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思想引领的价值与路径
2020-11-10林慧凌应生
林慧 凌应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扶贫策略。高等院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应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应有社会价值。通过分析精准扶贫中存在的思想观念问题及成因,结合高校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中的价值,从打造思想引领排头兵、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推进产学研用提速增效、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成效、探索大学生帮扶渠道等方面探究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加强思想引领的路径。
[關键词]高校;精准扶贫;思想引领;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扶贫策略。精准扶贫重在思想扶贫,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消极思想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先决条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不仅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服务精准扶贫的工具,还要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决策咨询,利用人文社科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在扶贫工作中扭转贫困群众、基层干部消极思想观念。
1精准扶贫中存在的思想观念问题及成因
当前在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消极被动脱贫态度,脱贫缺乏创造性与主动性。贫困户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成因:
1.1贫困户的依赖和不劳而获心理
贫困户对政府帮扶过度依赖。扶贫政策的支持使贫困户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部分贫困户吃惯“救济粮”,一味依赖政府而忽视自身努力,“等、靠、要”思想逐渐滋生。其次,贫困户之间存在攀比心理。贫困户间不恰当的条件比较使其产生劳动付出与所得不对等心理,对于通过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的价值认同感降低,进一步催化了“等、靠、要”思想。最后,利己主义观念根深蒂固。通过多轮扶贫开发,不少贫困群众意识到脱贫攻坚配套政策的含金量,出现“政策是国家给的,不要白不要”的心理,部分贫困家庭拒绝脱贫摘帽、争当贫困户。
1.2贫困群众存在的落后劳动观念和生产意识
贫困群众劳动力结构不健全、整体素质偏低。贫困地区留守人口多呈“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形式,思想保守,缺乏技术指导,生产劳动较难融入市场经济。其次,贫困地区信息传播路径少、更新速度慢,贫困群众对某些政策与商机敏感度低,生产生活多依赖于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缺乏自觉性主动性。最后,贫困群众在接受新事物、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等方面意识较弱,对新的生产技术、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存在困惑,难以掌握社会先进资源技术、探索脱贫新思路。
1.3部分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对思想引领的重视不够
政府扶贫工作模式政策导向片面化。在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部分地区扶贫政策执行目标错位,部分基层干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重输血轻造血,重物质脱贫而轻思想贫困,对贫困户的思想引领不足。其次,基层干部队伍思想懈怠。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部分基层干部出现“坐等脱贫”思想,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认定2020年所有贫困户都能顺利脱贫,将结果寄托于他人努力甚至“数字脱贫”,思想懈怠、工作消极,思想引领重视不够。
1.4区域教育资源不均所引发的极化效应
贫困地区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相比,教育水平趋于落后。办学条件较差、教师数量缺额等问题致使贫困地区的教育出现消极发展态势,贫困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低,影响其对扶贫政策的理解、支持和执行程度。其次,贫困家庭较低经济水平和文化素质产生消极代际影响。部分贫困子女因经济条件面临辍学问题,还有家庭受打工潮影响认为打工比读书有用,个人教育需求不足。教育资源越少、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家庭,教育越不被重视,其脱贫认识不足、能动性低,久之产生向政府伸手要钱要物、等待救济的状态。
2高校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中的价值
2.1高校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中的重要性
高校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贫困地区思想扶贫,既是助推国家脱贫攻坚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本职工作的深刻彰显。高校作为先进思想文化与人才培养基地,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坚实工作实力,能有效完成思想引领任务;长期定点帮扶使其能深入了解贫困群众思想状况及脱贫动态,有利于掌握典型数据。其次,高校与对口帮扶地区的地域相匹配,利于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提高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定点扶贫强化校地联动,校地双方长期对接利于延续扶贫工作成果,确保思想引领工作的连贯性、持续性与长效性。
2.2高校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中具备的优势
第一,高校通过发挥教育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教育水平,助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缓解因区域教育资源不均所引发的极化效应。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备充足经验和较强实力,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对扶贫思想引领工作有较深的了解和体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寻找助推贫困群众思想转变的有效路径,帮助其更好解读精准扶贫政策,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播态势。
第二,高校通过发挥科研优势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高校掌握的如市场、网络、宣传等资源能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奠定思想脱贫物质基础。其次,高校能够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资源为贫困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实现脱贫思想转变。
3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加强思想引领的路径
3.1加强驻村干部队伍思想建设.打造思想引领排头兵
高校安排专人进驻扶贫地区辅助开展党建引领工作,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第一,在班子建设上提供稳固保障。在当地成立党委扶贫工作队第一负责人,与职能部门相结合,引领全员参与扶贫工作;参与当地扶贫工作队组建,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增强思想引领工作能力,形成校地联动和优势互补,注重扶贫方式的传承与创新。第二,组织专项精准扶贫队伍。挑选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为第一负责人,协助当地加强党支部风气和扶贫作风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打造思想引领排头兵。
3.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推进基层观念转化
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推进贫困群众脱贫观念转化。第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帮扶机制。选拔优秀思政专业老师及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义务支教、驻村教育等形式为当地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持。第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对兜底住户进行重点教育,特别关注青少年思想政治引导教育,阻断贫困思想文化代际传播。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聚合传统与现代宣传教育方式,通过走访交流、座谈会议等形式以及网络、电视、广播等平台,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脱贫思想渗透到贫困群众意识形态之中,引导其树立脱贫信心。
3.3推进产学研用提速增效,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素质
高校利用自身科研教育优势,深化产学研系统合作,提高贫困群众劳动素质。第一,运用科研优势助推产业发展。高校科研技术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展开研究,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可行性方案,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强化当地品牌优势,并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当地经济实力以推进思想转变。第二,运用教育优势加强技术指导。派驻高校专业教师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持续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质与工作能力,使其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劳动改变自身生存状况。
3.4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成效,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高校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第一,优化产业布局,燃起贫困户“我要脱贫”的内在引擎。高校专家深入贫困地区展开研发讨论,为扶贫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加快扶贫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贫困户创造脱贫条件。第二,优化劳动关系管理模式,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自主性。高校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对当地劳动关系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建议,指导当地工厂企业与贫困群众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避免贫困群众被动受助,使其真正参与到脱贫工作中去。
3.5探索大学生帮扶渠道,提升教育帮扶实效
高校大学生资源的整合汇集是壮大扶贫思想引领力量的关键,是提升高校教育帮扶实效的重要环节。第一,在大学生中加强思想扶贫工作组织宣传效应。通过加强暑期“三下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的组织宣传,广泛动员本校学生参与思想扶贫工作,扩大青年学生帮扶队伍。第二,建立大学生思想扶贫长效帮扶机制,保证帮扶工作的实效性与持续性。将思想扶贫与高校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基层实验室建设和大学生志愿实践活动、服务基层项目相结合,选派优秀大学生支援贫困地区思想引领工作,通过人才的持续引进提升教育帮扶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
[2]王建宇.精准扶贫中部分贫困户“等靠要”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张著甫.小城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业,2018(14):15.
[4]高萌.穆棱市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5]司树杰,王文静,等.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1.
[6]王东维,李秀秀.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4):84.
[7]胡晓青.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收稿日期]2020-05-28
[基金项目]校级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创新训练项目:“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引领方法研究——以湘潭市xxx区“脱贫攻坚”调研为例(201810534006)。
[作者简介]林慧(1999-),女,湖南株洲人,本科在读;凌应生(1981-),男,河南西华人,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