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g 小调前奏曲》中浪漫主义情怀体现
2020-11-12刘丽娜
刘丽娜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其深受肖邦作品影响,创作的代表性作品《24 首钢琴前奏曲》包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这部前奏曲中的每一首作品音乐情感较为细腻、抒情,可以说这部前奏曲是对肖邦的致敬。
《g 小调前奏曲》由作曲家创作于巅峰时期,当时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已获得成功,这为创作这首前奏曲奠定了基础。因此这部作品在技术上也是相当成熟的。整首作品是以复三部曲式结构写的,按照曲式结构的发展原则,首部与再现部均是具有行进式舞蹈风格的快板,与中部抒情行、宽广流畅的主题旋律形成明显对比。
首部是由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呈示段由a+a’(9+7)的两个平行乐句构成,主题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行进式的节奏感动力很强,再加上每个小节中的强弱对比性,使得主题具有很强的动力性。单二部曲式的中段是将主题进一步引申发展而来的,动力性主题在这一段中由于织体层次加厚所以力度加强,在再现句时乐句内部的扩充深化了首部的主题。整个首部中的主题节奏很像时肖邦玛祖卡中的典型节奏,与中部的抒情旋律形成明显对比。这种鲜明的节奏下所呈现的丰富织体与色彩性的和声始终表达着作曲家热爱生活的声音。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作品绝大多数选择复三部曲式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作曲家将高超的写作技法和音乐主题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巧妙地变化在里面,也让我们学习到用作品的结构去表达音乐的内涵。
在音乐创作中,和声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为不同的音乐作品塑造不同音乐形象。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以功能和声为主,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和声打破了原有的功能性,从传统和声基础出发,大大扩张了和声手法,色彩性和声的应用拓展了和声技法。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是在浪漫主义时期乐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他在沿用传统和声基础上主要是增添了和声的色彩性,将和弦与和弦外音相结合。
《g 小调前奏曲》中调性主要建立在g 和声小调上,首部一开始就是在g 小调主和弦上进行发展,低声部的持续音也是以g 音为主的主持续音,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作曲家在沿用传统和声功能,同时在多声部织体上加入了和弦外音。传统和声中,常用的持续音是主音或属音,从而强调主功能的和声并巩固调性。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中持续音写法也是其创作的特点之一,在浪漫乐派作曲家作品中也经常运用此技法。
浪漫主义音乐所具有的一些风格特征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中有明显体现。首先在作品中融入民族民间素材,其次是作品中体现出个人的抒情性与情感抒发,这也是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也是其内心世界的独白,成为晚期浪漫主义强烈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小品集。
《g 小调前奏曲》的中部是由一个气息十分宽广的抒情性主题构成的,与之前动力性十足的主部主题形成明显对比。中部主题在左手三连音节奏的分解琶音的织体烘托下,以多声部织体的和弦连接成气息宽广流畅的歌唱性旋律。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类似的宽广抒情的片段,在旋律优美流畅且富于表情下,也有一些庄重、悲伤性的色彩,这一点与肖邦的作品很相似。在优美浪漫的音调下还有悲情色彩存在,在这首前奏曲中也表现得突出,旋律迷人且庄重,作曲家情感丰富,富于表情,优美如歌的旋律是他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主要表现。
在这样抒情性表现之下隐藏着作曲家内心的悲情因素,其一是小调式的选择,暗淡的色彩旋律更容易营造悲剧色彩,以及在这种调性基础上所构建的众多不协和和弦的音响,也是一种作曲家的俄罗斯式的忧郁。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宽广流畅的主题旋律和丰富多变的和声色彩、绚丽的织体、鲜明沉稳的节奏节拍无不表现出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同时还富有一定的悲情色彩。在这首前奏曲中表现得较为全面,让我们既看到热烈欢快的主题,也有作曲家内心宽广舒缓的旋律。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富于浓郁的色彩、主题鲜明、和声色彩丰富,这些都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也是作曲家情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