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棉花产业现状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2020-11-11

中国纤检 2020年10期
关键词:棉花山东省加工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消费、纺织品服装出口大省,棉花产业经济总量及国际市场竞争力居全国前列[1]。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受到全球经济危机、中美贸易摩擦、自然灾害以及资源要素市场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结构向市场化国际化调整,山东省棉花生产呈现出明显的萎缩和衰退。在当前形势下,分析山东省棉花产业面临的问题,探讨问题解决思路,对稳定山东省棉花生产基本面,推动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变化趋势

(一)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趋势。山东省是全国第二产棉大省、用棉第一大省,上世纪80年代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为2356万亩,产量17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5%。近年来,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严重萎缩,2019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254万亩,棉花产量19.6万吨,仅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3%,播种面积和产量均落后于河北省。根据2020年春季植棉意向调查数据,山东省2020年植棉面积和产量将继续大幅下调,预计收窄到230万亩、17.5万吨水平。

从图1不难看出,从2008年的1332万亩到2016年的700万亩,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持续递减,而2017、2018两年出现锐减,2019年减幅收窄,达到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

图1 2008—2019年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变化图

如图2数据显示,近年来,山东省棉花总产量呈明显的下滑趋势,总产量在全国棉花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也呈现降低趋势,2019年全省棉花总产量达到了近12年来的最低值。

图2 2008—2019年全国及山东省棉花产量变化图

(二)棉花质量变化趋势。目前,山东省棉花生产多是农户分散种植模式,规模化、专业化等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棉花总体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近几年公检数据看:颜色级方面,白棉占比低于全国平均值22%~57%,白棉平均级低于全国0.15~0.6个级;长度级方面,标准级以上棉花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8%~45.1%,棉纤维平均长度值低于全国平均值0.2mm~1.1mm;在马克隆值方面,A+B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值最大为47.2%;在纤维长度整齐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棉花断裂比强度高于全国平均线1.0cN/tex~2.4cN/tex(见表1)。

(三)棉花加工企业变化趋势。2014年,经省政府认定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389家,生产线达到396条,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山东省棉花加工企业直接面对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全省参加公证检验的棉花加工企业从2015年的148家降到了2019年的86家,棉花加工量近3年以来也是出现明显减少,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难以维持,被迫停产或转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及时调整产销模式,采用订单式加工或期货套期保值等方式勉强得以生存发展。

根据中国棉花公证检验网公布的数据,山东省2019年度仪器化公证检验数量为109094.6吨,占全国当年公证检验数量的2.1%。在全省86家参检企业中,年加工量在1000吨以下加工企业占55.8%,3000吨以上的棉花加工企业仅占总数的10.4%,相对全省棉花加工能力来说,加工量明显偏低,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存在产能闲置和资源浪费的问题(见图3)。

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图3 2019年山东省棉花加工企业不同加工量占比图

(一)植棉面积和产量萎缩原因分析。近10多年来,由于全国棉花生产结构的调整,西北内陆特别是新疆,棉花生产规模显著扩大,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比不断提高,而长江、黄河流域省份的产棉占比在不断萎缩。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下滑,除气候、灾害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植棉成本高收益低。据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对全省棉农调查统计,2018年种植棉花每亩收入为1560元、成本1294元、纯收益仅为 265.5 元 。从植棉比较效益角度分析,2018年种植棉花比种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少收入518.4元。二是种植棉花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棉花生长周期长,受冰雹、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棉花产量质量收益等方面风险较高。棉花价格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较大,近些年国内外市场棉花价格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20年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棉花市场价格曾下探至近8年来最低点。三是植棉全程机械化程度低,用人工多劳动强度大。受土地流转、间作种植等因素影响,山东植棉的机械化水平并不高,目前仅在棉花耕种、地膜覆盖、农药喷洒等环节部分实现机械化,田间管理、棉花采摘、残膜回收等仍需要人工参与,且劳动强度较高,也影响农民植棉积极性。四是全国棉花种植补贴政策不平衡。201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为19800元/吨,当年新疆实际补贴为6000元/吨左右,而包括山东在内的内地9个棉花主产省补贴为2000元/吨,两者补贴差距较大,事实也证明这几年内地的植棉补贴政策引导效果不明显。

(二)棉花品质竞争力不强。棉花品质的高低关系到产供需各方利益,贯穿于棉纺织整个产业链条,对整个纺织行业和棉区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山东棉花品质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1 2015—2019年度全国、山东棉花公证检验统计表

1.棉花品种杂乱,缺少主打品种。棉花种子对棉花的品质和产量至关重要,棉种的优劣决定着棉花品质的高低。据山东省棉花技术指导站统计,山东棉花生产经历7次品种更换以后,近 10年来还没有形成能占据半壁江山的更新换代品种,目前常规抗虫棉以鲁棉研 28 为主,占全省植棉面积的24%~31%,鲁棉研37、k836、国欣棉3号、冀棉958分别占全省播种面积的3.0%~6.0%;杂交抗虫棉主要以瑞杂816、鲁 H498、德棉998、鲁棉研39、鲁棉研24为主,分别占全省播种面积的1.0%~4.7%[2]。山东种植棉花品种呈现出的杂乱与新疆“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的生产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造成了棉花品质不一致、质量参差不齐。同时,棉农在选择棉花品种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片面地追求单产高、衣分高、抗病虫和色泽好的棉花品种,而常忽略了棉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等影响棉花内在质量指标因素,容易导致生产出棉花单产高,而棉花质量指标偏低情况。

2.棉田质量下降,栽培管理水平低。受植棉效益下降、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的影响,我省棉田逐渐贫瘠和向滨海盐碱地区转移,棉田素质普遍下降,像鲁西北和鲁北两大棉区尤其明显。多数地区棉田分散,仍采取一家一户式的种植模式,田间栽培管理方式落后,存在过分追求高密度、田间施肥类型比较单一、农药选择盲目性比较大等问题。棉农质量意识不强,采摘、晾晒、存放方式不规范,极易造成“三丝”混入,给后续的纺织使用环节造成困扰。

3.棉花供需结构不平衡,省内产业链脱节。棉花及棉纺织产业是山东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但长期存在供需不对称、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和供给链上下游脱节等问题。在供求数量方面,年消耗原棉26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仅有20万吨左右,对外依存度高达95%[3]。在供求质量方面,根据调研情况看,全省纺织企业以生产中高端纱线为主,需要优质棉花资源为原料,而地产棉花质量不能够满足省内纺织企业中高端发展的需求。

产业上下游信息不畅通是产业链脱节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纺织产品的健康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纺织企业对棉花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省内没有形成有机融合、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条,棉花生产、加工流通、棉纺织等环节相互独立,产业链下游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地传递到产业链上游,棉花生产者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只注重棉花产量而不注重棉花质量,棉花生产供给结构的需求导向机制缺失,形成“产不足需、产不对需”现象。

推动山东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加工、流通及纺织服装出口的大省,产业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也是山东五大万亿级的产业之一。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优化产业政策体系,提升补贴有效性。一是改进棉花补贴机制政策。加大对重点棉花生产区补贴力度,紧紧围绕棉花产业振兴,重点支持山东省产棉大县(市、区),加快构建现代棉花产业体系,提升棉花生产综合效益,提高山东省棉花产业竞争力。完善推行棉花目标价格保险制度,有效化解棉花市场风险,保障棉花种植收益,切实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二是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规模大、信誉好、有发展潜力的涉棉企业扶持力度,特别对优质种子繁育企业、棉花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涉棉企业优胜劣汰,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涉棉企业集团。三是宏观调控政策。研究试行现行价格体系下的优质优价机制,拉大高品质棉花价差,让质量好的棉花价格优势更明显,用价格杠杆倒逼企业自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棉花加工质量,改善山东省优质棉比例小的结构性难题。

(二)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现代化棉花产业模式。一是结合保护区政策划定重点区域,稳定棉花生产。在现有三大棉产区的基础上,结合2017年国务院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政策,确定山东棉花生产重点区域,将棉花生产向棉花生长环境适宜、生产发展潜力大、比较收益高、竞争力强的地区进一步集中,加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棉田向棉田大户或棉花合作社集中,巩固和扩大全省棉花生产规模。二是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重点区域实施棉花标准化种植,借鉴新疆棉花种植经验,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以保证棉花品质相对统一,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加强棉花生产技术创新和集成。要加快高品质棉花的关键技术研发和高质量棉花生产技术集成的重大突破,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引导的产业创新驱动。四是推行棉花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筹建适合山东本土的棉业基础数据库和智能化社会服务平台,将棉花生产、加工、销售及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等监测数据录入平台系统,增强棉花产业全链条各节点上的数据衔接和信息共享,指导棉花生产、加工与经营贸易,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全面的质量服务。

(三)促进产业融合,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联盟。一是通过签订订购协议,建立棉花生产、加工、纺织企业产业联盟。打通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等全产业链条,探索建立棉花供给新模式,改变传统的“小、散、乱”的生产方式,以市场纺织订单需求为导向,推动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棉花有效供给。解决目前科研与生产脱节,生产端与纺织消费脱节,一、二、三产业不融合的问题,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二是通过延伸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集团公司。鼓励支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收购等方式,建立全产业链集团公司。大力推广“鲁泰模式”,即延伸形成从棉花品种繁育、种植、采摘、加工到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直至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以节约综合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质量等,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对质量问题终端产品进行追本溯源,有效对冲市场风险。

(四)建立适合高质量发展的棉花品种审定体制机制。一是转变新品种研发导向。将棉花品种(系)试验审定目标导向由以增产为主,转向以提高棉花质量指标为主兼顾提高产量。二是加大新品种质量监测。强化新型棉花品种品试、区试、生产试验等品种审定制度及机制,以当代纺织服装业对原料高质量需求为导向,增设棉花品质纤维质量试验监测站点。三是优化审定专家组人员构成。适当补充棉花加工经营、棉纺服装、质量监测等行业系统技术专家,使审定品种更符合市场需求。四是改进棉花全产业标准体系。重建产业融合的相应技术标准体系、生产技术规程。五是在新品种研究方面,开发适合内地种植的机采棉品种,为棉花种植规模化发展、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奠定基础,真正实现棉花种植产业的轻简化发展。

(五)整合部门管理服务资源,形成质量提升合力。棉花产业包含了棉花品种繁育、种植、加工、销售、检测等多个环节,涉及农业、农机、农艺、财政、市场、发改、供销、科研院所,棉花协会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管理服务组织。然而,长期以来各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组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信息相对孤立,在棉花产业管理上各自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不够。在推动棉花产业绿色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上,各部门应当加强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推动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整合各方面经费资源。各部门之间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敢于打破利益藩篱,整合各方面资金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整合各方面技术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各方的人才、科研设备、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加强协同创新,结成促进棉花质量提升的紧密型战略联盟,凝聚推动全省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目前,山东棉花产业正处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和攻坚期。大力推动山东棉花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必须理顺现有棉花生产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压减棉花低端、高耗、低效生产,提高棉花产业“机械化、一体化、轻简化”生产技术水平,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增强有效供给,用棉花质量保障棉花规模,走出一条高质量高产出的棉花产业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棉花山东省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后期加工
棉花是花吗?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棉花
山东省即墨市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