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2020-11-12

鸭绿江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敬语文学作品译者

岳 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国民精神需求也日益增大,在国际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进入中国市场。其中,日本与我国毗邻,文化同源,中国人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不需要过多的克服文化差异,因此其作品深受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但由于中日在历史发展、国家体制以及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日本文学作品中含有一些与我国主流文化不同的异文化,读者阅读时在理解上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翻译工作者如何在对日本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翻译时处理好异文化的表述传达,直接影响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及其对日本的文化认知。

一、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阻碍

1.译者自身文化理解能力不高

翻译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将一国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国语言,并且要保障翻译后的作品行文流畅,意思清晰明确。因此一名专业的优秀译者要具有至少两国的语言基础,能够正确解读原文内容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学内涵。其次,译者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后的文学作品还保有一定高度的文学水平,传承原作者的精神内核。然而,当前很多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自身并没有在日本生活的经验,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解读也是一知半解,翻译出的作品生硬晦涩,作品中的异文化不能清晰的表述,脱离了原作者的表达意图。这种翻译行为已经不能称之为翻译了,而是二次同人创作,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2.中日文化差异

隋唐宋时期,日本与中国展开了密切的文化往来,从中国习得了汉字、儒道佛思想、官制等优秀文化,可以说中日文化是同源同袍的“亲人”。然而,在元明朝后,中日文化交流减弱,文化发展方向也趋于不同,两国间的文化开始显出差异化来。因此中国读者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对于其中的文化现象不能完全感同身受的理解,对于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核无法达到精神共鸣。如日本先于中国进入老龄化阶段,但不同于中国社会现状的是,日本的新生儿出生率仍在持续走低,日本人的家庭观念与社会观念与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不能认同,对于作品主人公的行为也无法予以理解。

二、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思考

1.翻译技巧

翻译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将原作的内容逐字逐句地翻译成本国语言,更要注重原文想要表达的情景与深层次的感情变化等。优秀的译者应结合中日文化差异,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时,将异文化以一种中国读者更能理解的方式传达出来。不同的译者翻译技巧不同,文章风格也大相径庭,对于异文化的传达也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在日本的语言系统中,与其社会文化最为息息相关的表现之一就是敬语、非敬语、尊他语以及自谦语等,其表述方式反映出了日本社会文化中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日本作者通过语言习惯的表达就可以活灵活现的表现出笔下人物的隐含个性。而中文体系的日常用语中敬语与非敬语的界限并不甚清晰,因此十分考验译者对于细节的处理与把控能力,读者才能从文字的细枝末节中全面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2.文化传达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其中蕴含了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译者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时,要加强对日本社会的理解,才能抓住隐藏在文字细微处的异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对文章的美感与其文化进行更好的传达。在传达文章美感时,如日语中“木漏れ日”一词形容的是“透过树叶间隙而散射进来的阳光”,在中文词汇中并没有对应的合适词汇,译者在翻译时不能简单的使用“阳光”一词,这样就失去了原文的美感。而文化的精准传达则要困难许多。如日语中的“今夜は月が綺麗ですね”,直译过来就是“今晚的月色真美啊”,然而结合日本文化进行思考就能明白,这是日本人在含蓄的表达“我爱你”。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若单纯的直译,对日本文化没有了解的读者就无法捕捉说话者暗藏的隐晦情绪,而翻译成中文的诗句“山有木兮木有枝”,意思就比较明确了,同时又能保留原文中暗含的情感。

结语

文学作品透过文字表述出的不仅是作者本人的观念与思想,还能从细节中传达出作品当下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时,对于其中的异文化翻译,首先自我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水平,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本国语言技能,既保留原文的字面意思,又注重其中内涵的表述,只有平衡了这两者之间关系,翻译出的作品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良性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敬语文学作品译者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