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这午夜的钢琴曲
2020-11-12赵树勤
◎ 赵树勤
在西北风吹拂、大雪将至的夜晚,读其林近些年出版的系列学术著作,历历往事在眼前重过一遍,浮现在脑海的是那些温暖与感动的片段。这是一首多乐章构筑、结构严谨、表现丰富的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大众狂欢”,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现象进行透析,批判与赞颂交织,呼喊与响应并起,旋律激越而又轻快。新媒介文化的兴起,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与民众。新媒介文化尽管藏污纳垢,却潜藏着巨大的文化力量。其林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价值与问题,主动地置身于现场,一边倾听,一边参与,一边喝彩,一边反思。“在《大众狂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透析》中,龙其林没有单强调网络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颠覆价值,他站在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试图揭示出种种网络文化在表达大众自我诉求,宣泄大众社会情绪背后所透露出的深层社会和文化问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行走,其林将自己的观察谱写为一曲起伏跌宕、鲜活灵动的轻旋律,串联起大众的生活场景与情感回忆。这音调激情四溢,活泼热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第二乐章“自然的诗学”,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新探,气势宏伟,情绪饱满,思考的琴音金属般流响。人类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产生了从环境危机到精神信仰方面的系列问题。在生态危机时代思索环境问题、人与宇宙的关系,需要一颗博大的胸怀与革新的视野。其林不愿停留在众口一词的主题解读上,而是另辟蹊径地强调生态文本的审美属性、文化属性,他有意凸显了中国生态文学的生命维度、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话语实践,对中国生态文学进行了富于新意的分析。听惯了黄钟大吕式的主题分析,再来欣赏其林所演奏的自然之声,感觉如一只轻舞的蝴蝶翩翩起舞于花丛,又如一溪叮咚响泉在山间畅快地奔流。
第三乐章“社会转型与文学想象”,格调庄重,乐句和声沉稳,旋律悲怆。其林在这一乐章中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现象进行了梳理与宏观把握,讨论了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与灵魂变异、消费时代权力叙事中的心灵困境与人性沉沦、革命叙事中的残酷青春与情爱视角、女性文学的市场动力与性别消费等问题,揭示出当代文学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思潮。“作者始终秉持诚意,为文处处‘立心’,不仅在于其文字有着心灵的融入、性情的凸显,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士志于道’的载道情怀。论及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无奈、脆弱,作者的论述语调会变得沉郁、悲凉,悲怆之情感同身受;而一旦涉及权力场域下机制的荒谬、僵化,作者又显出金刚怒目的一面。这种接通了作者心灵的文学批评,较之理性有余、一味节制的文学研究,更能从情感上打动人心。”其林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富于激情的叙述,使文学研究与当下的生活保持着有血有肉的情感联系,读者亦能借此领略到他的批评激情、搏击时代的痛感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这一乐章抑扬顿挫,音调时而腾空而起,雄浑激昂,时而缠绵悲切,清冷含蓄,缓如细雨抚桐。
第四乐章“文学的传统与嬗变”格调高雅,曲调纯净而深情,缓缓地流淌着明亮的忧伤。在这一乐章中,其林选择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太为人们瞩目而实际又颇具内涵的现象、作家作品进行解读,进而把脉这些现象、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潮、社会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变迁,是一部融汇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观察笔记。他在社会剧烈转型的当下环境中发现了时代的症候,庸碌的世俗生活成了一些作家津津乐道的现象,精致而逼仄的欲望已经排挤了厚重的情感品质,生命的意义被暧昧与刺激所抽空。看到了时代背后荒芜的精神底色,其林别有深意地讨论了家族小说的文学传统与故事新编、民间立场下的时代精神省察、影视文学的写实传统与趣味嬗变。这一乐章悠扬婉转,润物无声,令人陶醉在古代或异域的意境中。
尾声“生态中国”,气势恢弘,感情细腻,交织着美妙的传统与现代色彩,音色华丽优美。其林在这一乐章中,首次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梳理了西方生态文学与中国生态文学的关系,不仅“求同”更寻求“变异”性因素的存在,强调中国作家吸收外来文化影响后的自我更新及本土转化。其中对于生态经典的跨文化传播、中国生态文学的伦理嬗变、文学母题的重构、生态文学的多重书写、新世纪中国生态文学及批评的建设等内容,视野宏阔,论述精到,充满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其林在弹奏这一乐章时,表现愈加收发自如,曲调灵透柔和,时而朗如珠玉,时而银铃悦耳,音韵清脆,潇洒飘逸,在万籁寂静的星空中久久地回荡。
我感动,因为其林对文学的钟情与执著。在19 世纪的法国小说中,外省青年是经常出现的男性主人公形象,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司汤达笔下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常常遭遇来自现实的冷遇与挫折。在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它更多的城市,也有一批来自外省的年轻学人,他们获得博士学位、有着博后经历,而后在一个个单位栖息着。这些年轻人多半来自乡村或小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谋得一份安身立命的教职,希望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梦想。但是这些年轻人通常面临着我们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房子、老人、教育、医疗、科研、教学将他们的健康与意气渐渐磨损。为了立足于工作单位,大家渐渐地藏匿了个性,圆滑了言行,在一眼可以望到老的生活节奏中渐渐淡忘曾经的理想。十五年了,我见证了其林一路走来的辛勤与执著,他在生态文学、图文互文、新媒介文化、近代报刊几个领域奔突往返,一次次地跳出舒适的学术轨道,朝着新的方向挺进。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地处学术边缘地带,他并未丝毫放松自己的学术追求,而是努力地、不断地弹奏每一个乐章。博士毕业后,其林没有像许多青年博士一样开始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他如饥似渴地找寻着继续学习的机会。其林的父母与妻子为他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庭事务,使他能够有时间与精力在学术道路上前行。他继续着自己纯粹的学术漫游轨迹,从长沙到广州,从澳门到上海,从北京到波士顿,一刻也不曾停歇,也从未觉得疲惫。我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其林付出的有多少,追求的过程有多么艰辛。《庄子·刻意》有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经过海内外名家的点拨后,其林的音乐弹奏更加铿锵有力,表现更为深刻丰富。我倍觉喜悦,因为其林在多位老师的指引下逐步地实现了早年的理想,成为一名新锐学者;我更觉感动,尽管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他也不曾停下追求目标的脚步。
我知道,其林心性很高,目标远大,他的心灵深处一直渴望缪斯女神早日成就他自己的声音,像莫扎特“魔笛”迷人的曲调,引来森林百兽环绕、千鸟鸣唱、万物安宁和谐;如贝多芬的琴弦“细细描着七种星的线,抖着天体调和的哲理”,“所有者都将淹没了,一瞬就是千千个自己”(张默《贝多芬》)。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声音建构,既包容不同的时间流动、不同的地域色彩、不同的文化感受,又是独一无二的思维整合体。这种大境界的声音创造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华,更重要的是杰出的思想和智慧,而思想、智慧的获取与成熟则需要我们虚心、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声音。正如著名文论家刘勰所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晓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对于一个期盼建造自己声音宫殿的从事文学的人而言,倾听尤要讲究内涵与艺术,它应该是这样的——倾听文化之音:像鱼儿般潜入浩瀚的深海,聆听西方哲人的教诲,东方智者的言说,从文学、哲学、历史以及语言的典籍中吸取异域的精华和本土的灵慧,文化的瑰宝将赠予你声音宫殿以精神的光芒和坚实的栋梁。倾听自然之音:拜万物为师长,谛听松涛海啸雪落冰融、虫鸟叹息花草微笑,纯净的天籁之音将丰富你的情感,帮助你抵挡时世的艰险与物欲的诱惑,保持生命的激情和天真,赐予你声音殿堂以和谐的氛围与美丽的色彩。倾听百姓之音:背上你的行囊,融入大千世界,用生命与身心与芸芸众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或质朴或传奇的人物与故事将拓宽你的音域、圆润你的音色,成为你声音之宫不可或缺的砖瓦木料。倾听灵魂之音:在滚滚红尘功名利禄的诱惑中、在孤思冥想出生入死的皈依中,在上下攀援遥遥无望的渴念中,义无返顾地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如此,生命与自我的永恒之声才会对苦苦求索的灵魂张开神口,使声音的宫殿突然间显现出个性的辉煌。其林已经走在建造自己声音的漫漫长路了……
我期待着声音的奇迹。那是若干年后的一个深夜,我独自漫步在宽阔清冷的街道上,远处林立的高楼在朦胧的夜色中若隐若现;身边古老宫殿的红墙,被月光和冬青树丛的阴影所笼罩,呈现出幽秘庄严的景象。忽然,街边写字楼的一个窗口传出了悠远动人的钢琴声,它们来自“风”“骚”的灵魂,来自鲁迅、沈从文的呼吸,来自陈寅恪、钱钟书的血脉,每一个音符都发出无限深沉的气息,我的心感到震撼和柔情。那是一种难以言喻、别具一格的声音,一种激情与新锐交融的爱的话语,从此文学其林诞生了。
注释:
①曾一果: 《网络文化的批判性解读》,《光明日报》2015 年2 月10 日。
②杨汤琛: 《社会转折处的“立心”者》,《光明日报》2016 年1 月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