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思路探析

2020-11-11王恒富徐蓉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思政课

王恒富 徐蓉

摘    要:思想政治课强调价值引领,引领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价值引领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以事明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然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对待困难或复杂问题时,能做到“引之有理”“引之有辨”“引之有情”“引之有变”“引之有行”,其高超的说理艺术和灵活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思政课;价值引领;说理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现阶段,思想政治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管理“死”、教学“灌”、作业“滥”、考试“多”等现象,没有真正做到以事明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其实,“一万次的灌输说教,不如一次灵魂的唤醒”。我们应该学习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说理艺术,通过有理、有辨、有情、有变、有行的引导,让学生能形成合乎理性的主张、另辟蹊径的思考、顺乎逻辑的推理、独树一帜的想象、诠释智慧的申辩,也许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更凸显、思维更广阔、思想更深刻、道理更具说服力。

一、引之有“理”

春秋时期,许多鲁国人因战乱流落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鲁国立法规定,如果某人能将暂居别国的被奴役的鲁国人赎回,可从官府拿回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从国外赎回不少人,但从不肯接受鲁国支付的赎金。孔子知道这事后,批评子贡。但子贡不服,认为此举是高尚的。孔子与之以理:你家富,但更多的人穷,你开创赎回奴隶不拿赎金的风气,而那些穷的人却无法效仿,届时就没人再肯赎回那些奴隶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不仅能引导弟子进行思辨,而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大格局上对弟子进行引领。思政课教师也应帮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有针对性地比较,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逐步引导和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淬炼思想、指导实践、升华境界。

例如,关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生经常有这样的疑问:“热爱平凡生活是否属于爱国?”有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地学习、踏实地工作、积极地付出就是爱国主义。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轻易作出简单判断,而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乃至辩论。教师在最后点拨时应尽量全面地加以归纳:一是用坚定的政治立场看待爱国。爱国主义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爱国应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二是用深邃的历史视角看待爱国。爱国主义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三是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爱国。爱国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瞩目的成绩,也可以将爱国情怀融入最平凡的生活里,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最好,就是爱国。四是用现实的眼光看待爱国。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应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社会,奉献国家。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疑问真正打消。

因此,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读教材中的知识和问题,在阐述其道理时既要讲得准,更要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学得会、想去学、能运用。

二、引之有“辨”

弟子宰我曾问孔子,作为君子,当有人告诉我井里掉下去一位大圣人,我应跟着下去救人吗?孔子却说,为何要下去?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啊。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在孔子看来,君子做事应以事实为依据,符合理性与逻辑。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审思明辨中把握本质、正确选择。

真理愈辩愈明。选择辩题的依据很多,但总体上应看此辩题是抢占了“道德高地”,还是填补了“道德洼地”。例如,在探讨人生观时,不少教师把“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拿出来供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时,认为“不应去扶”的主要理由有:一是可以打110、联系家人,不必多此一举;二是不知病情,防止造成二次损伤;三是防止助人为乐反而惹祸上身、见义勇为反而恩将仇报。三个理由粗看都成立,部分学生不深入思考就投下赞同票。但纵观中国历史,千百年来仁爱友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已融入中华民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之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面对老人跌倒,我们必须立即给予帮助,不应当出现诸如“该不该”“要不要”“能不能”的争论。但连续发生的多起善良与丑恶、正义与邪恶被颠倒的事件,更让我们思考怎样的辩题才能给学生以引导。也许,如果我们把辩题改为:某地几位中学生看到一老人跌倒后,他们先拍照取证再施救,对此你怎样看待?这个辩题把辩点放在必须施救的前提下“要不要拍照”上,既贴近事实,又容易形成正能量引导。教师找准时机,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理有据地对问题进行判断、辨别、比较、推理、联想,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在思辨中,教师要引经据典,做到“达意”。这里的“意”,首先是辩题选得准,便于联系实际,正确引导;其次是讲得准,能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叙事的技法、通俗的語言、灵活的表达;再者要有真凭实据,通过调查的真实结果、权威的统计数据讲道理、辨是非、做研究,而不是用“假”“大”“空”的高调去糊弄人。

三、引之有“情”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父兄还在,应当先去请教他们,怎么能听到就做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应该去做。”公西华不明白,去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您为什么给出两个不同答复呢?”孔子说:“子路胆大鲁莽,就要约束他;冉有做事胆怯退缩,应要鼓励他。”这一故事让我们一方面理解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真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孔子对弟子个性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的真切关心,同时也展示出孔子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把一番为人之道,特别是对待亲人之道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学生。

有位教育家说过:“每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一样,轻轻地触动人的感情琴弦,刺激之、安慰之、鼓励之。”一方面,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产生心灵共振的过程。通过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某事件和问题真情、深情甚至激情地思考,才能形成对该事件真实、客观、公正的看法;另一方面,教师须真诚热情地对待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内心特点来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在此过程中,师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相互欣赏。

例如,统编教材提及“私有观念是不是人所固有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过去教学中教师只告诉学生“私有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当教师讲到“在原始氏族生活中,原始人没有自私自利的观念,他们都爱护本氏族本部落的成员,服从集体决议,维护公共利益,为本氏族、本部落英勇而战”时,有学生就认为,原始人这种生活多好!当教师讲到“随着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公有制逐渐瓦解,私有制不可避免地产生,人们才有了私有观念”时,学生就会说,如果没有私有观念产生该多好啊!对于学生的想法、态度,教师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强词夺理,应当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并在此基础上充满真情地告诉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原始公有制是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社会产品极为稀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私有观念确实具有罪恶的一面,但更具有历史进步性。人们既可以在社会罪恶的档案里查找到它无尽的劣迹,直至今天,它仍然扮演着它罪恶的一面;但也可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阶梯上留有它极为成功的印痕。我们不能因为私有制的劣根性而否认私有制产生的历史进步性,更不能怀疑未来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私有制的必然性。

这堂课上,教师带着真情、充满激情,并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时又引其动心、动情,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融入学生情感中,学生也因此真正喜欢上思政课。

四、引之有“变”

某天,子贡接待一个来找孔子的客人,那人问子贡一年有几季。子贡说有四季,那人坚称只有三季。正巧孔子过来,看了一眼这位客人,便说:“一年有三季。”那人高兴地走后,子贡迫不及待地问:“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那人全身披绿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死。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与他争吵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由此可见,当一个人的见识达不到同等程度时,与之交流,需要改变策略。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但需要教师深入分析、仔细揣摩学生,学会变通,跳出文本,克服定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加以理解和领悟,作出独立的思考与判断。

例如,当我们在探讨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真实性时,学生总喜欢空洞地谈论资本主义的局限性。这样并不能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也不能真正理解其实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作进一步分析,让历史事实说话。刚刚登陆美洲的白人对当地居民印第安人疯狂屠杀、长期以来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之后免予起诉从轻发落等说明,一个对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民众尚不能一视同仁的国家,又怎能真正关心其他国家人民呢?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视角进行分析,美国强行对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发动战争,又强行推广“美式民主”,导致这些国家陷入无休止的内战,国家分崩离析,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大量史实和现实面前教师再进行归纳,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真正的民主自由人权,有的只是政治家们为了各自利益,为了能够上台执政而营造的虚假价值理念。

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不能仅看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必须克服学生肤浅、片面、孤立、机械的思维方式,做到引之有变,引发学生进行高位思考、换位思考、错位思考,让学生在思辨中体验、感悟、生成和发展,从而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五、引之有“行”

每当孔子追问私塾学堂里谁偷了笔墨纸砚时,弟子们都怀疑颜回。孔子始终不相信,但不好反驳。为了不冤枉好人,孔子就在内有一锭金子的红纸封上写上“天赐颜回一锭金”的字,并把红纸封摆放在颜回必经之路旁,远远地观察颜回举动。颜回看见金子并没有装入自己口袋,而是在那张红纸上加上一句“外财不富命穷人”后将金子丢之路旁,扬长而去。孔子见状,回去教育了其他弟子,从此再没有人怀疑颜回了。对待此事,孔子并没有认为多数人这么说就是真理,而是让弟子“眼见为实”从而心服口服。感悟源于体验。思政课须把抽象的学科知识寓于真实具体的主题情境和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中,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进而使其得到思想洗礼和精神震撼。

关于“协商民主”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认为“协商民主”“民主协商”“政治协商”没有区别。如果教师单纯地要求学生记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必须通过情境和活动让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例如,让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访社区居民,了解社区的广场舞噪音、宠物扰民、停车费高、电梯维修、房屋维修、老小区安装电梯等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解决的。通过调查走访学生了解到在社区居民不便集中,党员大会、居民大会及居民代表会议难以正常召开的情况下,“党群议事会”“社区居民议事会”就能起到促进作用。有位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某社区停车是个大难题,该社区有近一万户居民,每天晚上近五千部车需要停,但设计车位仅有三千余个,小区到处车满为患。为此,社区居委会首先召开“党群議事会”,结合社区论坛收集居民对规范停车的建议,形成初步建议稿。再通过党群议事会向居民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小区车辆管理规定方案,向居民公布。党群议事会最终解决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这让学生认识到:基层“党群议事会”等属于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丰富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如果协商的主题契合民意、协商的组织有所作为、协商的主体多元参与、协商的形式生动活泼,协商民主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协商民主、政治协商都是民主协商的具体体现。协商民主涵盖政治协商,但不等同于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更侧重于协商内容的政治性。

思政课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引导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过程,是生命价值生成的过程,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本性得以逐渐展开的过程。为此,我们应把教材内容从书本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捕捉、观察、体验、比较、查找、选择、推理、联想、陶冶、感悟来真正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