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总有人迷恋“饭圈”

2020-11-11向睿洋

大众健康 2020年9期
关键词:饭圈追星明星

向睿洋

如今的追星和以往大不相同。在以前,追星是珍藏一张钟爱的歌手的专辑、崇拜的球星的海报,是攒钱去看偶像的演唱会,是一件相对个人化的事情。但现在,随着互联网和偶像经济不断发展,追星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具有了越来越大的能量。

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娱乐社群简称“饭圈”。“饭圈”不是粉丝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基于对明星共同的喜爱而形成的有组织的群体,然而群体一旦形成,就容易出现极化行为:在流量至上的规则下,为了明星更好地发展而打榜、刷热度;极力维护明星的舆论声誉,见不得一点对明星的批评,对质疑者和批评者屡次实施网络暴力,甚至可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明星去恶意诋毁其他明星,导致饭圈互撕。

“饭圈”不是粉丝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基于对明星共同的喜爱而形成的有组织的群体。

如此走极端的饭圈文化,无疑对粉丝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不仅耗费粉丝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助长党同伐异的风气,也会让粉丝变得更加极端,有更强的攻击性。

“理想自我”的投射

飯圈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个究竟。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一位明星?往往是因为他身上具备一些我们看重的特质。在心理学中,我们每个人真实具备的所有特质的集合叫做“现实自我”,而我们理想中的自己具备的特质的集合叫做“理想自我”。当我发现一位明星具备一些理想自我中的成分时,我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而好感会影响我们的信息获取和加工,产生“光环效应”,也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让我只关注他身上符合个人理想自我的部分。这样,明星就与自我产生了联系,因为他部分或全部地代表了个人的“理想自我”。

于是,倘若明星在比赛中获胜或得到好评,我们也会“与有荣焉”,自我感觉良好。研究发现,当喜欢的球队获胜后,球迷会对自己给出更高的评价。尤其是当个人心情低落,或在生活中屡屡受挫时,期待明星成功,甚至尽己所能为明星的成功尽一份力,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简单的获取良好自我感觉的方式。反之,明星的失败中也包含着个人的失败,这将是个人难以容忍的。

劝导深陷“饭圈”的粉丝的难处就在于,他们的这些心理需要能在饭圈中得到满足,而且罔顾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扭曲行为。

群体极化

回到上面提到的球队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比赛,那么喜欢的球队输球只会让个人心情低落。然而,如果个人跟上万名喜欢同一支球队的观众一起坐在体育馆里看比赛,那么球队输球时,我们很可能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和对方球队粉丝互骂,甚至向对方球员扔饮料瓶……

群体往往不会中和每个人的意见,反而会产生极端化的意见。即使是一群理性克制的粉丝聚到一起,他们也很可能会变得狂热:彼此意见的一致和认同会让每个人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同时群体中的每个人加工信息的方式趋于同一,原本可能出现的异议、不同的声音消失后,剩下的只有“大家都这样想,我也应该这样想”。

我们可以把一个粉丝群体看成一个集合,其中一些人比较保守,而一些人会做出一些较出格的举动。如果出格的行为引发了与其他群体(比如另一位明星的饭圈)的摩擦,这一行为就会被正常化为群体认同的一部分,渐渐成为群体中人人都应做的。

在这个过程中,“服从”心理也可能发挥着作用。心理学有一项十分经典的研究——米尔格拉姆电击服从实验。这项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那么可能会服从权威的指示,做出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的事情(在研究中受试者服从指令,对答错题的另一个人实施“电击”)。饭圈中的组织管理者“粉头”常常充当这样的权威,无形却强有力地影响着粉丝。

关注心理需要

要改变这种群体极化,重要的是削弱和转化“饭圈”对深陷其中的粉丝“病态的引力”。粉丝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打榜、控评,是因为这种文化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

根据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这三种心理需要可以分别对应为:粉丝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明星,以及为明星付出;粉丝在饭圈中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即使可能素未谋面,并且仅有喜欢同一明星这一个共同点;各种维护明星的活动让粉丝们自我感觉良好,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成功”,即使这种成功是明星“替”他们成功。如此,三种需要的满足将粉丝牢牢拴在“饭圈”之中。

劝导深陷“饭圈”的粉丝的难处就在于,他们的这些心理需要能在饭圈中得到满足,而且罔顾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扭曲行为。

在无意之间,自主的选择变为被群体裹挟、被“粉头”驱使而不自知;群体中的关系沦为孕育极化观点和行为的温床;个人能力的体现变为实施网络暴力等不良社会行为。

中国报告网《2020年中国粉丝经济市场发展规模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显示,90后中追星群体占比为26 . 8% , 95后为50. 8%,00后则接近70%。可见饭圈中的主力军是年轻人、青少年。

很多年轻人深陷饭圈文化,并不是因为心智不成熟,“饭圈”也并非万恶之源。要帮助他们摆脱“饭圈”的消极影响,我们更需要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找到替代性的满足方式。

1.给他们提供更多陪伴。有人说“饭圈”体现出一种“群体性孤独”。现在的年轻人的成长过程是孤独的: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父母忙于工作,学校课业压力大,少有空余时间和同学一起玩耍。如果在现实中,缺少机会与他人深入沟通,探索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年轻人就很容易被“饭圈”的认同所吸引。所以,对于深陷饭圈文化的年轻人,管制不如陪伴。

2.给予他们或帮他们找到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对这些饭圈里的年轻人来说,当他们在吃什么、买什么、空闲时间做什么等方面有更多选择时,“饭圈”就不再是“唯一的认定”。

3.关注他们在生活其他方面的成就感。帮助这些年轻人在工作、学业或其他兴趣爱好中找到成就感,这样他们可能就不再需要通过完成“饭圈”任务来体验胜任感,不再需要通过帮助明星成功来填补自己的虚荣和自尊。

饭圈文化的背后,是个人动机、情感因素和群体社会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类似的挑战。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对。

猜你喜欢

饭圈追星明星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让追星不疯狂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