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融合的内在逻辑

2020-11-11刘睿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思政融合

摘要:为紧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步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分析“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融合的理论基础之后,厘清了“课程思政”概念及内涵,探讨了“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融合意义,指出了“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融合的现实问题,并对“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融合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尤其是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高校体育类课程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一、理论基础:逻辑生成的前提

(一)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中,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理论。他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教育与教学分开阐述和研究,教育与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目的和任务。正是赫尔巴特,开创性的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国汉代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也就是说智育应为德育服务,德育应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与德育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可见,以高校体育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于其中,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从理论上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如果把高等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看成是一个整体,“课程思政”及高校体育類课程就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只要他们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就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协同育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从整体着眼,充分发挥部分的功能,使教育功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二、概念阐释:逻辑生成的起点

“课程思政”概念并非由来已久,最早出现于2014年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目的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孤岛化”问题,采取的办法是挖掘各级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进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提高育人质量。这些探索逐渐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教育部在之后下发的文件中以及在教育部领导的讲话中多次提及“课程思政”。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此,拉开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幕。目前,“课程思政”已逐渐深入人心,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 ,很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课程思政”概念进行了表述。如高燕(2017)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朱梦洁认为“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以学校所有课程为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4]。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级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融合意义:逻辑生成的价值

(一)有利于贯彻和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2016年底,我国举办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立德树人”来进行,要将思政工作切实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确保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格局。而思想政治工作若要真正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就必须将该工作积极融入到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各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体育教学在其体系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环节,不管什么类型的高校,体育课程都是一门必修课程,影响面较广。因此,“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利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所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指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要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等方向上保持一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归根结底其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育人要统一到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育人,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所有高校都设立了特定的思政课程,却极少将其融入到其他的学科教学中,隐形教育发挥的作用有限,这种状况对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其实质就是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切实落实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及运动技能得以提升的同时,学生的思想可以受到积极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入“课程思政”,在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的同时,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習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的高等院校教学承担着为社会发展提供全面合格的建设者及接班人。这就是在强调,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承担着为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责任。新时代,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满足成才与成人的双向要求,成才与成人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还要使学生的身心保持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三观正确的人,为今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所以,积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是我国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方向,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高校人才质量的根本需求。

(四)有利于推动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对体育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体育课程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等等,这些问题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当将“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是因为“课程思政”所重视的是全程、全员及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学科的有效融合。在运用“课程思政”理念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技能与理论,还要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素养。因此,在“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过程之中,可以推动教师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相应的改善,从而推动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

四、现实问题:逻辑生成的阻碍

(一)教学理念滞后

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教育理念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生变化。但是,通过对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体育教学进行分析可知,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德育与体育存在严重的边缘化,德育与体育的精神内涵没有被充分认可,再加上“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这就导致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意义。目前,体育教学工作依旧侧重于技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体育课程如果要与“课程思政”形成较好的融合,就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但是,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不具备转变先进教学理念的动力,导致“体育课程思政”无法开展有效的改革。

(二)教学内容陈旧

在“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很多体育老师对“体育课程思政”包涵的内容并不能深入理解。实际上,“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包含非常广泛,宏观上如总书记所说的民族复兴理想与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等。具体来说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理想和信念方面;品行修养方面;奋斗精神方面等。与体育课程直接相关的包括爱国、果敢、乐观、豁达、合作、担当、规则等等。可以说,“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包含非常广泛,只要能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产生内在联系的思政元素都可以。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都不具备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思政”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亟待开发。教师采用固化的、传统的内容来进行教学,是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因此,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三)教学水平较差

对体育教师而言,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担负着组织者的角色,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相比,这种两者融合的教学形式明确要求教师积极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同时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思想观,在对体育各个项目进行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加入“文化自信”等理念。这对体育教师在知识传授的方式与方法、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观念与内容的革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传统的高校教学形式中,大部分体育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所以,他们教学水平及能力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四)教学评价滞后

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互动及合作的一个系统性过程。在该过程中,必须具备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及意义。但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不管是面向学生的评价机制,还是面向教师的评价机制,采取的评价形式均较为单一,基本没有“课程思政”评价的体现,评价机制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要不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全凭教师的觉悟和责任心。因此,要及时改革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加入“课程思政”评价指标,打破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形式,加大信息化评价手段的运用。从而,以目标考核为导向,带动“体育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五、行动路向:逻辑生成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还未完全成熟,各校各教师基本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况,统筹设计两者协同运行机制的还基本是由各高校体育部或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事实上,“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融合的意义远远超出教务或体育的范畴。因此,对“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融合应该上升到学校层面,即校方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统筹设计“课程思政”与体育类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各部门各院系的有效合作机制和配套的联动机制等,为“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除此之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部也要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对“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融合进行管理和监督,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以规范和监督“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融合。

(二)依据大思政来设计体育教学

所谓大思政,是指在传统课堂教育教学基础之上,拓展教学空间,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环节。大学体育课程如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就必须基于大思政的角度来进行系统设计,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还包含课外、校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要将这些活动统一起来,最终实现目标达成。另外,还要根据不同体育项目,针对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身体情况等来区别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及评價体制,着力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体制

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评价是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对体育教学而言,评价发挥着检验、诊断、反思等多种关键作用。现阶段,在体育教学评价开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单单重视技能评价,而忽略了思想、道德、兴趣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导致教学评价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存在较强的片面性,体育育人的作用被弱化。因此,将“课程思政”积极融入到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改善评价方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应当基于素质教育来对学生的道德、思想等“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评价,以促使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融合,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将学科的资源积极转变为育人的资源。

(四)积极提升教师的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与教师的接触频率最大,教师的言行、道德及能力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甚至学生会下意识的模仿教师。因此,“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要不忘初心使命,体育教师的初心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育人、技能育人,但是忽略了思想育人。因此,“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一步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占主导地位,但学生才是主体。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应当彰显出以学生身心健康为首要、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思想,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都得以发展。例如:在教学的内容上,要从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的内在成长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上,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活动形式,促使大学生创新性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在教学方法上,可考虑引入角色体验、情景模拟、团队竞争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和体会,实现认知和情感、行为的认同等等。最终能以“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实现学生“德”的提升。

六、结语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他还曾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蔡元培先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上,体育与“课程思政”是一致的。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既实现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又体现了体育与思政在育人本质上的同一性。“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运行的常态化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不断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16-12-9.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3):9-14.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9-12.

[4]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视角[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13-14.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18-9-11.

[6]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3):45-49.

[7]赵红凤.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路径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15):25-28.

[8]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 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31.

[9]徐娆娆.大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5) : 36-40.

[10]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1] 黄蓉生,崔健,唐斌.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J]. 中国大学教学,2018(8):13-18.

The Internal Logic and Action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Liu Ru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Abstract: In order to follow the pa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coordinate together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under the premise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makes a deep exploration of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fusion

作者聯系方式: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阜阳师范大学新校区萃贤苑门卫室 刘睿 236037  13855883600

QQ邮箱:469380936@qq.com.

作者声明:希望编辑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进行修改,需要配合时敬请联系。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课程思政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