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病中吟》的音乐分析
2020-11-12王娟
王娟
关键词:二胡;刘天华;病中吟
刘天华作曲家的二胡作品《病中吟》,也被叫做《安适》《胡适》。刘天华一共创作了十首优秀且广为流传的二胡作品,这首《病中吟》是这些二胡作品中的第一首,是刘天华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的开篇代表作。创作这首《病中吟》时正好是爆发“五四运动”的时期,同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爱国革命运动接踵失败,这使得社会陷入混乱之中。《病中吟》这首作品标题的内在含义并不是指单纯的生病之意,而是抒发心中的愁思乱如麻、恐惧苦恼、郁郁不得志的爱国情怀。
《病中吟》于1915年开始创作,是刘天华所创作的第一首二胡独奏作品,在1923年定稿完成,是刘天华先生在国与家双重厄运的背景下创作的,《病中吟》的创作基础取材于中国传统民间特色音乐文化元素的素材,同时创新性的融入了许多西方的音乐元素和作曲技法使这首乐曲成为独一无二的经典作品。《病中吟》被称作二胡创作曲中的经典,自出现之日起,广大二胡演奏者就对这首作品反复分析、研究和演奏,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病中吟》作为刘天华创作的第一首二胡作品,运用独特的曲式结构使整首作品达到了一定影响力的思想高度。整首《病中吟》的乐谱共有64小节,主要分为3个段落,即呈示段、展开段和再现段,加一个尾声,结构完整并且具有极高的协调性。第一段为慢板共有32小节,第二段中板共16小节,第三段同样是慢板8小节,尾声为快板有8小节。仔细地揣摩便会发现每段的小节数变化有一定的规律,随着乐段的增加,节拍篇幅也成倍增加,而每段的旋律篇幅呈递减态势,在整体的变化中有重复、有差异也有规律。《病中吟》的乐谱由四部分构成一個完整的个体,每段之间的变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丰富的音乐变化,借此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病中吟》借鉴了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法与曲式和声,乐曲中核心音调与旋律的变化运用了戏曲西皮原板过门中的音乐素材,包括小七度这种特性音程的运用都有着相似之处,在最后尾声的两小节中最为明显,与西皮中“Mi、La、Do、Re、Do”的音调是相吻合的。以下将通过对《病中吟》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主题与风格情绪、体裁、速度与节奏节拍、力度以及旋律的发展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调式调性
此曲为G宫调式,作者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少许江南丝竹曲调与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如西皮中的音乐素材的运用以及小七度这种特色音程的运用。乐曲中使用了典型的宫、羽调式交替,每一段的尾音是落于Do音还是落于La音主要在于核心旋律段落或尾句音调材料的处理。这种调式运用的方式使得情感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不管是低声控诉,还是激愤高昂,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曲式结构
《病中吟》是一首带再现的、中段为并置型的单三部曲式作品,G宫调式,节拍为4/4拍,全曲共有64小节,分为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以及尾声。其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主题与风格情绪
《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在国与家双重厄运的背景下创作的,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痛苦的狭隘,刘北茂先生说:“乐曲的情调时而沉吟慢诉,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缠绵悱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刘天华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和他所憧憬的理想,是他二十年来坎坷生活的一个缩影。同时也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病态社会的重压下一大批像他那样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们共同的心声。”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四、体裁
“吟”是古代的一种诗歌或乐曲的体裁。例如,在魏晋时期就有“歌、曲、乐、引、行、操、吟、讴、怨”等。由于刘天华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与音乐基础,他创作的大多数作品都运用了这种体裁名称,如《闲居吟》、《歌舞引》、《改进操》、《悲歌》、《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等。
五、速度与节奏节拍
整首乐曲共有64小节,可以主要分为三个段落,呈示段、中段以及再现段,加一个尾声。第一段是4/4节拍的慢板,共有32小节;第二段为4/4节拍的中板,与第一段相比速度略快,共包括16小节;第三段是4/4节拍的慢板,有8小节;尾声是4/4节拍快板,有8小节。每个乐段的篇幅都会随着由慢到快的速度而减少。第三段即再现段的慢板再现了乐曲的核心旋律以及音调,是全曲旋律的再现,这种作曲技法使得作品表现出更加迂回婉转、更加缠绵的情绪,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同时又无比矛盾、焦躁不安的复杂内心情感,同时在曲式结构上也形成了一种以“慢、快、慢、快”的速度变化及对比为基础的循环形式。
六、力度
此曲的力度变化并不多,呈示段(第一段)与再现段(第三段)的力度均为mp,以极慢的速度配以中弱的力度,旋律低沉婉转,表现出沉郁忧思的情感,中段与尾声的力度分别为mf与f,情绪高亢激昂,表现着作者内心的惆怅和痛苦,与生活现状对抗却又无力改变的压抑情感。
七、旋律的发展手法
乐曲的起音为小字一组的g,表现着作者内心的苦闷、压抑。乐句的音高与长度的不断增加,说明心中的苦闷更胜一筹,如下谱例中第三小节中的大跳上行可以视为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挣扎,同样是在第三小节中的大跳下行可以视为作者苦苦挣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呈示段与再现段中的旋律线条平稳连贯,其中乐音的大幅跳进表达着抗争的情绪,中段与尾声中的旋律起伏增加,旋律音程跳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情绪的高涨和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
八、高潮部分的设计
乐曲的第二乐段属于转折部分,速度较第一段略快,同音重复与十六分音符的大量连续使用增加了旋律的起伏,使得整首乐曲充满了动力性,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演奏过程中要求音色饱满结实,具有内在的张力,旋律在高音区的展开和迂回,果断有力,将音乐推入了高潮。高潮之后速度减慢,情绪回落之后再次渐强进入高潮,情绪高涨、气势如潮,充满了冲突、抗衡的斗争性乐思。
尾声再现第二乐段后半段的片段,但速度比第二乐段更快,力度增强,情绪更加激动,旋律起伏更大,上行与下行跳进大量使用。表达了作曲家不甘失败和对抗黑暗的决心,最后在慷慨激昂的高潮中突然大滑音降落,使乐曲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巧妙的设计使得整首曲目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内心的触动。
乐曲《病中吟》的问世,对中国民族器乐,尤其是二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让自己在演奏这首作品是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田宇.浅析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版本的发展--以《病中吟》为例[J].黄河之声,2015,21(11):97-97.
[2]刘北茂,刘育辉.《病中吟》的产生、命名与创作年份[J].中国音乐,1984,38(3):59-60.
[3]于佳俊.低低思绪理不清,一片烈火藏血心--浅谈中国著名作曲家刘天华的处女作《病中吟》[J].艺术研究,2004,23(2):53-54.
[4]杨玲惠.浅析刘天华二胡歌曲《病中吟》[J].民族论坛,2009,29(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