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产力问题:缘起、演变及展望

2020-11-11吴成达李冰

关键词:演变生产力展望

吴成达 李冰

摘要:生产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学术界以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为起点,从哲学、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形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然而,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正是现实问题的显现,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精神,探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生成性语境;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性维度;基于马克思“剖析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方法论视角,才能真正抓住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核心。

关键词:生产力,缘起,演变、展望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9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出场路径和时代价值研究”(SK2019A0953)。

作者简介:吴成达(1983-),男,安徽枞阳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联系电话18905502405,邮箱wcd060@sina.com。李冰(1974-),男,河南永城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9级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生态思想和传统家文化。

1 问题的提出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石。但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马克思本人没有明确地定义过,学界也众说纷纭,向无定论。传统教科书关于生产力的定义及其遭到的批判是生产力问题的缘起。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是前苏联学者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受此影响,国内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教科书都将生产力定义为“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人民出版社,1991:98]]98。经典著述《社会科学辞典》也将生产力概念解释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生产力的定义着重强调的“人们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关系”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果仍然囿于这一传统定义,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它会加速环境问题的恶化,乃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学界对之展开了批判式讨论。察之,批判的切入点有二:

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正名。诚然,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传统教科书对生产力概念的定义“仅仅从人与自然的对立方面即征服和改造关系入手进行的,这就会给人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仅仅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关系的印象”[[[] 陳向义.近年来生产力定义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5(10):79]]79。而实际上,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更注重生态平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问题,他们曾多次告诫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警惕“自然界的报复”。

第二,从现实的危害性着眼,对传统教科书关于生产力的定义展开批判。传统教科书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强调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指导社会实践时,更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如吉林大学谢中起博士指出,这种生产力“在功能发挥上表现为暴力性;在观念性质上属于人性恶”[[[] 谢中起.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发展[J],理论探讨,2003(3):39]]39。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得到空前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自身的生活生产环境也遭到了严重威胁。甚至发生了发达国家把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家之间因争夺资源而爆发冲突;自然资源濒临枯竭等情况。

2 生产力问题的演变

解构还需建构,在对传统教科书关于生产力的定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批判后,学者们尝试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概念,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在理论上恢复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概念的本意,并与时俱进,在实践上更好地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2.1生产力要素之争

生产力要素是生产力定义争论的焦点。自德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生产力概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中使用生产力范畴以来,关于生产力要素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概言之,主要有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力二要素、生产力多要素等。赞同生产力三要素的著名学者孙冶方、平心、王学文,引证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202]]202,论证生产力三要素就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劳动对象不属于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只有二要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创始人于光远教授就是代表,他把生产力类比为战斗力,“正如在战斗力的概念中只能包括人和武器两个因素,不能把敌人也包括在内一样,在社会生产力的概念中,也只能包括人和生产工具(或劳动手段),而不能把自然界的对象也包括在内”。[[[] 于光远.有关生产力经济学的两个问题[J],生产力研究,1987(1):3:]]31980年,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跳出生产力二要素或三要素之争,提出了在经济学界影响广泛的生产力多要素论。他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出发,认为既然马克思说“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而不是全部要素,那么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应该有很多,应该包含“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协作和分工;生产组织和管理;自然资源和自然力”[[[] 卫兴华、李凯明.关于生产力的内容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J],哲学研究,1980(11):41]]41等等。2000年,南京大学鲁品越教授立足于宏观经济的视野,从生产活动的组织和过程,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交互关系着眼,提出生产力的新三要素说。鲁品越认为生产力应该包括的新三要素是“第一要素:人类开发、创造、保护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第二要素:对资源的社会组织能力。第三要素: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鲁品越.知识经济时代与生产力理论的重构[J],教学与研究,2000(9):23]]23

生产力要素的争论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指导意义,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和管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1988年9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根据这些理论上的创新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1993年国有企业改革中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体现了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推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2基于生态文明寻找生产力发展道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伴随的是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凸显,恩格斯关于“自然界的报复”的预言逐渐变成现实。本世纪初,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由过去的“盼温饱”转变为现在的“盼环保”;由过去的“求生存”转变为现在的“求生态”。人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逐渐增强,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时代。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伴随着时代的呼声,学者相继提出了生产力应该包括“保护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能力”、“要选择生产力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等观点。在2001年召开的第12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中国生产力学会原会长熊映梧教授首次提出了“绿色生产力”概念,他认为应该“在保持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适度增长”[[[] 熊映梧.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新千年经济学的头号课题[J],生产力研究,2002(1):5]]5。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更加迫切,学界提出生态生产力是“一种植根于生态文明中的生产力观,体现着人的自然观、劳动观、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 谢中起.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J],理论探讨,2003(3):39]]39,关于生态生产力的研究和讨论方兴未艾,“生态生产力”成为显学。如复旦大学王学荣提出“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在当代的新质态”[[[] 王学荣.生态生产力: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0]]30;吉林大学于天宇提出“生态生产力,即生态优先、多方和谐、要素均衡的生产力”[[[] 于天宇.新时代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习与探讨,2019(9):39]]39等等。概言之,学者们从生态生产力的核心理念、价值目标、运行机制、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生产力发展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且相互转化等原则。

生态生产力概念是人们基于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对生态文明社会的向往、期盼和建构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发展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而且对生产实践活动也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并反映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上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J],2007(21):10:]]1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19这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設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2.3基于经济学视角阐释生产力经济学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学者们把生产力等同于物质力量,而物质力量的提高属于自然科学的事,生产力属于科学技术范畴,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当然也有学者从唯物史观着眼,把生产力概念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几乎无人能打破藩篱,从经济学视角、着眼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来研究生产力问题。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人们逐渐打破了思想的束缚,认识到经济学分为政治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两大分支,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理所当然包含生产力范畴。于光远、薛永应、孙尚清等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生产力经济学应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他们联合国内研究生产力问题的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了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生产力学会)。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全国五十多所院校(研究所),研究并初步制定了生产力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于此同时,全国各地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标志着生产力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开始形成。

生产力经济学基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能引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运用系统论的思维,寻求改善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它由关注生产力要素转向关注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存在形式、发展规律。生产力经济学“通盘地运筹和经营,对生产力系统的全部因素都分别地认识和掌握,通过调度、治理、计划、设计、决策和选择,使生产力诸因素的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佳化”。[[[] 薛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J],经济研究,1981(9):56-62页。熊映梧.生产力系统论[J],社会科学战线,1981(3):63-65]]63-65具体说来,作为生产力的“元要素”形态和逻辑起点(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要和科学、技术、信息、管理、教育等新因素结合起来。且这些新因素附着或渗透在“元要素”上,优化元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经济学相呼应的技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等应用经济学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经济学生产力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上,它通过对生产过程细致、系统地考察,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2003 年的《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2005年的《21世纪初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南向互利合作发展战略——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生产力发展研究》等研究课题,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如何适应国际经济新形势的研究成果,均得到各方面的较高评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国务院制定国家或区域发展规划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

2.4基于伦理学视野的道德生产力

道德生产力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晶,它源于马克思文本中“精神生产力”,是对“精神生产力”创造性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关于道德资本、道德生产力的系列研究成果,他认为:“道德资本是把道德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生产性资源,以此来分析道德在经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不同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作为反映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分析工具的资本概念”。[[[] 王小锡.“道德资本”何以可能,中国社会科学报[N],2013-11-4日(A06)]]A06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就是道德觉悟,“劳动者的道德觉悟直接影响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最终直接决定劳动成果和生产力水平。”[[[] 王小锡.新中国伦理学70年发展述要[J],伦理学研究,2019(4):7-8]]7一个道德觉悟低、或者“一味地考虑当前或当代人利益,忽视甚至破坏了后代人的利益”[16]8的人,就好影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学界围绕生产力理论中的“精神”“道德”因素,还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从“生产力的伦理基础和伦理归宿是人,生产力蕴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精神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作用”[[[] 陈延斌、吴成达.《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伦理内蕴》,哲学研究,2013(2):13-15]]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包含丰富的伦理内蕴。南京师范大学张志丹教授从“理性、逻辑和价值”等方面论述了精神生产力的三要素。他们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强调人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甚至把道德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生产性资源,是生产力的原动力,这拓宽了经济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有利于厘清经济发展中的道德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生产力问题的展望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梳理新中国建国以来生产力定义的演变,从建国初期的“生产力要素”之争,到伴随环境问题而兴起的“绿色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理论,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而为人推崇的“生产力经济学”,同时伴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而出现的“道德滑坡”、“诚信危机”等现象,“道德生产力”概念迅速成为人们争议和关注的焦点。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生产力理论的指导。而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对于生产力定义的重构,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坚持的原则或探讨的问题有:

3.1 探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生成性语境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9卷)中,出现“生产力”字眼的地方有837处。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理解生产力理论,就要将其還原到生产力概念出场的历史语境中,并对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而马克思生活在资本现代性世界历史进程的开端,其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就是“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在对经济现象的揭示、对生产方式的批判中形成。因而我们不仅“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的深层语境中探索他哲学思想的转换”,同时还从他的哲学语境中剖析生产力理论。

考察马克思在《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以下简称《评李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中生产力概念的使用情况及内涵的嬗变,不难发现马克思对生产力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政治经济学意义向唯物史观意义的转变,生产力概念的内涵经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评李斯特》中,马克思批判李斯特把“人力”和“水力、马力、蒸汽力”等同为“力量”的角色,统统纳入生产力的范畴,这是对人的“奴役”。但“李斯特生产力概念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已经在马克思为了批判而作的大量引述与摘录中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开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杨乔喻.探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J],哲学研究,2013(5):8]]8。以《形态》为标志,学界公认马克思唯物史观逐渐成熟。马克思基于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考察,剖析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具体地剖析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具体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2 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性维度

理解马克思历史意识的座右铭是“不理解现在,就不能解释过去”。马克思说过“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启示我们,只有当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历史方位和语境,再回过头去审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才可能真正地解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出场路径和时代价值的秘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个学术性命题被确立以来,我们需要更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丰富的“自然生产力、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阐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性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这个“新时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而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有着丰富的生态生产力思想,他提出著名的“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12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发展生产力有机联系起来,“这种生态生产力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论的承继与发展,也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刘海娟、田启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与内在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4]]4探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生产力观和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内在统一性,得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表征就是习近平生态生产力观的结论,是生产力理论发展和创新需要坚持的原则。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中国”建设,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更好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生态生产力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基于马克思“剖析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方法论视角

马克思探索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路径就是剖析現实的物质生产过程,他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4 ]]54马克思突出了“感性的人的活动”和“实践”,而人的感性活动所面对的对象就是“物质生产”或“生产过程”。马克思一方面要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具体的生产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造成异化的罪魁祸首,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为物的关系的根源。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具体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论证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或表现形式,如“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生产出来的生产力”、“以固定资本形式存在的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精神生产力”等等。同时,马克思“剖析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并非是思辨意义上哲学批判,而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骗局和谎言,揭示了资本是其自身掘墓人的实质,更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革命彻底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创造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世界。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强调生产力是“人们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学界从其理论上的片面性、实践上的危害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批判。并且尝试重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他们从哲学、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形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主要有基于生产力的要素、功能和系统引发的生产力要素之争;基于生态文明寻找生产力发展道路;基于经济学视角阐释生产力经济学;基于伦理学视野的道德生产力。但是我们只有探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生成性语境;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性维度;基于马克思“剖析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方法论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On Productivity Issues: Origin, Evolution and Prospect

WU Chengda   LI Bing

College of Marxism, Chuzhou Polytechnic, Chuzhou, Anhui, 234000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

Abstract:Productivity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s of Marxism.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 has started from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xtbook system, and has made in-depth explorations from various angles such as philosophy, economics, ecology, and ethics. The results. However,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roductivity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real problems. Only in a realistic manner, based on the Marxist "reform the world" spirit, explore the generative context of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ity; Contemporary dimension; based on Marx's "analysis of the actual material production process"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can we really grasp the core of productivity theory research.

Keywords: productivity; origin;evolution;prospect

[] 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人民出版社,1991:98

[] 陈向义.近年来生产力定义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5(10):79

[] 谢中起.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发展[J],理论探讨,2003(3):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202

[] 于光远.有关生产力经济学的两个问题[J],生产力研究,1987(1):3:

[] 卫兴华、李凯明.关于生产力的内容和发展生產力的问题[J],哲学研究,1980(11):41

[] 鲁品越.知识经济时代与生产力理论的重构[J],教学与研究,2000(9):23

[] 熊映梧.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新千年经济学的头号课题[J],生产力研究,2002(1):5

[] 谢中起.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J],理论探讨,2003(3):39

[] 王学荣.生态生产力: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0

[] 于天宇.新时代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习与探讨,2019(9):39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J],2007(21):10:

[]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

[] 薛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J],经济研究,1981(9):56-62页。熊映梧.生产力系统论[J],社会科学战线,1981(3):63-65

[] 王小锡.“道德资本”何以可能,中国社会科学报[N],2013-11-4日(A06)

[] 王小锡.新中国伦理学70年发展述要[J],伦理学研究,2019(4):7-8

[] 陈延斌、吴成达.《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伦理内蕴》,哲学研究,2013(2):13-15

[] 杨乔喻.探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J],哲学研究,2013(5):8

[]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

[] 刘海娟、田启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与内在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4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4

猜你喜欢

演变生产力展望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