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提问艺术
2020-11-11陈梨梨
陈梨梨
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镇第一中学
课堂提问既是检验所学及时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散思维深入理解的过程。有效的提问不仅能令教学质量增色不少,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确保课堂的听讲效果。但以往提问多以封闭式问题为主,预设了答案供学生选择,实际上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以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适应他们自主思考、多元发展的需求。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一)符合学科的特征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科目,所包含知识点联系紧密,力求学生灵活运用人文社科知识,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问题的价值性。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没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则学生也不过是囫囵吞枣。尤其当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相比之下,随堂提问则能够及时与学生互动,帮助他们梳理综合的历史学、社会学知识。
(二)适应教学的目标
近年来,新课标也在不断强调核心素养,教学工作需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问题研究、解决的能力。而传统教学课堂大多为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考的情境,最终也造成了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通过提问,能借助社会中的具体现象全面考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情,并且引导他们学习钻研。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散,将以往的知识传承转变为知识的创新。
(三)符合学生的心理发育
对于正处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停留于小学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更偏向于自己探索、质疑,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提问,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探究、讨论的机会。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都比较丰富,时常会迸发出一些新奇的点子与想法,或者对尝试一些新的做法有很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只要借用机会加以适当地引导与点拨,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问题覆盖面广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课堂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在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然而,每一个班级人数众多,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知识面覆盖范围不一样,学习能力自然也就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优等生能够回答,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也能够回答上来,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提问。例如:在学习《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该战争全过程的了解,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①中日甲午战争的时间。②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③中日甲午战争结果对我国的影响。④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通过翻看教材可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区别就在于有一些学生可以很快并且详细地回答,而有一部分学生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简要地回答问题。就这种情况来看,教师提出能够覆盖到全班学生都可以回答出的问题非常有必要。
(二)掌控提问时长
根据我国课堂时间的设定,初中课堂每一节课都只有40 分钟,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当合理掌控时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对每一个问题占用的时间进行大致估算,准备的问题不应过多但也不能过少。在课堂中提问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并且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正式开始新的知识点之前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唐朝的兴衰史》时,教师可以在引入正式话题之前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唐朝一共有哪几位皇帝?②哪几位皇帝对唐朝的兴盛做出了贡献,并且讲出这些重大贡献的名称?这样一来,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框架,并且产生了去教材中探索答案的兴趣。
(三)合理把控问题的层次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要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学生在当前阶段的知识涉及面还不广,思维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的发散,因此,对知识点进行层层递进式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消化吸收。例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帮助教学内容的导入:①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②试列举几例工业革命时期诞生的新型产物。③工业革命的意义。④简要概括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这种层层深入,由浅到深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大致内容的了解。比如,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之后,在了解发生背景时,脑中已经有了大致的时间线;新型产物的发明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因此,有利于学生对事件发生意义的联想。这样一来,通过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在后面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能够掌握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提问艺术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掌握这一门艺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