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质量提升
2020-11-10李青松
李青松
摘要:国内经济发展结构与质量不断优化,就国内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绝大部分区域基本已经走出贫困,迈向小康社会。在脱贫攻坚最后阶段,还应坚守可持续发展要求,重点关注脱贫攻坚战,以此提升脱贫质量。因此,早在2018年初始阶段,国家精准扶贫办,就已经提出,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脱贫质量。要想提升脱贫攻坚战质量,应从物质脱贫转换为精神脱贫,并积极、主动探索,为提高脱贫质量构建良好环境。
关键词:精神脱贫;脱贫攻坚战;质量提升
扶贫工作开展时间较久,且取得良好成果,符合贫困标准的基层群众,合理应用政府下拨资金,其收入水准得到一定提升。贫困戶所得拨款,其本质主要为满足贫困户生存所需,并为贫困户创业提供基础资金。但是,一部分不思进取、依赖贫困资金的现象频繁出现,部分贫困户,甚至坐等政府送“资金”。而一些区域群众,甚至羡慕贫困户待遇,在中学生作文中甚至出现“想要成为贫困户”这一荒谬思想。对此种现象加以分析,主要源于群众“精神贫困”。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会成为脱贫阻碍因素,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脱贫攻坚战质量。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应给予精神扶贫工作充分重视,以此提升贫困户群体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贫困户脱贫的质量与水准,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带动社会总体发展与进步。
1. 精神扶贫的首要任务
在当前社会中,要想做好精神扶贫工作[1],应重点关注脱贫动力与创新,并将脱贫与扶持工作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因此,在当前脱贫攻坚战中,一定要重视创新,不断优化以往脱贫方式,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好创新工作,进而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以,作为政府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以自身为推导者,拉动脱贫工作开展。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定要合理应用各类资源与资金,并充分调动人才力量,在最短时间内,使各类资源与资金迅速聚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部门作为外部推动力竭尽全力,而贫困户的内在动力,甚至出现退化、惰性化等问题,内部的不积极、惰性化问题,逐渐成为当前脱贫攻坚阻碍因素。所以,在当前脱贫攻坚过程中,在外部推力不减情况下,还应做好内部工作,从脱贫机制着手,做好脱贫机制创新与培训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精神、思想扶贫工作放在首要位置[2]。
2. 如何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的有效策略
2.1 激发贫困户信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贫困户作为政府部门重点扶持对象,应给予贫困户心理充分关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虽然,存在“等、靠”等多种行为,但是,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应看到这一行为背后存在的问题。贫困户之所以不自信、被动接受政府所给予的物资,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自身与外界的不自信与不信任。很多贫困户,在长时间贫困生活中,早已失去斗志,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生活,面对政府营造的环境,难以走出“第一步”。因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首先,在为贫困户提供机遇与机会同时,应鼓励贫困户,在教育与培训工作中,树立贫困户自信心,并在培训工作中引导贫困户吃苦肯干的精神,只有贫困户充满信心、踏实肯干,才能改变贫困户落后的局面。以山东省为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主要下乡方式为例,向贫困户宣传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精神,并在潜移默化影响中,使贫困户认知到劳动致富才能脱贫的正能量,进而构建良好脱贫攻坚氛围。与此同时,以黑龙江脱贫攻坚为例,为了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派遣诸多优秀人才,以一对几方式,每一个优秀人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强化不同家庭脱贫攻坚意识,并借助群众会等方式,走入田间地头,为贫困户宣传党的方针与理念,将党的声音传递到更多群众心中。与此同时,在贫困户观念树立过程中,这些优秀人才,不仅将声音带到贫困户心中,更带动扶贫区域干部心中,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主观性,使基层干部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并在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引发精神贫困因素诸多,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招形成,而是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发酵。此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贫困地区,存在于贫困人口本身,更是当前社会发展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所以,解决基层贫困工作中,应以精神扶贫为基础,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工作相互结合,做好贫困户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贫困户综合素质,在给予一定物质基础之上,不断浸润贫困户精神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多项制度,以此为基础,创造更加开放、多元化脱贫攻坚环境。
2.2 尊重贫困户主体消除精神贫困
一时的贫困并不可怖。可怖的是懈怠、知识匮乏、精神萎靡。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想使精准扶贫得到完善,应做好精神扶贫工作。在精神扶贫工作中,应将贫困户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扶贫工作人员,应充分尊重贫困户,使贫困户逐渐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体部分。在脱贫攻坚工作研究中,绝大部分脱贫攻坚工作失败,主要源于工作人员并未将贫困户放在主体地位,难以对贫困户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长此以往,导致贫困户出现不满情绪,而扶贫工作者,长期没有成效,又肩负巨大工作量、受到埋怨,扶贫攻坚积极性不断下降。所以,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应做好精神扶贫工作,将贫困户放在主体地位,使贫困户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贫困人口意愿,确保贫困人口诉求得到回应。最后,在扶贫工作中,不仅要做好精神扶贫工作,更要做好兜底工作。也就是说,虽然,要将贫困户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不能过度保护、特殊化[3],要避免贫困户产生自卑心理。而政府部门,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应鼓励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的合作,共同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最终将脱贫攻坚工作,统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好地提高脱贫攻坚质量。
2.3 构建平等合作平台避免被动强迫问题
扶贫工作的本质主要所指,在扶贫工作中,为贫困地区或是人口探寻全新发展之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扶贫者与贫困户应该对平等的,处于一种合作关系[4]。作为扶贫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不能以错误定位,影响扶贫工作开展。但是,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很多接受政府帮助人员,依旧存在被救助、被施舍的心理,更受到较大压力。所以,在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中,应注意扶贫方式,为贫困户构建平等合作平台,最大限度避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等问题出现。同时,又要避免以施舍者、同情者身份出现。只有构建科学扶贫平台,才能做好扶贫工作,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扶贫工作中,逐步提高扶贫对象的话语权,最大限度激发贫困户脱贫主动性。最后,在扶贫工作中,不仅要反思扶贫精神缺失问题,更要反思扶贫本身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扶贫工作是否正确,扶贫行为是否科学,扶贫目标是否精准、扶贫对象是否得到尊重。
结束语: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应给予知识学习与教育工作重点关注,并增加硬件与软件投资比例,逐渐转变以往扶贫思想观念,将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为贫困户传递劳动致富优秀价值理念,避免不劳而获等思想出现。只有理清这些问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性,进而以更规模化、现代化方式,构建良好扶贫平台与环境,以精神为主提高扶贫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宏杰.党媒深度参与扶志助力扶贫——以乐山日报社围绕精神扶贫开展系列活动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20(08):31-32.
[2] 王文龙,翟军亮,田玉河.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12[2020-08-20]
[3] 阿洛秀英.基于精准扶贫的大小凉山彝区乡村健康文明教育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1):52-55.
[4] 林陈桐,吴国清.精神扶贫:新时期贫困治理亟待关注的领域[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