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妈,我可以再玩10分钟吗?

2020-11-11白芥子

家教世界 2020年29期
关键词:情形小伙伴情况

文/白芥子

一位妈妈前两天跟我说,养孩子真是场艰难的修行啊。我也有同感。比如,就这句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妈妈,我再玩10分钟好吗”,背后就藏着一堆的机关在。看起来是有些复杂,但请大家记住一条原则:该给孩子空间的,就要给空间,该给孩子立规矩的,也要敢于去立规矩。

上周末,在游乐场里遇到这样一幕:

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开心,等在一旁的妈妈接到一个电话后,冲孩子喊:“宝贝,我们得走了。”

小孩儿根本没搭腔,妈妈又催。

孩子依然舍不得放下手里的玩具,只是抬起头,央求到:“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

妈妈没好气地说:“不行!走!妈妈等下有事呢!”

哪知孩子的倔脾气上来了,一边扯着嗓子尖叫,一边双手死死抱住游乐场里头的一根柱子。

这种情况在育儿中不少见。

比如,该吃饭了,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该跟小伙伴说拜拜了,你叫半天,孩子不动身;该关掉电视写作业了,你催半天没进展……

这种时候,怎么办?答案是,分情况,有技巧地应对。

情形一:如果孩子正玩得尽兴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小男孩一样。我们换位思考下。

好比说,你正玩得开心,突然有人说,停下,不许玩了,你能开心吗?

记得我小时候,跟小伙伴玩腻了,只要我妈不喊我,我能在小伙伴家住一个星期不想家。所以,当我们单方面、毫无商量余地的要求孩子立刻马上停下游戏,其实很不人道。不仅不人道,还很容易伤害孩子的专注力。

怎么讲呢?就是当孩子玩得特别投入的时候,一定是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如果这时候,父母突然跳出来、粗暴地破坏掉孩子的兴致,就等于是在破坏掉孩子专注力养成的绝好时机。这个损失着实有些大。等你家孩子上了小学,你就会知道专注力对于学龄期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为了不破坏孩子的兴致,下一次如果孩子正玩得happy,而你需要带孩子离开了,那么请给孩子留出一个准备的时间,比如提前告诉孩子一句:玩完这个玩具,我们就得走了;看完这本书,我们就得回家了;再给你10分钟,我们就必须离开了……

若你给了孩子这个缓冲时间,那你只需要安静地多等十分钟就好。

若你不给孩子这个缓冲,很可能你不得不要跟孩子多对抗20分钟、30分钟,甚至孩子会跟你怄气怄半天。显然还是前一种方法更合算。

情形二:如果事情非紧急

跟第一种情况略有不同,就是孩子需要切换状态了,但又不那么着急。

比如,你家定的睡觉时间是晚上9点——并不是说到了9点钟不睡觉就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而是在你的观念里,9点就“应该”是休息的时间。眼看着要到点了,该洗漱上床了,你家孩子却还沉浸在某个游戏活动里。面对你的催促,小家伙一遍遍敷衍到:我等一下就洗怎么办?

我家前两天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当时我儿子正窝沙发里看书。我看要到点了,就开始催他洗漱。

他“嗯”了一声,没动。

我又催。一股负面情绪从心底涌上来了。

于是开始忍不住唠叨起来:“你这么慢,等下又到很晚睡觉了!”

“连着几天都这样,休息不好会影响身体的!”

……

说到这里发现儿子的表情不太对,我赶紧刹车。

我很快意识到,是我借着“催促和管教”孩子的名义,在倾泻我的焦虑。因为在训斥儿子之前,我刚跟朋友通完电话。她抱怨她家儿子生活习惯不好,人瘦,个子也不够高,最近视力还查出了问题……说实话,我也跟着上火了。

孩子晚十分钟洗漱,就一定会导致我想象中的那一系列问题吗?显然并不。相反,倒是我因此向孩子施加的一系列催促、训斥,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还要大一些。

如果你家孩子本身也是慢性子,他们或许看上去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外一个状态的时候不够快、不够利索,显得有些磨蹭,那或许你最需要做的,只是在提醒过孩子以后,消化好自己内心的波澜,然后等一等,再等一等。

情形三:如果孩子每次切换状态都很难,脾气倔得要命……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孩子每次切换状态都很艰难,甚至很激烈。这种情况会比较复杂。

比如,你跟孩子说:“我们现在得要离开了,结束了……”孩子可能就开始耍赖:“妈妈,我们再玩10分钟吧。”你若真要强行带走孩子,孩子便撒泼打滚给你看。

该怎么应对更合适呢?我也见过身边的孩子,一到外头玩就不愿离开的情形。比如有个小朋友到我家做客,时间到了该回家了。那这个妈妈就跟孩子商量,“我们现在回家好不好呀。”孩子不愿意,要求再玩会儿,妈妈就妥协了。

等了一会儿,又跟孩子好言好语劝导,可是孩子仍然不听话。这个时候妈妈恼了,就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你可以民主地去跟孩子约好,玩多久回去。并且时间快到的时候,提前提醒孩子,好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我们只需要温和且坚定地告诉孩子:“10分钟到了,我们现在该走了。”

这个时候,一些孩子会不乐意,一些孩子甚至会大哭。我们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成是“故意说话不算话”“刻意跟我们对着干”“不懂事”之类。哭闹只是孩子处理他们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方式而已。所以,我们坚持我们的原则,但是理解孩子释放情绪的需要。

在很多无关紧要以及只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给孩子自由做主的空间。但是,也有一些事,比如涉及到安全问题,我们就需要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温和但是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底线,从而帮孩子进入到一个有规则的世界。

猜你喜欢

情形小伙伴情况
关于丢番图方程x3+1=413y2*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脱发 养“老金”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探究一道课本习题的一般情形
从特殊走向一般
河里的小伙伴
特殊情况
我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