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1-11雷建辉
雷建辉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1 研究目的
校园体育文化是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独特文化,它是校园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它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路径,它所释放的激励作用无法替代。
高职院校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横向不广、纵向不深,架构不清,系统不明,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本研究通过对咸阳职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分析探讨,以期在该领域有新突破、新作为。为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厚植培育办学特色,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增添动力。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咸阳市图书馆、学院图书馆的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网络检索相关电子资料,对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分类、分析、研究凝练观点。
2.2 调查研究法
依据工作实际需要,为获取理论依据和客观真实数据,实施了访谈法和问卷法,先后对学院领导、体育教师、教职员工、体育专业学生、普修课学生等人员进行网上发放问卷调查和电话、微信访谈,共发放问卷 406 份,回收问卷 398 份(学院领导9份、体育教师42份、教职员工28 份、体育专业学生 124 份、普修学生 197 份),有效问卷 383份,有效率为 94.3%。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分类汇总,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资料进行数据整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利用现代数理逻辑对客观数据进行分类比较及归纳演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咸阳职院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3.1.1 学院基本状况 在场地建设、师资力量、课堂教学及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等方面均有着较为快速的发展。学院拥有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教学经验丰富,这为开办跆拳道、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表1、2、4)。问卷结果显示,师生对学院体育物质资源的满意度均在 80%以上(表3、5、6),对能否及时获取到学校体育活动的信息?学校的校级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等事项,体育专业学生关注度较高,其他专业学生的关注度有提升空间(表 7)。
表1 师资情况汇总表
表2 学院场地设施统计
表3 学院教师(体育及非体育教师)对学院体育资源的满意度调查(%)
表4 学院学生(体育专业及非体育专业)平日参与运动项目调查(%)
表5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评价调查(%)
表6 普修学生对学院体育课程的评价调查(%)
表7 学生(体育及非体育专业)了解学校运动队情况的调查(%)
3.1.2 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状况
3.1.2.1 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规划发展
(1)突出体育工作重要地位。学院将体育教学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倡导“健康第一”理念,又践行立德树人宗旨,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着力提高体育工作质量。
(2)创新体育工作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将体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实施多元育人机制,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紧密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统筹规划体育事业发展。精心做好体育事业发展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精心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4)加强体育制度建设和评估考核。按照“精细化+体育”的思路,规范完善体育改革发展、教学科研、竞赛活动、风险防控等领域的制度,科学研究院内体育工作评建指标体系,确保体育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3.1.2.2 严格执行课程设置
(1)规范体育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先保证体育课学时。依照《纲要》,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必修课,同时结合体育教师专项特长,开设了18门体育选项课。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大力开发红拳、跆拳道、健美操等体育课程资源。按照“信息化+体育”的模式,开发慕课、微课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精品资源在线课程,建成了体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体育教学的数字化、视频化、开放化。
(3)扎实开展体育教研科研。强化乒乓球、游泳、篮球等教学团队建设,鼓励体育教师围绕日常教学、阳光体育、竞技体育等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核心期刊论文、省级科研项目等成果稳中有增。学院体育教学和研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体育师资培养工作,持续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体育师资的传帮带工作,实现了以老传新,以强帮弱,以优带后。
3.1.2.3 精心组织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认真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工作。严格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建设,完善工作条件。测试结果及时上报,同时发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2)扎实做好学生体质评价工作。发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教育功能、指导功能和反馈功能,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载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使其成为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重要手段。
(3)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和干预。建设体质健康数据平台,注重在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竞赛中的应用,加强数据分析,培育相关教科研成果。借助数据筛查,制定干预措施,实施“一对一”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持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3.1.2.4 扎实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1)精心设计组织体育活动。建立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员制度,以生师350∶1的比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员,由各二级学院会商体育学院选聘。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员全程参与,发挥学生体育社团作用,组织学生每周3次课外体育锻炼,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
(2)精心策划体育竞赛。每年举办运动会,设置师生喜闻乐见的竞技性、健身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师生达到50%以上。定期举办以球类、棋类等项目专项性的班际、院际、校际体育竞赛或交流活动。组建大学生运动队,采取多种模式,科学开展课余训练,参加全市全省全国全球体育赛事。
(3)大力建设繁荣体育文化。按照“四化”模式,持续凝练学院体育文化品牌和特色,让体育学院成为建设、展示和弘扬学院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加强体育文化的迁移应用,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转化为专业学习、技能历练、道德养成、人格塑造、就业创业等的重要动力,实现体育化人、体育育人;利用官方网站、微信、APP、报刊等自媒体传播先进体育文化,传播现代健康理念;开辟了体育文化陈列室,集中展示体育教学、研究、竞赛等成果;承办了陕西省十六运体操、游泳赛项和闭幕式,以及2018年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总决赛、2019年陕西省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和第三十六届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等赛事。
(4)加强各类师生体育社团建设。实施“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社团建设模式,全院成立20多个师生体育社团,设立体育社团导师,乒乓球、足球、红拳等社团成为了全院星级社团。
3.1.2.5 全力保障基础能力建设与投入
(1)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学院将体育事业经费列入全院年度财务预算,保证体育工作经费与学院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
(2)加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办法》,强化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及风险管理,确保体育运动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和妥善处置,保障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3.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构想
3.2.1 全力推进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石,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唤醒学院领导层对体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要更新观念,树立大健康观理念,加大对体育物质文化领域的投入。
3.2.2 高度重视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研读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依靠党政工团,发挥体育协会、体育社团引领作用,营造适合学院自身特点的管理环境,完善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3.2.3 强化体育行为文化体系建设 唤醒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体育运动热情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故而要开创性地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富有娱乐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利用特殊时间节点有序组织举办能引起师生共鸣的体育文化艺术节,持续加强对外体育交流活动,主动承办各类赛事,逐步形成体育文化积淀,从而促进体育行为文化体系建设。
3.2.4 打造特色体育精神文化品牌 奥林匹克精神倡导“更快更高更强”,采用合理的途径将这种体育文化迁移到专业学习、技能历练、道德养成、人格塑造等方面,实现体育化人、体育育人。借助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公寓管理员等学生管理者形成的合力,促使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习惯,进而升华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把体育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校风建设等紧密结合,打造特色体育精神文化品牌。
3.2.5 实施体育信息载体文化建设 构建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宣传体系,通过宣传橱窗、官方网站、微信、APP、报刊等自媒体信息载体,传播先进体育文化,传播现代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舆论引导,影响师生的知行,产生一定共鸣。
4 结论与建议
4.1 充分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构建立德树人新构架,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厚植培育办学特色,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2)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北大传承百年。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体”里蕴含有“育”,它承载着既育体又育人的职责。校园体育文化对师生的教育是巨大的,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宏伟目标,必须要依据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体系进行科学的构建。
4.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要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做到分类施策,分步推进。具体讲从五个方面强化建设。一是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二是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三是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四是体育内涵精神文化建设;五是体育信息文化建设。
4.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历程
充分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清华体育,被冠以“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无体育,不清华”等时代口号见证了百年清华体育文化的传承;世界著名学府剑桥与牛津每年举行的划船比赛始于1829年,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其传承的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为世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