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冲突解读

2020-11-11李晓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学校文化

摘   要 师生关系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目标取向、地位、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或者间接的、隐性的相互对立的互动过程与状态,具体表现为情绪上的相互排斥、语言和行为上的相互对抗。从文化学的视角解读师生关系冲突,师生关系冲突是社会文化冲突的缩影,是家校文化冲突的镜像,是学校文化变革的动力。

关键词 师生关系冲突  社会文化  家庭文化  学校文化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1]。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一切教育活动的展开总是以一定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在此关系的维系下进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珍贵的教育资源,能提升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冲突是一种社会现象。广义的冲突观认为,任何公开的或隐蔽的对抗,即把诸如势不两立的目标、互相排斥的利益、感情上的仇恨、抗争、暴力斗争以及常规下的相互抵触等种种状态都包容到冲突的概念之中[2]。师生关系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目标取向、地位、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或者间接的、隐性的相互对立的互动过程与状态,具体表现为情绪上的相互排斥、语言和行为上的相互对抗。

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师生关系冲突,师生关系冲突是社会文化冲突的缩影,是家校文化冲突的镜像,是学校文化变革的动力。

一、师生关系冲突是社会文化冲突的缩影

1.社会文化是师生关系建立的文化土壤

社会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具有延绵性与流变性。一方面社会文化通过继承的方式保留社会传统文化的基因,维系一个民族与社会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又因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新的文化因子,最终使其以观念固着与行为塑造的方式嵌入到个体的社会生活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就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调试着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模式。因此,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往往受制于社会文化对人的观念的引导与行为的制约,个体亦在社会文化的“守”与“变”的逻辑演变中不断调试自我与他人的行为互动方式。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教师是社会成人的代表,学生是未成年的社会成员的代表,他们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代际、法律、道德、文化等社会关系。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其人际关系属性常常受其社会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忍为高”的文化心理成为“专制-权威”型师生关系的文化土壤,这种师生关系强调个体自我的隐藏与“合群”意识的培养,即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对教师在交往中的“权威”地位的维护与学生在交往中相应的“压缩性人格”的形成。而社会转型期的现代文化强调“自我与个性”,呼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对话与理解,对话不仅仅是语言学意义上的简单信息传递,更是理解者与被理解者双方立体的、动态的、深层的精神世界的相互敞開与接纳。真正的理解既不是理解者把成见强加于要被理解的对象,也不是卑贱地接受那个对象的观点,而是来自于所有对话参与者对于共同理解的达成与各自视域的和谐交融[3]。社会转型期的现代文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呼吁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交往中的人格平等与相互尊重,“去中心化”、唤醒学生的存在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人格”。传统的“合和”文化与现代的“个性”文化糅合与冲突成为当代师生关系产生的文化土壤。

2.师生关系冲突是社会文化冲突在教育领域的演变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深入,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寻找自我定位,传统的“和合”文化强调权威治理、人的合群意识的培养,而现代文化强调自我与个性。这两种文化冲突构成了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的基本矛盾与状态,对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认知与行为调试产生一系列影响,同时也映射到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自我身份与行为的认知。一方面,传统的社会文化赋予了教师光鲜的文化外衣——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严师出高徒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与教师对自我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促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以“威”治学,通过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企图在“他制他律”的社会传统文化中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为了维护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学生个体自我必须隐藏,要是哪个学生当面指出了教师的不足,或者问了一个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就会不惜牺牲学生的“自尊心”来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和“面子”[4]。另一方面,强调“自我与个性”的现代文化强调人的个性的张扬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模式上强调对话与平等,社会个体不会再屈从于传统的权威治理。学生在以强调个性与自我的现代文化影响下,不再迷信教师权威,面对教师的管理,时不时通过抵制与反抗彰显自我的存在与个性的张扬。教师和学生在彼此的关系建构中都在寻求自我行为的合理文化解释,都试图维护自我在教育活动中的“自尊”,导致教师与学生在行为观念上产生认知冲突,如果这种认知冲突不能得到有效消解,最终会导致师生间在情绪与行为上的对抗。

二、师生关系冲突是家校文化冲突的镜像

1.家庭文化是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

家庭文化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事之道等[5]。家庭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家风,家庭文化资本是家庭文化形成的基础。文化资本的本质是制度化的精英文化,主要外现于精英在生活、工作和社交等方面的偏好,如书籍和电影偏好、言谈和仪态偏好、人际交往偏好等[6]。家庭文化资本表现为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的教育理念与父母的榜样等。一方面,家庭文化资本雄厚的家庭比较注重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在人际沟通方面能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家长更倾向于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功能,不但关注子女的知识学习,还关注子女在学校生活的品德形成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能积极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家校沟通较为流畅。另一方面,家庭的教育理念会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子女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进一步影响子女进入学校后与教师的关系方式。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使亲子关系更倾向于服从,孩子在学校里易成为“听话”的孩子,尽量避免与教师产生冲突。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养成孩子的独立型人格,在人际交往中强调交往双方的平等对话,面对人际间的冲突,他们更愿意希望坦诚地与对方沟通与交流,而不是屈服于权威,在师生交往中亦如此。

2.师生关系冲突是家校文化冲突的映射

家校文化冲突是指家庭成员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与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产生背离的一种现象。在将教育功能理解为功利性价值的家庭中,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很高,他们会将教育子女的任务全权委托给学校,获得高分是孩子唯一的成长目标,孩子学业成绩好坏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尤其当子女学业成绩不理想,家长便在子女面前抱怨教师的无能,一个孩子无法逃避他所生活于其中的家庭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父母世界观的影响,这样极易导致子女在学校里表现出对教师权威与教育能力的质疑,当教师对学生提出教育教学要求时,学生便会以各种方式挑战教师的权威,使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乃至冲突发生。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为子女提供了与他人交流的行为范式,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7]。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学生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从而间接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活动。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和包容性人格的养成,而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人际处理中强调他人对自我的包容与迁就,对长者没有敬畏感,这种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投射到师生的关系处理中,便会导致学生强调自我感受,蔑视纪律约束,极容易导致学生对学校纪律执行者——教师的反叛行为。这种反叛行为必然是对教师教育权威的挑战,教师要维护教育秩序、树立教育威信,彼此间的冲突便不可避免。

三、师生关系冲突是学校文化变革的动力

1.学校文化导向决定师生关系状态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8]。学校文化映射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目标追求,学校文化的价值导向决定教师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同时也反映学校人际关系状态。合作的学校文化能促进学校个体成员间的关系的积极建构,使成员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由此师生关系也颇为融洽。反之,竞争型的学校文化容易导致学校成员间的相互防备与不良竞争,尤其教师会将同行间的竞争转移到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不断督促上,企图通过学生学业成绩提升自己的专业威望。由此,师生关系的功利性特征较为明显,学生迫于教师的制度威信而不得不表现出努力的配合,但在心理上未必与教师达成相容,隐性师生关系冲突在所难免。

2.师生关系冲突是学校文化冲突的消解与变革的动力

学校文化冲突从文化主体来讲,主要表现为不同文化主体间在价值觀念与行为方式上的异质。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的管理文化与教师文化,在价值取向上企图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期望的人,作为社会主流文化边缘群体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上会形成属于他们群体的亚文化,在学校里以学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各种文化主体在学校教育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界入,在不同的场合产生价值观念上的碰撞与行为方式上的改变与适应。“如果没有冲突,这些规则也许一直被遗忘或未被人们意识到;通过冲突,唤醒了冲突各方对支配他们行为的规范需求的自觉意识。”[9]师生关系冲突也可视为教师文化、管理文化与学生文化等三大主体文化间的异质性碰撞。师生关系冲突的发生说明学校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许多纰漏,管理者在教育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上需要进行反思与改进,学生也要反思学生文化中流行的观念与行为方式是否有悖于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在师生关系冲突中也会反思自身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进而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成积极教师文化的建构,引领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由此,师生冲突的消解也能使学校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获得新的文化特质。

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面对师生关系冲突时,不但要看到师生关系冲突的表象,更要从社会文化变迁、家校文化调试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几个方面做系统分析,以便找寻更为合理的解决师生关系冲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桂守才,王晶晶,姚本先.师生冲突:原因、功能与应对[J].教书育人,2007(10).

[3] 周文龙.理解与对话: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师生交往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7(05).

[4] 张释元.谢翌.师生关系:一种社会文化的镜像[J].当代教育论坛,2009(02).

[5] 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Lamont,M.,Lareau,A.Cultural capital:Allusions,gaps and glissandos in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J].Sociological Theory,1988,6(02).

[7] 朱晓宏.他者经验与儿童成长:师生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基于舍勒的情感现象学理论视域[J].教育研究,2011(09).

[8] 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2(01).

[9] 田国秀.师生冲突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探究——基于刘易斯·科塞的冲突分类理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3(06).

[作者:李晓红(1975-),女,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学校文化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