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

2020-11-10张哲刘皓月

科技风 2020年29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张哲 刘皓月

摘 要:为了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使用《生命意义量表》对高职院校随机抽样调查,并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要注重对不同性别和户籍的学生的指导,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意义教育工作中去。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现代的社会信息物质等相当丰富充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反而觉得空虚无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无聊”成了很多人生活的口头禅。正如孙志文[1]提出的“存在的空虚”,指出20世纪以来人类中普遍存在生活意义感的缺失,尤其是年轻人群体。那么什么是生命意义感,Battista和Almond[2]认为其本质是产生信念,获得意义,即生命意义感是信念促使个体获得的。那么对于大学生们,他们从高中的模式转变至大学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适应问题,尤其是每年发生的大学生自杀或者自伤事件,这更加促使我们去思考其中的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缺失问题。此外,2020年疫情的暴发,特殊的疫情也给大学生们创造了特殊的环境,也必然产生许多心理负面影响,种种情况均有可能影响着学生的自我生命意义感。因此,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以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当前高职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3]高职大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前人研究表明大部分高职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较低,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也提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对高职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加强重视。[4-5]本研究也借鉴了前人的研究,例如贾祥林[6]认为生命成长的内涵是心理健康,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心理健康关系发挥调节作用。李旭[7]对普通大学生新生生命意义感状况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验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还为未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4月份利用问卷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江苏某高职院校部分三年制大专学生,所有的学生均自愿参加。

1.2 研究方法

利用问卷星使用问卷调查法,向学生发放问卷530份,收回有效问卷521份。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调查表

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信息,例如性别、年级、专业背景、城镇或农村、贫困非贫困、家庭结构等社会人口学统计资料。

1.3.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

本研究使用梁进龙[8]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该量表共有3各维度,分别是意义自由(认知层面)、求意义的意志(动机和情感层面)、生命的意义(来源和途径),总共13个题目。也即是要从大学生面对困难问题或者死亡的态度,追求生命意义的动机和努力程度,和大学生如何发现生命意义和目的三个方面探究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量表采用5点likert计分法,每个小题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是1、2、3、4、5分,所有项目相加的总和越高生命意义感就越强。

本研究用生命意义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数据,然后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来探究高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在高职院校发放550分问卷,筛掉无效问卷29份,有效问卷521份(有效率94.7%)。其中男性78名,女性443名;大一221名,大二289名,大三11名;城镇202名,农村319名;贫困136名,非贫困385名。

2.2 高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高职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中,自由意志维度平均分为15.51分,求意义意志维度的平均分为15.16分,生命的意义维度平均分为19.90分,生命意义感总平均分为50.57分。按照极端筛选法,低分组的生命意义感低于47分的共145人(27.8%)。

2.3 高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各个维度和生命意义感总分的人口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性别因素在意志自由维度差异显著,p<0.05,即男性(14.59±369)在意志自由维度水平显著低于女性(15.67±2.71)。性别在生命意义感总分上的差异显著,p<0.05,即男性(48.27±1.13)生命意义感的水平显著低于女性(50.98±8.46),其他均不显著;户籍因素在求意义意志维度差異显著,p<0.05。其中城镇(15.51±3.71)的求意义意志水平显著高于农村(1494±3.13);年级因素、专业因素、贫困因素和家庭结构因素在所有维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

3 讨论和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大部分高职生的生命意义感平均属于正常范围,但是也存在一部分极端的低分人员。冯小君等人[9]对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发现生命意义感普遍偏低。李荔波[10]也在研究中表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偏低。因此高职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需要高校思想教育者不断引起高度重视。

性别是影响高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缪海君等人[11]对大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中发现女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男生。这和本研究的结果十分相似。无论是意志自由维度所代表的面对困难、问题或者罪恶、死亡等的态度,女性显然比男性的自我接受度更高。在生命意义感上,可能女生对自己的所处的生命现状或者发展比较满意,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可能要求不高,相对来说生命意义感较高。

户籍因素也可能影响高职大学生的求意义意志水平。城镇和农村的学生主要是家庭的成长环境不同,城镇的学生可能在教育或者对未来引导规划上资源更加丰富和充沛,视野可能也更开阔知识面更多,在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确定目标后勇敢追求,条件优越可能使城镇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更加积极。而农村户籍学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久之便丧失了追求的动力,故而追求生命意义的动力和努力程度较低。

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可从以下途径开展工作:

3.1 高职院校应该聚焦对学生的精神目标和生命意义

很多高职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分析时也能够相当全面和深入,绝大多数对自己的状态不够满意,存在普遍的空虚感和无聊感。尤其是对自己未来的追求不够清晰,当下的行动也比较迷茫,呈现出自我怀疑的内心冲突。甚至陷入我为什么活着的漩涡之中,失去寻求自我的生命意义的动力。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信心,运用存在主义的手段,鼓励他们坚信自我,重塑健康的自我价值观。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可以利用谈话、咨询、团体辅导等多重手段,积极启发高职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3.2 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自我能动性

研究结果中可知部分的男生和农村户籍的学生生命意义感需引起重视。校内男性如果失去了对未来人生目标的追求,生活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自然也失去了自我的责任感。而对于农村户籍的学生来说,也许是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后的无助感,导致对现实的无力与妥协。他们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丧失了对自我能动性的认知。有些可能会让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住自己,比如认为家庭条件不好,交通不便,学习条件不够,把自我的主动性束缚住了。因此,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提供勤工俭学机会,让学生不仅减轻经济压力和可以通过锻炼找回人生的成就感和意义感。

4 总结

高职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教育不可松懈。高校要在提高教育意识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有效的干预手段,创新团辅活动,能精准扶困。同时也需要家庭、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者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为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开拓路径。

参考文献:

[1]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三联书店,1994:82-83.

[2]Battista J,Almond R.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 in Life[J].Psychiatry Interpersonal & Biological Processes,1973,36(4):409-427.

[3]林宁.高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素质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33(001):15-19.

[4]盛建军,周友焕,张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现状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5,000(012):44-45.

[5]翟寰,阳德华.西华师范大学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现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08):60-63.

[6]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42-145.

[7]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0):1233-1235.

[8]梁进龙,崔新玲,吴和堂,等.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035(004):303-307.

[9]冯小君,王丽,张龙禄,等.护理专业學生生命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9.4.

[10]李荔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2,000(013):99-100.

[11]缪海君,谢云天.大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J].华章,2011(10).

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女生人格特征与其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成果(2018SJSZ671);2019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校级课题(编号:CJB2019Y34);课题类别: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名称: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危机脆弱性研究——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为例(编号:2020SJB0958)

作者简介:张哲(1992—),女,河南驻马店人,福建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刘皓月(1988—),女,江苏淮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前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