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生态情结微探
2020-11-12安北平宋晨辉
安北平 宋晨辉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现为淄博市的一个区)崮山镇北崮山村,深受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滋养。博山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年焦裕禄的情操。焦裕禄记忆力超群,文学功底扎实,上高小时的一篇作文成为学校的范文,作文的名称是《阚家泉的风景》,里面写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令我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崮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焦裕禄的老家有山有林、有河有泉,山之挺拔、林之丰茂、河之深阔、泉之灵动无不对焦裕禄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他爱这好山好水,绿水青山情结已深深扎根于心中。
为了保护植被,1931 年当地建设局在岳阳山的山顶刻下铭文“提倡保护森林之责”,焦裕禄经常去岳阳山玩耍,相信这样的号召也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1948 年8 月,焦裕禄调任尉氏县大营区当区长。大营九岗十八洼,洼洼里面有响马。大营不仅是土匪窝儿,而且是有名的沙土窝儿,一年四季黄沙漫天,土地贫瘠,水源短缺,交通闭塞,群众的生活异常艰苦。焦裕禄没有向组织发牢骚、讲价钱,他政治坚定、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焦裕禄凭着机智多谋扫清了土匪,开始考虑如何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焦裕禄很注重调查研究,他把群众当老师,自己当学生,遇到困难总是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他走村入户,找老农座谈,寻找防风治沙的办法。在卢家大队走访时,群众提出栽紫槐和红荆条的建议,还有人提出林粮间作的建议,焦裕禄都一一采纳。最后,全区掀起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高潮,沙土窝儿栽上了紫槐和柳桩,老百姓亲切地把这片沙柳林叫做“红旗柳”。在大营区这些防风治沙探索,为后来焦裕禄在兰考治理“三害”打下了基础。
为了治“三害”,焦裕禄向群众“取经”,在兰考广植泡桐和刺槐等,并形象地称之为“扎针”。“三分种,七分养”,穷苦农民出身的焦裕禄当然懂得农业种植的规律,再加上工业战线的训练,焦裕禄把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农业种植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1963 年的一天,焦裕禄到兰考红庙区夏武营村走访,了解到该村有许多香椿树毁坏严重。两年前这些树按大小包到了生产队里,由于树的所有权没有确定,管理混乱。本来一年只能掰两茬的香椿芽,却大都掰三茬,甚至杀鸡取卵,掰掉了嫩枝,影响生长。还时常发生刮树皮、砍树枝、偷香椿的现象。他听取了群众“分户看管”的意见,将现存的香椿树以3 把粗为标准,折合成标准棵数,按人口平均包到农户看管,掰采都归承包人负责,收入按个人3 成、集体7 成分配。新发出的小树苗按“倒三七”形式分成,即个人7 成,集体3 成,承包后5 年不变。还规定管理不善、屡次被偷者,生产队有权随时收回。树木被盗伐,赔偿一半。不准在树下开荒,不准放羊啃吃树苗。在每一棵树的周围都要挖沟打土围子,保护好树苗生长。在城关区韩陵公社检查春季生产时,焦裕禄肯定了该社把田地桐树包给生产队,坡地桐树包给个人,集体个人按比例分成发展泡桐的办法,并把他们的经验推广至全县。
1964 年春节,焦裕禄决定带着全家回老家一趟,这是他离别家乡17 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家省亲。当时,焦裕禄的肝病已经很厉害了,也许他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时日不长,所以就借钱带着全家回去探望老母亲。
焦裕禄发现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发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就是儿时记忆中的青山绿水不见了,岳阳山和崮山都光秃秃的,兰考不就是生态遭到了破坏而遭受灾害的吗?焦裕禄马上找到发小陈壬年,他焦急地说:“咱北山(岳阳山)光秃秃的,哪还有咱小时候的样子!得绿化绿化。”于是,陈壬年号召村民在北山上广种桑树、发展养蚕,岳阳山又披上了绿装,至今深情守望着这里的乡亲。
50 多年前,还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文明”的提法,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民本思想”的理念深深影响了焦裕禄的价值取向,家乡的好山好水滋养了焦裕禄的生态情结,使焦裕禄无论走到哪里都自觉地践行生态保护理念。带领群众吃饱肚子是最基本的,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更高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载体,对沿黄各省市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新时代是奋进的时代,新时代更需要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以“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拼搏精神和责任担当,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书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