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的典范
——记上高县汇农种植业专业合作社
2020-11-11
2019年3月,上高县汇农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入选“2020农民合作社500强排行榜”,排名第19位;同年11月,中国科协、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江西省科协、江西农业大学在合作社联合成立江西省首个水稻“科技小院”;2020年5月,合作社获得宜春市“十佳科技团队”称号。这些荣誉实至名归,是对合作社多年来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的最好评价。
“社校合作”让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站起来
合作社积极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以及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打造试验基地,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
从2013年起,合作社和江西农业大学开展“社校联姻”。双方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由合作社提供机械设备、人力资源和试验田等平台配套服务,满足专家团队的科研需求,开展水稻高产高质研究试验。同时,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江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重大项目为依托,探索出“政用产研”紧密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双方多年的努力,“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早籼晚粳栽培技术模式”“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优质稻丰产高效生产”等课题取得了大批成果。
通过“社校合作”,一方面,高校利用合作社平台开展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9名、本科生100余名,1人获得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共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另一方面,合作社组织成员实地学习、培训,由专家、教授在田间地头授课,手把手地把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户,让农户成为“土专家”“田博士”。截至2019年12月,累计为合作社免费培训成员2680人次。有了人才的支撑,合作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有力地站了起来。
“供需对接”让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迈开步
为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合作社主动当起了“媒婆”,组织成员与科技“联姻”,实行供需对接。一是通过基地试验示范带动农户科学种植,试验成果不断显现。通过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专家对合作社试验基地进行粮食测产,核心区亩产高出其他地区50—100公斤。在示范带动下,试验田由刚开始的100亩发展到了5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每年科学种植水稻5000多亩。二是选择成员参与率较高的曾家村、胡家村试点推广,从机耕、育秧、插秧、统防到机收等全过程,由农业技术人员实行科学田间管理,把科技种田的理念带到田间地头。测产时,组织合作社成员与科研专家一起参加,让大家共同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事实胜于雄辩,试验田最高亩产达670多公斤,成员们纷纷表示接受农业科技服务。三是针对农户的实际情况,为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水稻种植托管服务。合作社建立了包括农资服务部、农技服务部、育秧机插队、统防统治队、联合收割队等“二部三队” 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队伍,无论哪个生产环节,农户均可以委托给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被农户认可,服务面积逐年增加。有了需求的支撑,合作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坚定地迈开了步子。
“社企联合”让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有保障
合作社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
让成员种植的水稻高产稳产是合作社服务的根本,但不是全部,“有了高产量,还要高收益”,这是合作社理事长刘功绍和管理团队所想所干的。合作社与江西金农米业集团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订单和质量标准,合作社组织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收获的稻谷全部由公司包收,收购的价格比市场高8%—10%,还对成员实行收购奖励——所产稻谷全部由公司收购的,每亩奖励20—50元。因此,成员的稻谷根本不愁销,种植积极性大增,种植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要求入社的成员也越来越多。有了市场的支撑,合作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就有了坚强的后盾。
“党建引领”让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行得稳
合作社党支部深入开展“双引双培双联”活动,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先把实用人才推荐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党员实用人才培养成村组干部,对致富带富能力强并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选派外出参观学习,优先提供科技服务。近年来,合作社共培养4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正式党员,把3名实用人才培养成村干部,8名优秀人才分别当选为县、镇人大代表或党代表。
合作社党支部大力培育乡土科技人才,常年聘请科技人员、农技专家、操作能手对成员和农户进行培训,经常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宣传、培训、咨询和服务等活动,组织成员参加省、市、县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合作社每年都会组织3次以上的农民技能培训学习,培训成员200人次以上,5年来共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68名、机械操作手171人。泗溪曾家村的党员大户刘永光,通过培训学会了农机操作维修技术,担任合作社农机队长,自己也流转了35亩土地进行全程机械化种植,年增收4万余元。有了组织的支撑,合作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走起来步紧行稳。
“软硬兼施”让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走更远
为更好地服务成员和农户,合作社“软硬兼施”。在“硬”的方面,先后购置了大小农机具411台(套),其中大小耕整拖拉机298台、进口联合收割机7台、高速插秧机8台、手扶插秧机18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3台、无人植保机2台,硬实力不断增强。在“软”的方面,主要从3方面下工夫:
一是开展“1+1”帮带服务。泗溪镇洋港村村民聂象远是一名种粮大户,每年承包300多亩农田,以前由于农忙时节请不到劳动力,经常出现撂荒、病虫害防治不到位、错过最佳收割时间等问题,通过合作社“1+1”帮带,合作社以成本价为其提供播种育秧、病虫害防治、收割销售一条龙服务,每年挽回损失近10万元。
二是实行“1+X”定向扶贫活动。合作社发动每名实用人才帮扶1—2户贫困户,先后帮扶187户贫困户,解决帮扶资金60余万元,已帮扶18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是开展培训指导。在合作社的组织下,院校教授和“土专家”、大学生、“田秀才”一同到田间宣讲、上讲台传技。5年来,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期,培训农民8600多人次,播放科技影像120多场次,印发科技资料3万余份。软硬实力增强,合作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必能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