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

2020-11-10周立奇王芳

中国德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科研优质建设

周立奇 王芳

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校外教育改革的主动探索,是校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在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外教育教科研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市通过建设校外教育优质项目,有效实现了家、校、社共育,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提出在全市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校外教育的主动探索,其改革的核心就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加强校外教育教科研力度,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建设。北京市在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为我国校外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建设背景

新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个性化教育的强烈需求亟须得到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规模扩大、品质提升的同时,个性化的受教育需求也愈发强烈地表现出来。“学校教育可以实现让每个孩子都一样的目标,其他教育做不到;而校外教育可以实现让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的目标,其他教育也做不到。”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上,校外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校外教育加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时代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基于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科技时代,智能创造、问题解决、批判思维、信息素养等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如何培养人方面,实践成了一条重要的路径。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新知,学会创造,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凝练价值,锤炼意志。因此,校外教育的开放性、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等特征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校外教育发展现状对自我变革提出了挑战。校外教育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活动内容多样性、活动形式灵活性和活动对象广泛性的特质,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正是由于校外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很难像学校教育那样建构起完善的课程体系,也就更加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和衡量。新时代,校外教育面临转型升级和内涵发展的困境,因此尝试从不同维度将校外教育活动纳入统一的框架体系中,成为校外教育自身变革的挑战与机遇。

二、实践探索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教委在全市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了“三个一”(培育一批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特色项目、发展一批精品项目)优质项目活动,并出台了《北京市校外教育优质项目评价标准》。这是校外教育领域首次提出“项目”这一概念,即打破了学科的樊篱,并将校外教育活动纳入统一的框架体系中,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优质项目在保留校外教育多样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特征的同时,又在标准的指引下保证了项目的系统性和统一性。通过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科研建设等措施,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多元教育需求,阶段性地实现了立德树人、校外教育内涵发展等目标。

(一)以項目为纽带促进家、校、社相互融合,满足学生的多元教育需求

属于社会教育范畴的青少年教育设施必须跨出迄今为止的狭隘框架,努力拓展能够全方位地发挥其教育功能的教育项目的开发和实施,积极谋求学校教育的理解,通过学社融合探索新的青少年培养之路。家、校、社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资源,如家庭能满足学生基本的情感需求,提供必备的生活用品;学校拥有系统化的课程、专业的学科教师;社会机构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实践空间等。但在很多情况下,三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联动机制,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

校外教育优质项目通过教育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和环节的设计,有效衔接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统筹利用优质资源,将之转化为综合性的教育资源,满足广大青少年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建设优质项目的过程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

以优质项目建设中的气候变化项目为例,该项目涉及的内容涵盖了能源、生态系统、消费方式等相关问题,通过学习理论、目标体系、工作模式对标学校教育;通过充分利用北京市公共教育资源——北京教学植物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植物活体标本等,创设出相对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体验、实践的机会。具体而言,在该项目的阳台堆肥活动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了厨余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堆肥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在植物园中通过合作学习,掌握了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堆肥的各种方法,并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堆肥任务。最后,学生在家中进行堆肥实践并生成盆栽肥料。通过该教育项目,教师既引导了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了家、校、社的相互融合。

(二)以项目为抓手加强校外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校外教育一直以来以活动为育人载体,活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给校外教育带来了生命力,却无法有效保证育人质量和效果。有学者认为:“少年宫教育及其课程的建设,如果希望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必须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切实贯彻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在看上去显得分散和零碎的内容中间,贯穿一种内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这也是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将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活动纳入一个体系中,使其具有课程的系统性、可评价性等特点,同时保持活动的趣味性、灵活性,关注儿童人格的整体发展;并通过项目评价体系促进各项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在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分析北京市在建的628项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可以发现,很多项目是以公益活动的形式为主,分设不同的主题,在主题选择上注重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等素养的衔接。

以“行为英语”项目为例,该项目以英语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升为主线,以英语情景剧为项目实践的主要形式。该项目从学生生活世界和核心素养出发,通过个体与自身的关系、个体与周围人的关系、个体与周围事物或环境的关系这三个维度构建课程框架。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的不同主题自编、自导、自演,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冲突和问题,并增强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校外教科研工作,促进校外教育内涵发展

唤醒教师的自我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教科研的长效机制,组织科学系统的教科研活动,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教师培训,是促进校外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行之有效的路径。

在教科研機制方面,近些年来北京市逐渐形成了市、区、机构三级校外教科研工作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校外教育教科研工作体系畅通,教科研工作团队稳定;在教科研活动方面,北京市校外教育研究室通过组织优质项目课题申报、论文评选及理论研讨、活动课程教材评选、教师基本功展评等活动,加强校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在教师培训方面,北京市一直将校外教师培训作为一个单独的系列来组织,根据校外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校外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采用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课程设计理念独立研发课程。培训形式突出讲练结合,培训内容涉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优质校外教育教学项目建设等方面。

三、经验与启示

(一)以教育合力将学生推向自我成长的中心

美国学者爱普斯坦在深入研究美国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后,提出了建立三者之间新型伙伴关系的交叠影响域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处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之中,只有当三者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式合作时,学生才能获益。盯该理论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学生的交互叠加影响,重视学生在交叠影响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在创设一个优质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校外教育者充分了解学校、家庭的基本情况,从学生自身出发,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情境,提供与之相辅相成的教育支持。所以,校外教育优质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集合,而是家、校、社三者合力,给学生提供和谐统一的教育服务。

(二)以精准培训将教师推向职业发展的中心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未设置校外教育专业,从而使校外教育教师的来源更加多元,但与此同时可能会导致校外教师的特征不明确、育人方式偏技能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外教育优质项目需要充分满足新教师、成熟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在职前培训方面,大部分培训对象毕业于各个专业院校,如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等,他们已具备较为精湛的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在教育理论,特别是校外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帮助新手教师快速适应校外教育教学环境,走出技能至上的误区。在职后培养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外教师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序列中单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校外教师职后培训出现学校化倾向。总之,优质项目活动中的教师培训更加关注校外教育的特点,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地推动校外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以合作共同体将校外教育机构推向实践育人的中心

伴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日益凸显以及教师教育体系的日益丰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针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进修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开展了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实践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也紧跟国际教师教育的形势,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实践。相比较于其他教育分支的教师,校外教师群体较小,更应该逐渐摆脱单兵作战的方式,以项目为单位组建合作共同体。而合作主体间的共性与差异性将构成共同体建设的动力与基础。在共性方面,应该在校外教师之间树立进一步提高校外教育质量、满足全市中小学生对优质校外教育的需求、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校外教育机构改革等共同诉求和利益需求,这些是各校外教育机构教师能走到一起的动力所在。在差异性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性质的差异、教师专业背景与优势的差异等,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不同性质的机构,如少年宫、科技馆等同台展示,不同专业的教师同台分享,这些差异将成为校外教师合作的重要资源,帮助他们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川嘉祥集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办百年名校”之志,坚持公益办学属性,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优质教育的可能形态和现实路径,努力造就全面发展、个性彰显、视野广阔、勇于担当的时代精英。

猜你喜欢

教科研优质建设
寒露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如何抓好园本教科研管理工作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