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论意蕴

2020-11-12王苗石海兵

邓小平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论主体特色

王苗 石海兵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遵循“实然判断—必然路径应然价值—新的实然判断—新的必然路径—新的应然价值”价值逻辑,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价值主客体的统一和真善美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从对价值依据转化的准确把握、价值主客体认识的深化、价值评价标准的确立统一、价值目标的明确指向、价值体系结构的丰富发展、全球价值愿景的重塑引领以及价值实现路径的全面建构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特征;价值逻辑;价值内容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5-0065-11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研究”(17BKS112);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体系创新研究”(20192Y017)

[作者]王苗,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石海兵,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徐州 221116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历史脉络、发展过程、重大意义、根本特征、哲学基础、体系结构、宏观理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①学者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坚实的实践基础,还具有“鲜明的主题主线,科学的理论体系,创新的理论观点,扎实的哲学依据”①,整体上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深化、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是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理解和把握该思想的重要视角。

从已有研究来看,部分学者从价值论的不同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例如,段光鹏、王向明、姜建成等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根基②,杨军、定光莉和刘进田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及其结构进行学理性建构与分析③,而孙伟平则从价值观视角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④。可以说,从价值论视角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价值特征、价值逻辑、价值内容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分析。事实上,价值论是“哲学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各种具体学科日渐成熟,并在实践中开始走向新的综合的产物”⑤,能够为人类认识世界、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基本方法和重要视角。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或价值体系及其拓展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对更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价值特征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价值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而这些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独有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特征。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区别于其他价值论的重要特征,也是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路径。价值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建构与阐释的问题,在其本质上更是人类实践中所“遭遇”的基本问题,是具有感性活动的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出发,强调任何“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因此,对于价值问题,“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即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理论建构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抽象,而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大变革、大调整作为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中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也正是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这一基本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表现出丁思想理论的价值彻底性和价值超越性,才能为一些人们长期想解决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案智慧。

(二)价值主客体的统一

价值是一种主体性的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功能、结构等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情况,蕴含着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审美关系。以往的价值论对主、客体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或规定在认识论范畴内,从经验、事实与思维、观念出发,把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相对应,使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被抽象为“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理论性关系,造成主、客体的分裂。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强调把人作为现实活动的主体,作为价值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唯一意义,认为实践是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因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③,从而把价值主、客体纳入到实践范畴之中,突破了认识论范畴的局限及其规定性,实现了价值主客体的实践性统一。

从价值主客体视角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主客体思想,并始终坚持着价值主客体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状况是价值出发点,人民群众是核心的价值主体,而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价值客体,它们共同统一于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主体,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基于这种价值主客体相统一的分析范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新确立了新时代的价值依据,提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愿景等,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价值主客体的内涵和指向,有力保障和维护了核心价值主体的根本利益,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价值实践的深化和拓展。

(三)真、善、美的统一

真、善、美不仅是人类一直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因、目标和尺度,即“人的全部活动无不是以主体的知、情、意去追求客体的真、善、美”①。“真”表征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合规律性的认识,是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认识基础;“善”表征着人的实践目的和愿望,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认识和追求;“美”是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存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②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反映、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还是人们追求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更是人们按照美的要求和尺度进行塑造的过程,而真、善、美就在这实践活动中得到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真”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善”,还蕴含着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是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的辩证统一,集中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具体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合规律性,主要表现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善”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合目的性,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美”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美好理想目标的追求。③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价值逻辑

实然与应然的关系,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理解价值论的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以实践为基础,内在蕴含着实然到应然、事实到价值的转化过程,是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具体来看,实然是一种事实判断,展现的是客观的现实状况;应然则是一种价值确证,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实然是应然的事实依据,应然确立在实然之上,是实然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这也意味着实然与应然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事实与价值理想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张力空间。要使实然发展达到应然状态,必然需要在两者之间“修路”“架桥”,构建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和方略,使实然无限符合或达到应然,使应然性价值理想逐渐成为实然,从而确证新的应然性价值,最终形成“实然判断——必然路径——应然价值——新的实然判断——新的必然路径——新的应然价值”这样一个价值逻辑链。

(一)实然性的事实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基础

实然解决的是“是如何”的问题,是一种基于现实状况的事实性判断,是进行价值判断的客观依据。“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基于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目的,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事实、客体及其运动的规律有符合实际的认识。”①这种实然性判断是思想体系生成、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应然性价值确证的依据。没有实然性基础,应然性价值就会被架空,实际上也就不可能存在。

任何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的生成、发展都有其现实性基础,都是生成于实然基础之上的应然之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不是彼岸的虚幻的理论之光,而是立足于此岸世界的系统的科学真理,是对现实情境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新”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然状况的准确分析和精准把握之上,回答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这一基本问题。

具体来看,首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里”的方位判断。“新时代”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境遇和现实状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在继承中实现创新的基点。其次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基本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是核心主题。再次是对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的事实判断。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化的根本依据。最后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怎么样”的现状判断。从国内现状来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短板。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主题,但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等问题更加严峻。这些实然性的事实判断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应然性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确立

应然解决的是“应如何”的问题,是主体或客体应该有的样子或状态,是基于实然性判断的一种目标设定,体现为一定的价值理想。“追求价值的动机带动了对新的事物、事实的新的属性、新的用途的探索,而对新的事实、新的规律、事物的新的用途的發现,又使人与对象建立新的价值关系成为可能。”①一般来说,主体所作的应然性价值体现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二是包含着主体的目的、意愿和意向,体现着主体思想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具有指示性、引导性;三是所确证的价值不是虚幻的、抽象的彼岸花火,要具有可实现性,并终将成为实然性的事实存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新”或思想的价值,就是在实然性的事实判断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应然性价值判断,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样子”的确证,回答的是“新时代应当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描绘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蓝图,具有指向标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在此意义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确证的总的价值方向和价值目标。其中,“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凸显和核心价值追求。总任务和总目标是宏观层面的应然性价值确证,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具体领域价值目标的设定和确证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和方向指引,内在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规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引领并开拓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必然性的路径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实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然性的事实判断、应然性的价值确证与必然性的路径构建的内在统一。换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不仅是以实然性的事实状况为依据,而且集中体现着应然性的价值理想,同时还构建了使实然达到应然的实践方略,即必然性的价值实现路径,回答的是“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具体体现为14个基本方略的构建和“两个一百年”战略步骤的规划实施。

具体地说,首先,在价值主体上,要始终明确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无论遇到何种境况,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主体,必然是人民价值主体地位的维护者和保障者。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着力提升党的领导力、执政力、凝聚力,对内保证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社会的有序发展,对外保证国际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其次,在价值客体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主要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生态等价值客体的诉求来体现,对此,根据新的实践状况和发展要求对价值客体作出新的部署和有效调整是党和人民的必然路径。最后,在世界范围内以人类作为主体性的存在,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通、共享、共建的价值取向。当然,基本方略和战略步骤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思维体现,是基于实然性判断和应然性追求的具体实践。从价值论视角对基本方略进行解析是一种理论上的理解,是为具体政策、方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深入学习和把握。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价值内容及其拓展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价值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承继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基本内容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状况,充分发挥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基本内容的拓展与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

(一)价值依据转化的准确把握

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客观依据,也是价值理论体系构建的客观基础。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身的内在矛盾,“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价值依据,即决定着社会的价值追求。在以往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定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就是对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追求,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就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问题。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已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进入新时代,物质生活在总体上已不再对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构成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在总体上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即是价值论中“美”的体现,是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综合性要求。即是说,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价值目标不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有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美”的价值追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依据的重新确立,也是其价值论的标志性特征。

(二)价值主客体认识的深化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中,价值主体是以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的一种结构性的存在,除了个人主体的基本形式外,还有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和类主体等形式。其中,个人主体性存在是价值主体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家庭、群众、社会等主体性存在是价值主体结构的具体形式,是个人主体交往而形成和确立的共同体;类主体则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主体性存在。不同结构层次的主体所需求的价值客体各有不同,但也存在交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价值主体,把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主体和保障主体,以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价值客体,把价值客体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一步延伸到生态领域,强化了“党领导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原则,明确提出了“美好生活”这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深刻揭示了人民价值主体的深层次需求,实现了价值客体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在“类”主体方面,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的结构性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类为价值主体,以人类主体的现实需求为考察对象,创造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价值主体的极大拓展,加深了对价值主体的认识和把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主体结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三)价值评价标准的确立统一

价值评价是价值理论到实践的关键中间环节,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总是以一定的标准、尺度来衡量对象。一定标准、尺度的确立是评价科学、公正与否的关键所在。有什么样的价值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评价参照,就会得出什么样的价值评价结果。由于价值主体及其需求的多元性,价值评价标准在个人主体上也是多元的。但就宏观层面的价值主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来说,价值评价标准又具有确定性。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始终不变的或始终坚守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评价出发点和立足点。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强调,要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就是要看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将人民获得感作为改革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归宿,还通过经济发展新常态、高压反腐、精准扶贫、教育改革和社会保障提质扩面等实际行动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获得感”①,即是说,衡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效价值的大小和程度的标准和尺度就在于是否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是否让人民群众具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确立,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价值评价标准的重申和强调,更统一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评价标准,确保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价值旨归。

(四)价值目标的明确指向

目标指引着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两个层面对价值目标指向作了进一步明确。

第一个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价值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②“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

第二个层面是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美好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诉求,是人民群众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价值生活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这里的美好生活具有三层涵义:一是物质层面,即追求生活富裕等方面更高和更深层次的发展;二是生态环境层面,即追求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三是精神层面,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正义等方面的深层次要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目标的两个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换句话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是同步、同向、同频的,共同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五)价值体系结构的丰富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总体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经历了从“隐”到“显”再到“热”的发展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建设任务。在这之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处于“隐性”发展阶段,主要寓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此次会议之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进入“显性”发展阶段,并逐步走向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推向高潮。

从层次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的逻辑严谨的,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整体性框架结构,这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个人主体、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体的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论述进一步实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结构的丰富和发展,明确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方向,更好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有力地夯实了中国人民的价值思想基础,打牢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六)全球价值愿景的重塑引领

面对全球范围利益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人类主体视域出发,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代状况,深入分析和考察人类主体所面临的全球性突出问题,例如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发展,追求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特征,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是一种新时代的全球性价值愿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深化和拓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主体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类主体”的创造性运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而这种新时代全球性价值观念的提出和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价值观念体系,不仅瓦解、抵制了长期占据世界价值领域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鼓吹的普世价值及其侵蚀,更有力地深刻揭示了其虚伪性和霸权主义本质,重塑了全球价值愿景,凝聚了世界价值共识,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选择,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力彰显了中国的价值力量。

(七)价值实现路径的全面建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特征,理论上的价值构建都源于并最终落实于实践,即任何理论上的价值确证也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确证是整体性的目标追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个社会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共同协力的系统性工程。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为价值立足点,构建“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和战略总目标,以实现价值方向的正确指引。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总路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各层次、各方面发展目标和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准布局。

可以说,“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的战略目标和实践方略方面对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构建和指引。同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基本方略之一,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世界眼光,立足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追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危机与挑战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的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加自觉地发挥着中国力量,展现着中国担当,彰显着中国价值,不断地开辟和拓展中国道路。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方略指引和路径构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

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价值特征、价值逻辑和价值内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价值意蕴进行分析考察,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维度和理论尝试。事实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还需要从更加立体多维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推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更好地理解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责任编辑 肖雪莲)

①肖贵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顾海良:《历史视界 时代意蕴 理论菁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6期;田克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第11期;邓纯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8期;王志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4期;秦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内容和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4期。

①王伟光:《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②段光鹏、王向明:《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姜建成:《人民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根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③杨军:《价值哲学视域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定光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刘进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体系结构探析》,《前线》2018年第6期。

④孙伟平:《价值观的力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哲学研究》2018年第3期。

⑤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①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274页。

⑧储峰、张希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江汉论坛》2018年第7期。

①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页。

①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①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页。

猜你喜欢

价值论主体特色
论碳审计主体
超越认识论与价值论之争的技术实践真理研究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价值论视阈下的环境价值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泛目的资产评估
价值论视域下网络文化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