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路径研究

2020-11-10张顺利李磊

传媒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融媒体思政文化

张顺利 李磊

摘 要: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发展大势,融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着新闻舆论的生产、推送和接收方式,也改变了我们传统教育方式,尤其是思政课教学方式。“融媒体”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思政教育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融透爱国情,融通强国志,融网状国魂。

关键词:融媒体;文化;思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2-00-02

一、引言

据统计,大学生是新媒体数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需要重视我国网络发展实际,传统文化的引古筹今也需要借助新媒体发展大势,但是融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对我国思政课教学也带来的挑战和困境,需要从融合方面探索融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

二、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形式逐渐打破传统媒体的固有模式,传统媒体、新媒体、全媒体和融媒体,各个阶段的传播形式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统称为四大传统媒体。传递信息延迟不具备时效性,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显得较为严肃,互动性极弱。以互联网、移动智能设备为首的新媒体传播则可以呈现出强大的优势,如: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便捷等特点。在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都变得触手可及,各种娱乐手段被极度开发,人们追求自由、享乐的本性被极度放大。我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形态,借助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表现形式,媒体充分渗透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并试图将一切同化为同一种面貌。2019年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不同的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也是不同的。从教学方式上看,在传统媒体时代,靠书本、黑板和粉笔等,具有信息量小,形势单调等缺点。在新媒体和多媒体时代,借助录像视听教学如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等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如PPT等,具有思维深度不够,容易疲劳厌倦等缺点;进入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更多的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如云课堂、雨课堂、微电影甚至虚拟仿真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思维有深度,兴趣浓,交互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从学生获得信息看,在传统媒体时代,学生获得信息主要靠报纸,书籍等,具有单一性;在全媒体时代学生获得信息更多通过微信、微博、视频等渠道獲得,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进入融媒体时代,学生被多种多样的信息媒介所包围。这些媒介形式无处不在,相互融合,具有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的特点。有人认为我国的大众传媒,在经历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全媒体三个时代之后,已经进入了“融媒体”的时代。“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打造新闻舆论的主阵地,文化产业的平台,在全面打通“播、视、报、网、端、微”等传播资源的同时,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挑战,不断提升主流舆论引导,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当前重大课题。“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要抛开信息控制的观念,变信息控制为思想引导。”[1]尤其是如何利用融媒体,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今天的思政教育,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融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一)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等错误思潮的蔓延

在我们国家进入历史转折时期,由历史的动荡时期、转入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开始在中国蔓延。一些人曲解“解放思想”的真正含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的搞社会主义,不能跳跃历史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资本主义;诋毁新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丑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贬损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开拓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运动;不承认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轻视中华民族延续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当今世界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又深刻影响今天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历史虚无主义更容易利用媒体平台,影响我们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历史虚无主义在融媒体时代对我们今天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挑战,如何是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自信并且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化为行动,是重大课题。

(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与侵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用户日益增多,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体推行他们所谓的“民主化进程”,通过微博、微信、推特、脸谱等媒体平台,多方面进行文化渗透与侵蚀。当前美国有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视频网站、短信平台和社交空间,相比美国,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量中仅仅占0.1%。西方文化产业也加入了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联通的机会,通过学术的交流和各种文化活动途径向中国渗透传输西方的各种所谓学术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如高尚、善良、忠厚、纯洁、诚实被搁置一边,甚至被无情的嘲弄,商品崇拜,金钱崇拜却成了时代信仰。“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不幸成为物质主义时代的写照。”[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是一种“塑造心灵” “重构认知”的过程,实质是占领思想文化的高地,对于我们今天中华文化自信同样提出了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有很深的历史底蕴,在我们的教育者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在现实大学生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大学教育中能够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仅仅限于教育部规定开设的五门思政课以及个别高校的选修课,但是课程如何把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结合,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专业教学中也能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方面存在不足。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知识讲授、轻视精神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底蕴认识不是太清,进而失去对文化学习的兴趣,缺少精神理念的教育又使得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进而导致对中国文化自信的缺失。最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是现实教育中往往很多教师忽视育人,甚至很多教师不愿意讲授承担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更愿意去承担专业课,科研上同样也是希望在专业上有所研究,对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所承担的课程,往往是重视不够,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我们传统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很难去打动学生,感动学生,产生共鸣。

四、融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探索

(一)融透爱国情,建设课程思政

一项以北京地区高校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对于“现在的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大家应该做世界公民,不应该再分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看法,有47.2%的被访者表示同意,23%的人说不清,而不同意的仅占29.3%。[3]上述调查说明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际的责任感,深挖传统文化中的对家国情怀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资源。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4]。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建设要融透爱国情,在知识点、结合点、融入点等方面突破融通的难点,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教育理念。

(二)融通强国志,打造人文思政

2015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的分析调查发现,认同选项“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感到满意”的大学生比例仅为23.66%,说明对于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是比较消极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融媒体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继承和弘扬,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上指出:“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当前大学教育,要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课下教学活动。例如国学经典著作的阅读讲解,汉字文化,诗词美文的赏析,古诗词朗诵比赛,国学知识竞赛,传统歌曲比赛,历史故事的经典再现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和新媒体结合起来,融合起来,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明辨笃行、学悟结合。

(三)融网状国魂,搭建网络思政

思政教育面临着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营造一系列“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的额思政教育的多种平台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传统教育方式和新媒体信息技术的新方式有效融合,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特质和吸引力。同时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引古筹今,创新发展,丰富思想,努力实现网络思政同新时代平台的有机结合。要大力推进实施网络管理中心、官方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学习通、慕课、手机端深度融合的网络思政工程。让多部門协同、多平台融合、多方式引领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共通整合”。[5]学校教育要内各级各类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成新媒体合作联盟模式,形成立体式的校园媒体文化,使思政教育在各育人平台媒体中形成合力,形成学校媒体协同育人,让当代青年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中汲取营养,传播正能量。[6-8]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认同感不高,自信不足,甚至缺少某些坚韧不拔之精神、仁爱精神、甚至出现一些不当言论等问题,一方面是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当前的大学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融合甚至是忽视的,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应当融入我们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今天的信息时代媒体的充分发展更容易使得年轻人极端化,对大学生是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拷问我们的大学教育,拷问我们的大学精神。所以今天教育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利用新媒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教育媒体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广宇.融媒体时代思政教育重在“引导”[N].光明日报,2015-1-20.

[2] 【法】列斐伏尔.人类的产生[H].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93-194.

[3]房宁,王炳权.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5.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9:147.

[5]郎静.从三种聚集形式看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境况[J].中国图书评论,2016(03).

[6]沈旭伟.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现状分析与教育策略[J].电子世界, 2012(08).

[7]徐娟.信息化时代教师信息意识研究综述[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04).

[8]周治.高职学生代表性心理特点——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9).

其他作者简介:

李磊,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融媒体思政文化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谁远谁近?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