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探究
2020-11-10沈润森
沈润森
摘要:本文围绕“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主题,以潮州市文里村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潮州市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情况展开深入调查。潮州市文里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硕果离不开本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也离不开村两委对本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文里村通过挖掘本村历史文化,唱响村歌,发扬中华民俗文化等方式使得本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有了新的风貌。本文基于文里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给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文里村;乡村振兴战略
一、文里村总体概况
文里村是名副其实的侨乡,也是大乡,是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人口最多的村。文里村在发展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在全潮州市,乃至全广东省都是屈指可数的,是真正的强村、富村。文里村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就,首先离不开文里村的经济建设发展。文里村充分利用交通上的便利,抓住土地价值高,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的地理优势,发展实体经济,其中以商贸服务业为主。
文里村充分發挥村委的力量,对村里位于公路两侧的商铺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建成一系列保留有潮汕传统建筑特色的崭新商铺并对外出租。通过这些改造工程,提高了公路两侧商铺的商业价值,统一且具有特色的风光吸引了大批商户入驻,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去消费。每一年文里村村委从这些改造之后的商铺中收取一笔非常可观的租金,并在年末把这些收到的租金以口粮的形式发放到每位村民手中,每位村民在年底收到的含口粮分红不低于1600元,再加上房地产的开发,吸引了大型零售商场等大批商家到文里村落户,这些都给文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丰厚的收入。以2015年为例,文里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800万元。这些收入在年底分红给村民后,剩余的部分则用于本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文里村村委通过对旧商铺的改造,吸引大批商家落户文里村,将集体铺面的利益最大化地发挥出来,首先提高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渠道,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村民创造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其次,这些改造工程,也改善了原先的商贸环境,改造了街景,在改善村容的同时也使得潮安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除了文里村村委的改造工程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外,文里村村委还十分支持本村村民进行自主创业,村里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企业家。除了市政府、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扶持外,海外华侨对家乡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也对文里村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文里村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个著名侨乡的优势,这些在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的爱国爱乡华侨企业家,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文里村的众多民营企业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吃苦的精神,开创了一批批在当地十分有名的民营企业。文里村的民营企业以食品、建筑建材、粮食加工行业为主,其实力在庵埠镇乃至潮州市的民营企业中名列前茅。文里村的民营企业在潮州市百强企业中榜上有名,每年为区政府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文里村已经改变了原先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现在文里村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为主导,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目前在第二产业经济的带动下,文里村的服务产业也在稳步发展。这些取得一定成就的民营企业家不忘家乡对他们的支持,反哺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为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也是文里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耀眼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文里村乡风文明建设情况
(一)谱写文里之歌,奏响文明之曲
文里村两委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为指导方针,根据文里村优良的村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里村作词谱曲,创作了《文里之歌》,在村里的街头巷尾传唱。这首《文里之歌》唱出了本村的古往今来、历史古训、朴实乡风,是文里村的村歌。这首歌朗朗上口,村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上几句。文里村拥有自己的村歌,是该村在乡风文明大树上又结下的硕大果实。要知道,在文里村这样人口规模较大的村落,十姓同住却能和睦相处,互相包容,且邻里之间往来深厚、乐善好施、孝老爱亲、崇德向善十分难得,这些优良的村风都蕴含在《文里之歌》的一词一句中。优秀的村风孕育了《文里之歌》,《文里之歌》又反哺了文里村村民的心灵,对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教育作用。在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同时,又弘扬了本村的优良传统。除了《文里之歌》外,文里村还有《文里村道德建设三字歌》以及《文里村道德建设一点经》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村民中传唱。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在文里村“火”起来,还要得益于村两委将这些歌曲引入到该村小学的课堂,由老师教学生唱,学生回到家后又教会家长唱,通过这种“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起到不错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除了利用村歌的教育作用,文里村还出台了一系列村规民约,推进依法治村,为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二)记录悠久村史,传承优秀文化
文里村创始于南宋时期,有着悠久且深厚的历史底蕴。文里村村两委为了更好地保留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再度焕发光彩,让今天的年轻一代和后人了解并走进本村的历史文化,与相关文化单位合作编写了《文里史谭丛书》。其中,《文里史谭丛书》又包含了《文里人文史考》《文里建筑史考》《文里文化史考》这三部子书,详细记录了文里村的人文、建筑、历史。
此外,文里村还为潮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潮州传统民居和祠堂、宫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价值,其修筑十分讲究,外观典雅精美,一砖一柱都蕴含了儒家思想文化。文里村村民李煜群根据村里的传统民居和宗祠,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编著了《潮州传统建筑格局与吉祥图案释义》。书中对潮汕地区20多种传统民居,祠堂、宫庙的风水格局进行了详细解说,还记录了传统建筑的木雕、石刻、壁画等构件和传统吉祥图案的风格蕴意,为保护和传承潮州传统建筑文化出了一份力,也为后人了解潮州传统建筑文化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三)打造文化长廊,镌刻文里村史
在2018年,文里村正式建成了文里城南文化长廊,这意味着文里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又取得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成就。这条仿古文化长廊坐落在文里城南景园内,长廊的壁面上镶嵌着57块碑文,整条长廊宽约3米,长约57米。为了打造这条文化长廊,文里村村委从长廊的选址到建设都下了很多工夫,尤其是长廊上碑文记载的内容,更是费尽心思,精挑细选。而文里村的村民也十分支持文化长廊的建设,企业家们有钱出钱,村民也有力出力,为文里城南文化长廊的建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书画家在文里城南文化长廊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文里村村两委有幸邀请到国学大师饶宗颐,为这条文化长廊的对联和三门匾额提笔,此外还有诸多知名书法家为此条文化长廊挥毫书写。这些名家的参与,更加深了文里城南文化长廊的文化底蘊。这条长廊可以说是文里村的“百科全书”,长廊碑文主要对文里村的人文历史、民俗信仰、地理分布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详细地记载,这对向本村村民和外来民众展示文里村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风貌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这条文化长廊的建成也提升了文里村村民的凝聚力、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组织文艺团体,保护优秀民俗
在文里村村两委的认真筹划下,组织成立了醒狮队、舞龙队、英歌队、麒麟舞队、潮乐社、鲤鱼队,除了这些文艺团体,另外还有潮州大锣鼓队2支,龙舟队4支。文里村村两委为了组织成立这些文艺队伍,还专门聘请了精通表演的师傅,主要面向村里的青少年进行免费教学,这么好的学习传统民俗文化表演的平台,吸引了村里很多青少年加入这些民俗文化表演队伍。这些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不仅活跃在文里村,最近几年里,这些文艺表演队伍还走出文里村,多次代表潮州市参加各种文艺比赛。在各种国家级、省级的文艺比赛中,这些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其中,文里村的麒麟队在“2017年首届中国麒麟王”争霸赛中获得了金奖,鲤鱼队和英歌舞队则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赛中得到了银奖,舞龙队和醒狮队也分别获得了广东省文化厅的“银龙奖”和“传承奖”。这一系列的荣誉也让文里村被评为“全国传统文化先进示范村”。
三、思考与启示
(一)经济和文化建设两头抓,经济发展是基础
文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得益于经济实力的支持。文里村成熟的农村集体经济和大量民营企业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和保障。经济先发展起来,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应该基于自身的发展条件,深入分析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学会趋利避害,重点抓住和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发展经济。比如文里村充分利用区域地理优势和海外侨胞的支持,使得商业经济活动快速发展,从而为乡风文明建设积蓄实力。
(二)进行宣传教育,营造优秀乡风
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有效合法的渠道和平台,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比如,出台一些民约村规,或者编写村歌之类容易教学的文化成果,利用村里的公示栏、广播等进行传唱,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思想境界。还可以学习文里村“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将这些带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产品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后回家教给家长。
(三)深入挖掘历史底蕴,保护祖先的智慧成果
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历史,而历史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时也不要忽略对本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无价之宝。可以通过深入地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以整合、收集、记录等方式保护和传承,并将历史文化成果向村民展示,让村民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无论是古训,还是传统艺术,都具有教育意义。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其教人育人的作用,让本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同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也能加深村民们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村民之间的凝聚力。
(四)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民俗,丰富村民文娱生活
广大农村地区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时要加大保护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村两委要发挥领导作用,组织民俗文艺表演队伍,同时也要为民俗文艺表演队伍提供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表演平台,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与村民的文娱活动联系起来,吸引和鼓励广大村民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大军。除此之外,广大农村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节、文艺巡演或者文艺比赛等,为传统民俗表演队伍营造表演环境。让村民在观看和参与民俗表演活动中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同时也培养了村民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使得人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也助力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来源,让农村建设呈现出更加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