进行编排撰写。全书共计143个表,2461张图(含表图)。
本书通过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将首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及相应的典章制度、附着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史论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人的密切关联。首饰与人贴身相伴,是身份、技艺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哲学思想、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
本书共六位作者,分别承担不同的章节写作。第一章:中国古代首饰文化、第二章:中国原始社会的首饰、第三章:中国先秦时期的首饰、第八章:中国辽代契丹族的首饰、第九章:中国金代女真族的首饰,由李芽撰写;第四章:中国两汉时期的首饰、第五章:中国魏晋南北朝的首饰,由王永晴(左丘萌)撰写;第六章:中国隋唐五代的首饰、第七章:中国宋代的首饰,由陈诗宇(扬眉剑舞)撰写;第十章:中国元代的首饰,由曹喆撰写;第十一章:中国明代的首饰,由董进(撷芳主人)撰写;第十二章:中国清代满族的首饰,由橘玄雅撰写。本书的墓葬复原穿戴图由张晓妍和李依洋绘制。
《希腊世界的艺术与考古》
作者: (英)理查德·西奥多·尼尔著,翁海贞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理查德·西奥多·尼尔的著作《希腊世界的艺术与考古》,带领读者领略自青铜时代至罗马崛起之间希腊艺术的演变历史,着重强调两千年间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国际性。
书中汇集了众多精美的文物、遗迹照片及地图、绘画、时间表等视觉资料,同时囊括了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及新近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了希腊艺术的演变历史。展现了视觉文化在希腊世界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政治、宗教、古代日常生活的关系,揭示了希腊与古代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泛交流,包括源自埃及的灵感,遍及安纳托利亚与阿富汗的希腊文化影响等等。虽然以希腊文明为主题的著作浩如烟海,但这册通俗易懂的精装读本依然是希腊艺术史领域最佳的入门读物。
《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
作者:胡同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敦煌研究院胡同庆先生长期致力于敦煌具象美学和古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一书从美学、伦理、环保三大角度解读敦煌艺术,是其在这方面研究的总结之作。
本书分为敦煌艺术之美、敦煌艺术中的社会、敦煌艺术中的环境三部分。
第一部分,敦煌艺术之美,是作者在30多年从事敦煌艺术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敦煌艺术中的一些美学规律或特征。涉及敦煌壁画中美的规定性、实用性、模仿性和敦煌壁画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节奏感与韵律、夸张变形等美学特征,以及佛教石窟雕塑艺术的视觉审美心理等。
第二部分,敦煌艺术中的社会,作者从道德理想角度探讨了敦煌壁画所反映的社会理想和宇宙观,从人生观、道德原则、家庭关系、忠孝观念、善恶思想、理想人格等方面对佛教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探讨,并从敦煌结社活动讨论了人的群体性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第三部分,敦煌艺术中的环境,作者对敦煌壁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古代敦煌环保意识的基础及其与现代大西北可持续发展之关系,并对当代敦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反思。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如何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保问题也有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