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烧在综合类高校陶艺选修课中的应用
2020-11-13赵斌
赵 斌
一、乐烧的起源和发展
乐烧(Raku)是一种陶瓷的烧制工艺,起源于日本的桃山时代,最初是由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1522~1591)定型,京都的陶工长次郎(?~1625)烧制而成。据传,长次郎的父亲是来自朝鲜的陶瓦工,父子同为丰臣秀吉的“聚乐第”工程烧瓦,从而与承担此项工程的千利休相识。在千利休指导下,长次郎开始烧制乐烧陶碗(图1)。乐烧的“乐”字得名,源自长次郎的孙子田中常庆曾在丰臣秀吉的府邸“聚乐第”内制陶,后来统一天下的将军丰臣秀吉就以其行宫“聚乐第”名称中的“乐”字所制金印赐予常庆。自此,其后代所烧制的茶陶作品都盖了“乐”字印戳,从此有了乐烧之名。传统的乐烧茶碗摈弃了拉坯的制作方法,用手捏制,形状不匀称,采用烟囱低矮、负压有限的土砌直焰窑烧制。燃料多用松柴、松针,釉料多为生铅釉。将制作好的陶器低温烧制到900~1000℃时,观察上釉、着色程度,迅速把陶器取出,暴露在空气中或放入水中冷却,并因此产生色彩还原的变化①。乐烧的茶陶体现了柔和、古朴、温馨的风貌,凝固了茶道的温雅寂静之美,一直被日本茶道界所推崇,有着“一乐二萩三唐津”②的说法,足见其地位之高。
1911年,旅居日本的英国画家伯纳德·里奇(Bernard Leach,1887~1979)经历了传统的茶道仪式,目睹并亲身参与了陶制茶碗的烧制过程,发现了乐烧的独特之美,并将这种“低温下发色的特殊工艺”介绍到了西方。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沃伦·吉伯特森(Warren Gilbertson,1920~1954)将乐烧作品及这种神奇的速烧技术带到美国。因该技术尤为符合具有很强开拓精神的美国人的性格,而成为美国陶艺重要技法之一,并一直吸引着众多美国陶艺家③。经过保罗·苏特纳(Paul Soldner,1921~2011)、 温·黑格比(Wayne Higby,1943~)等为代表的陶艺家不断地研究和发展,开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后还原”现代乐烧烧制方法。
图1:乐茶碗,大黑 长次郎, 10.7cmx8.5cm
图2:Vessel,保罗·苏特纳,26.7x31.8x16.5cm
图3:乐烧坯料配方
据说,1960年的某天,苏特纳在当地一个工艺美术活动中表演乐烧工艺,当他将一件发红陶罐从铁桶式土窑里夹出来准备投入旁边一个鱼塘里的时候,那件陶罐滑到了地上,滚入附近的树叶堆里,随即燃烧起来。苏特纳发现陶釉经过烟熏以后出现一种特有的金属光泽,就此引发了他对乐烧的研究,并因此发明了将烧得发红的陶器投入放有报纸和锯末的铁桶里熏烧的“后还原”烧制方法④。新兴美国风格的、苏特纳式的乐烧至此问世,成为现代乐烧的一大特色(图2)。
乐烧陶艺在美国开始了其本土化的全新篇章,这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日本乐烧技术的大胆尝试。由于美国式的乐烧操作随意性较大,所需设施比较简易,且陶质土料易于入手,操作手法容易掌握,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本土开始遍及。也正因为其技法、创作目的与传统的禅宗式的东方情结不尽相同,乐烧陶艺渐渐演变成一门颇具西方韵味的艺术手法。保罗·苏特纳所独创的现代乐烧技法,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陶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翻开了陶瓷史上全新的一页。
二、现代乐烧技艺
由保罗·苏特纳改良的现代乐烧的烧制技艺区别于几乎所有的传统陶瓷烧制技艺,传统的乐烧技术是以铅为熔剂的低温陶烧制技术,而现代乐烧的烧制技艺是二次烧成方法,其坯料、釉料、烧制的窑炉都和传统陶瓷烧制有很大的不同。
1、乐烧的坯料
乐烧的坯料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以保证热量通过,并且坯料中必须含有大量惰性物质,其作用是提高坯体的抗热震性。一般是给乐烧用的泥土里添加一定比例的熟料(素烧过的泥料或者匣钵料),以降低乐烧坯体的膨胀系数,减少其因外部温度变化而导致的开裂,也可加入10%~20%的氧化铝、滑石等,揉匀后便可得到乐烧的坯料。以景德镇中白泥为例(图3),A加入滑石可以降低烧成温度,使泥在釉烧后不渗水,增加了乐烧器皿的实用性;B、C相当于在泥里加入了不同的“填充物”,降低了泥的密度,让泥土颗粒有足够空间膨胀和收缩,其作用都是提高坯料的抗热震性。
2、乐烧的釉料
任何一种熔点在900~1100度的低温釉都能作为乐烧釉,或用熔块、粘土、硅、硼酸盐、纯碱及硼砂自配乐烧釉,可以单一或综合加入锡、铜、钴、锰等氧化物为乐烧釉着色⑤。乐烧常用的釉料有透明釉、白釉、铜釉等,其中铜釉会因为后续烧制过程的氧化或还原气氛而呈现绿色或红色,这里列举几种常用的乐烧釉配方。
3、乐烧窑
从理论上讲,任何类型的窑炉都可以用于乐烧陶器的烧制。由于在乐烧烧成过程中需要多次开启、闭合窑门,为了便于放入或取出坯体,最好为其专门建造一个简易的或者可拆卸式的组装窑,以便坯体在原地接受烟熏及降温处理。另外,因为烧制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和烟雾,所以烧制最好是开放式的或在户外进行⑥。
4、乐烧的具体步骤
(1)可以用任何成型技法制作乐烧器皿,在任何一种成型过程中,粘土连接的部分需要注意,确保它们已经完全粘合在一起,一般要经过800~850度的素烧,以保证其多孔,能承受热量的冲击。(2)以陶罐为例,在其素烧后可以用任何合适的方法上乐烧专用釉料,这类釉料应该在900~1100度的温度区间烧成,将施釉的陶罐烧制到上述温度后保温数分钟,此时坯体的釉面会出现像冰雪消融时的光泽。(3)待坯体温度稍微下降后将陶罐迅速夹出放入装有锯末、树叶或类似可燃性物质的铁桶中,坯体瞬时燃烧,这时再将铁桶盖严,能让坯体产生强烈的还原效果;或者用木屑及其他易燃的有机物比如枯树叶等将其掩埋,以便产生还原反应。(4)釉面裂纹是乐烧过程的一个特征,如果需要这种效果,那么在把陶罐埋入木屑之前,使其在空气中多暴露几分钟,这样可以加剧裂纹的形成(图4)。在把陶罐埋入木屑之后(有些陶艺家只把它放在里面几分钟,也有的陶艺家把它放在湿的木屑中达一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直到陶罐完全冷却),马上再把它放入水中冷却,这是为了防止陶罐釉面的再氧化。特别是那些精致或封闭的器皿,放在湿的木屑中慢慢冷却,比放入水中冷却要好,这样可以降低破裂的危险程度。(5)当陶罐完全冷却后,要用金属丝刷将其表面清理干净,以展示它所有的表面色彩。
乐烧相对于其他烧成方法得到的陶瓷作品,有如下特点:(1)低温烧成,所以坯体并未瓷化,吸水性强,较脆弱。(2)急速还原的结果,不仅使坯体吸附碳素,呈现出浓淡不一且富于变化的黑色色调,而将釉彩衬托得更加艳丽;另一方面也使得釉料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纯金属,而在表面形成具有闪光性质的金属膜,颇为光彩绚烂。(3)由于急速的冷却容易造成釉料的冰裂效果,细碎的裂纹,也是很好的装饰效果。(4)如果乐烧的低温釉料里含有铅或硼等重金属做为熔剂,则烧成的器皿不可用作食器⑦。(5)坯体在铁桶内还原的时间、程度各不相同,且桶内所置的有机燃物也可随意变化,因此烧出的结果,随机性很大,很难模仿复制。
三、综合性高校的陶艺选修课
今天国内的很多高校(尤其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陶瓷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课程。笔者已经在此类大学教授这种类型的陶艺课十余年,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综合类大学的陶艺素质教育课,非常适合将现代陶艺中的乐烧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中。
1、从烧制传统日本茶具演变发展而来的乐烧工艺,其烧制的产品继承了日本茶具歪斜不正、表面粗糙等不规则、不对称的审美意识⑧。这种不完美之美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审美要求周正完备具有很大的不同,更接近现代艺术所主张的不因循守旧、打破常规、寻求突破的特点。在今天各门学科都讲求创新的前提下,陶艺实践教学也应增加多种形式。乐烧的效果不同于传统陶瓷烧制,或者可以说是颠覆传统陶瓷的烧制方法,且相对于成本高、见效慢、不环保的柴烧、盐烧来说,乐烧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陶艺教学中融入乐烧的理念,对于各学科学生的思维创新具有很好的开拓、示范、引导作用,有助于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
2、乐烧课也是门实践动手操作课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安全快速地掌握乐烧技术要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乐烧对于操作者的水平要求不是很高,可以用任何成型方法或者技巧制作乐烧器皿,这点很符合综合类大学中选课学生不具备基本的美术技能,但同时又很希望动手实践陶艺的客观条件。综合类大学中的选课学生多是文科或者理工科类的学生,多数缺乏动手实践制作陶瓷的经验,对于塑造形态也没有太多的基础。而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通过短期的课程培训,快速掌握制作陶瓷的基本技能,并在课后尽快拿到烧成后的作品。乐烧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烧制,并能立即看到效果,可以满足陶艺选修课时间短、又要很快见成效的要求。
图4:釉面有裂纹的乐烧作品
图5: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举办乐烧Workshop
3、乐烧对设备和场地条件要求低。以陶艺制作中最重要的烧成设备“窑”为例,乐烧窑一般都是自制的简易窑:它是以厚约三公分的耐火棉,用粗铁丝网固定住,卷成或折成窑壁,底座则用耐火砖铺迭而成,中间架以瓦斯喷火嘴。原料以陶土为主,可加入一些熟料或者匣钵料,釉料以低温釉料为主,这就使得高校乐烧的陶艺选修课成本低廉,原料也方便获得。
4、陶艺实践教学一直在综合类大学中处于边缘化的地带:一方面,陶瓷艺术兼具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重要地位,具有吸引学生选课的诱惑力,而平时很少可以接触到艺术类选修课程的理工或文科类学生,对于此类艺术实践类课程充满向往,导致陶艺选修课长期报名火爆;但另一方面,陶瓷制作工艺复杂,陶瓷原料和设备维护成本很高,对于教师的要求和课程场地的要求高,这使得开设陶艺选修课的综合类大学,往往在实际上课时只能选取极少数的学生,大量选课学生不能被安排上课,开课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深受高投入、低回报的困扰。而乐烧课程运用简便实用的设备和开放式空间,能容纳更多的学生,并且短时间就可以取到作品,是协调选课学生多、课程安排紧张的有效办法(图5)。
综上所述,如果在国内综合性高校里全面开展陶艺素质教育选修课程,非常适宜引进和使用现代陶艺的乐烧技术:乐烧器皿的不规则、不对称的美感,相对于我国传统陶瓷追求完美和对称有着完全不同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的培养对于综合类选修课的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审视世界,有着启蒙创新的作用;制作乐烧陶器的门槛低,低温陶器便于徒手捏制,陶泥可塑性强,适于初学者制作,有助于陶艺队伍的大众化;乐烧的材料和设备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出效果快,学生能很快拿到烧制完成、效果丰富的作品,这样既减少了课程的投入、设备的维护成本,又节约了原料。在各方面都提倡环保的今天,现代乐烧技术不仅解决了综合类高校陶艺选修课教学的现实问题,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结语
乐烧兼具低温陶瓷烧制工艺和现代陶瓷艺术烧制方法,从社会效应看:中国本身是历史上的陶瓷大国,但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一直呈现衰落之势,直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作为工艺美术和艺术的门类才逐渐恢复;而陶瓷艺术教育,也属于美育范畴,原本属于边缘化的艺术科中的冷门,但近些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大有后进崛起之势;综合大学中的陶艺学科作为美术教育的一支中坚力量不可或缺,为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做了有益的补充;而乐烧陶艺技术的引进,为综合大学陶艺学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综合性大学学生基础素质教育找到了提升空间和创新动力。
乐烧技术在陶艺素质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陶艺实践教学中应用先进的教学教育理念,能起到提升综合大学文科学院以及基础素质教育教学地位和影响力的效果。如果乐烧在综合类高校的陶艺素质教育中开展成功,对于国内其他各类大学推广开设陶艺选修课,甚至很多初高中、小学开设陶艺选修课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
注释:
① 平友舜:《乐烧与陶艺》,《景德镇陶瓷》,2003年第2期,第10页。
② 指乐烧、萩烧、唐津烧,这三种日本传统茶道陶碗自古以来为许多茶艺人所喜爱。乐烧茶碗保留手捏痕迹的风格展示了造型之美,被称为萩之七变的萩茶碗结合高雅与朴实的风格,而唐津茶碗则表现了质朴、洒脱的风格,遵循了茶道以和为贵的精神。参见颜廷青:《日本乐烧综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页。
③(韩)郑乐薰著,余银珍译:《乐烧》,《景德镇陶瓷》,1995年第3期,第27页。
④ 周光真:《美国乐烧之父—保罗·苏特纳》,《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第1期,第37页。
⑤ 梁吉坤:《当代乐烧陶艺烧制技法探究》,《国际公关》,2019年第4期,第169页。
⑥(英)彼得·康逊迪诺著,杨修憬译:《陶艺技巧百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⑦ 如果乐烧作品为实用,最好在选择低温熔块时没有铅的成分,可选择含铜或硼酸钙一类的熔块。参见孙志刚:《乐烧研究之管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6期,第204页。笔者建议也可以尝试用草木灰或黄土等自然材料配制的低温釉。
⑧(韩)郑乐薰著,余银珍译:《乐烧》,《景德镇陶瓷》,1995年第3期,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