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象、新知、史海

2020-11-11

中学时代 2020年2期

致敬:这对夫妻乘地铁回母校捐了1个亿

2019年12月2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晓明何佩鑫校友基金”捐赠签约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1973级化学系何佩鑫、陈晓明校友伉俪捐赠1亿元,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何佩鑫说,在复旦度过的日子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乃至留校任教、出国进修等长达十余年的岁月中,他得到了母校一贯的支持和帮助。

“没有这段经历就不可能有我如今的发展,所以我希望能给复旦做点事情。”何佩鑫深情地说。他希望任何一位优秀学子不会因贫困而失去机会。这次捐赠并非两位老人首次回馈母校,他们曾于2012年1月捐赠100万美元支票。

据报道,两位老人回母校时乘坐地铁,捐赠结束后搭乘经济舱离沪。两位老人的善举感动了不少网友,他们一生朴素,乘地铁来母校,坐经济舱往返,却慷慨地向母校捐助1亿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种行为暖人至深,向他们致敬!

(综合自新浪网)

人类创造力有两个高峰期

我们通常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们最具创造力的阶段,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与“伟大的创新”越来越远。但美国两所大学联合研究表明,人到中年后还有一次创造力高峰。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斯·温伯格和戴维·加伦森对3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参试者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来确定每个获奖者对经济学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年龄,综合分析参试者的创造性高峰。结果发现,人的一生中,创造力有两个生命周期。在职业生涯早期,人们勇于挑战传统智慧,提出新思路,这一时期的创造力表现为“概念性”创新;职业生涯中晚期时,人们经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综合获取的信息达到新的突破,这一时期的创造力表现为“实验性”创新。“概念型”创新者(25~29岁)倾向于使用假设和方程,“实验型”创新者(50~57岁)则依赖于直接的事实推论。

研究人员指出,在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创造力高峰期的差异不大。想要做出成绩,有所贡献,最重要的不在于你做了哪项工作,而在于你如何对待你的工作。

(选自《家庭医药》2019年第7期)

抱冰握火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对内修军政,对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终于转弱为强,灭了吴国。

“抱冰握火”是意志的磨砺,也是一种主动的自省修身。其中的智慧在于积极面对人生的寒苦低谷,刻苦自勉、自强不息以积攒力量,静待机会降临;如若适逢低谷,当不畏艰险,克勤克俭,奋起直追。

“抱冰握火”就是即便人生低到尘埃里,也要在那里开出花朵来。生活里,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华的人,他们表情常和蔼,腰身常谦恭,心底常平和,灵魂常宁静。性子不急也不躁,情绪不悲也不喜,不争夺也不浮漂,这种格调,便是修身塑心之道。(李艳霞)

(选自《思维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