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古代山西境内的民族融合(连载)

2020-11-09武海燕

文史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鲜卑突厥山西

武海燕

羌管悠悠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羌族是与炎帝部落同源的古老民族,殷商时期即有方国首领在朝为官。《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周朝时大量羌人融于华夏。西汉时期,匈奴队伍之中的羌族随之归汉。东汉中期,经常征召羌人前往西域作战。“于是群羌奔骇,互相煽动,(并、凉)二州之戎,一时俱发,覆没将守,屠破城邑。”当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盾,或执铜镜以象兵。”群情激愤之下,以这样劣势的武器,居然打败了汉朝的5万精兵,廿、宁、青和陕西、山西、河北羌民起义烽火连成一片。111年羌族首领滇零命羌兵东渡黄河,攻河东郡(今夏县西北禹王城),转至上党(今长治市北古驿),河内(今河南武陆县西南)二郡,威胁到赵郡(今河北邯郸)、魏郡(今河北临漳县)及东都洛阳。为了防备羌人南下,东汉修筑了从魏郡到中山郡(今河北定县)的616所坞壁,并强迫百姓南移。时值天旱,蝗灾严重,流离失所的汉族群众也参加了羌民起义,羌族反抗斗争的火焰更加旺盛。滇零之子零昌时期,羌族控制的地区,北至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西河(今离石县)四郡;东至河东、上党、河内三郡(以上三郡主要在山西境内),西至陇西(今甘肃临洮县)、汉阳(今甘肃甘谷县)和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南至汉中(今陕西汉中市)。116年,东汉征调南匈奴一万骑兵及禁军2500人,攻陷羌族首府丁奚城。117年,大将任尚派人刺杀零昌,羌族政权瓦解,残部在狼莫率领下向东逃遁。118年,任尚诱羌人刺杀狼莫,羌族起义军被打散。东汉政府耗用军费240多亿,以至“财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曹魏时期将部分羌人迁至上党、河东、西河等郡,他们逐渐融入汉族。汾阳大羌村古名“羌城”,史载“汉建安中筑此以居羌人。”这是羌族在山西活动的明证。

大同云冈石窟

鲜卑内迁

“长驱蹈匈奴,左顧凌鲜卑”(曹植《白马篇》)。鲜卑是东胡族的一支。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使其退居兴安岭北段的鲜卑山,遂以鲜卑为族号。东汉时期,鲜卑逐渐强盛,不断侵扰并州等地。118年,鲜卑入代郡烧杀掳掠。122年,鲜卑入并州劫掠代、雁门、定襄、太原诸郡。桓帝年间,鲜卑经常侵犯。218年,代郡乌桓反叛,鲜卑出兵相助,曹操派曹彰等大坡乌桓、鲜卑联军,追到了桑干河,“斩首获生以千数”。曹操任命的并州刺史梁习,应鲜卑要求特辟商城供双方贸易,又以鲜卑制乌桓,使匈奴诸权贵服事供职,同于编户。235年,曹魏设计刺杀鲜卑首领轲比能,部分鲜卑归汉,余者远遁。295年,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禄官出兵并州,将北方各少数民族迁至云中、五原、朔方,招纳晋人归附。其侄拓跋猗迤与拓跋猗卢应晋朝司马腾之邀打败刘渊,与司马腾在汾东结盟。拓跋猗迤、拓跋禄官去世后,拓跋猗卢统一了拓跋索头部。313年,拓跋猗卢修整平城作为南部,又在今山阴南部筑新平城以窥中原。315年, 拓跋猗卢助力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对抗,被西晋封为代公,后封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峙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并逐渐强大。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氐族)攻代,代国灭亡。苻坚还将部分关中氐族迁至晋阳、蒲坂等地。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各族纷纷独立。

北魏(386年—534年)为鲜卑族所建,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民族融合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政权。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在牛川恢复代国,自立为王,后迁都盛乐。同年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市)称帝。402年,北魏于柴壁(今襄汾西南)大败古羌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到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灭西燕(鲜卑政权)、夏(匈奴铁弗部政权,由虑虒即五台人赫连勃勃建立)、北燕(鲜卑慕容政权)、北凉(沮渠匈奴政权),征服柔然,西逐吐谷浑,统一了北方。北魏实行军事移民政策,将高车、匈奴、高丽、柔然以及汉族吏民迁于平城附近,鼓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从拓跋焘灭北凉基本统一北方到孝文帝末年,经过50多年的制度建设、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鲜卑拓跋部在完成自身汉化和封建化的同时,也使各民族在语言、文化、政治、经济、思想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越来越融为一体。冯太后执政和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三次改革,即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并于493年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汉化,与汉人通婚,为北魏在中原的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辞》的广泛流传,以及大同云岗石窟、太原天龙山万佛洞等的艺术风格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已经相当契合,《齐民要术》更是体现了北魏农业科技的推广。

528年,灵太后毒死孝明帝元诩,立3岁的元钊做了皇帝。驻扎在晋阳的契胡(又称羯胡)部落酋长、柱国大将军尔朱荣打着为孝明帝报仇的旗号,将元子攸接到河阳立为孝庄帝,尽灭鲜卑及汉族世家,随后远据晋阳,遥控指挥。530年,孝庄帝下诏让尔朱荣进京,趁机杀之。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调兵攻打洛阳,将孝庄帝及残余王公押到晋阳杀害,派尔朱世隆等留守洛阳。

晋州刺史高欢(鲜卑族)于531年攻占洛阳,533年进兵晋阳,消灭了尔朱氏,控制朝政。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但元修于534年投奔宇文泰(汉化鲜卑人)。535年宇文泰毒死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同年,高欢立元善见为皇帝并迁都于邺,史称东魏。546年,高欢率大军第二次围攻西魏玉壁(今稷山县西南),久攻不克。敕勅族名将斛律光高唱《敕勅歌》鼓舞士气,收兵回师,不久高欢病亡。550年,生于晋阳的高欢次子高洋逼元善禅位,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高洋重用杨愔等汉族人才,励精图治,劝农兴学,修《北齐律》,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肃清吏治;筑长城4000里,置边镇25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但高洋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因饮酒过度而暴毙。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逼迫西魏皇帝拓跋廓“禅让”,建立北周政权,西魏覆灭。至此,元魏(拓跋魏)政权全部正式灭亡。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北齐、北周后期,内迁的鲜卑及各族人民,在风俗习惯和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已差别不大。

前燕(337年—370年)由鮮卑族首领慕容皝所建,国号为燕,史称前燕。其统治地区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各一部分。

西燕(384年—394年)是鲜卑慕容泓继前燕亡国以后建立的政权,定都长子(今长子县)。慕容永在位期间,西燕控制区域最大,北达新兴(今忻州),南抵轵关(今河南济源),东依太行,西至黄河,有上党、太原、武乡、建兴(今晋城)、西河(今离石)、新兴、平阳(今临汾)、河东(今运城)等八郡,总领人口76000余户。394年,西燕与后燕在台壁(今黎城县台北村)会战,被慕容垂大军所灭。

斛律光弯弓射雕

后燕(384年—407年)由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全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384年,慕容垂在荥阳(今河南荥阳)自称燕王,建立后燕。后燕曾打退东晋、击败前秦、攻灭西燕,一度成为当时东亚最强大的政权。395年,慕容垂派10万大军向北魏首都平城进军,被北魏军大败于参合陂(今阳高县),拓跋珪将投降的四五万人全部坑杀。396年三月,慕容垂亲率后燕大军秘密离开中山,穿过云中,攻陷平城,俘虏了北魏3万多人,不料在回军路上病亡。同年六月,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后燕迁都龙城,自此一蹶不振,407年被北燕取代。

突厥归附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隋炀帝杨广《幸塞北——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540年,突厥见载于中国史册。没有人能说清他们的来历,大致是源于西北的匈奴或杂胡,姓阿史那氏。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数百家,后来加入了周围的铁勒部落。581年,杨坚代周立隋,突厥沙钵略可汗借机攻隋,并州陷落。隋于582年在马邑(今朔州市朔城区)打败突厥。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突厥。西突厥汗国强盛时,疆域从山西直到中亚河中地区。610年,隋炀帝分西突厥处罗可汗内附部众为三部分,其中特勤阿史那大奈部居楼烦(治所在今静乐县)。657年,西突厥为唐所灭,余部迁至西亚。

虞弘墓北齐壁画

东突厥。587年,隋文帝杨坚支持突利在河套地区建国,册封突利为启民可汗,东突厥正式内附。隋文帝曾筑金河(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定襄(今大同市南)二城安置东突厥人民。610年,隋炀帝将归降的西突厥处罗可汗残部安置在会宁、楼烦二郡附近,引发东突厥的疑虑。615年八月,东突厥突利可汗之子始毕可汗率骑兵袭击巡狩北塞的隋炀帝,炀帝避入雁门郡(今代县)。突厥大军攻克雁门郡41座城池中的39座,仅雁门、崞两城未被攻破,九月才设法解围。东突厥达到空前强盛。617年,突厥始毕可汗封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一作天子),部分汉族割据政权向突厥称臣。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与突厥修好。619年(武德二年),始毕可汗派骑兵支援刘武周进入句注山(今代县西北),攻克晋阳,占领山西大都。不料始毕病亡,突厥撤军。后刘武周被唐太宗打败,投奔突厥,为突厥所灭。620年,颉利可汗继位,连年侵扰朔州、太原等地,大肆掠夺。627年,薛延陀部背叛东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国,东突厥走向衰落和动乱。唐朝册封薛延陀为可汗,对抗突厥。629年,唐太宗派李靖统兵10万,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630年被俘,东突厥亡国。唐太宗在颉利可汗故地设立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派李勣为并州都督,又于633年派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以李勣为大都督府长史,镇慑突厥。“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突厥诸部尽为封疆之臣”。此后约半个世纪,东突厥基本稳定,但由于朝庭经常征调他们东征西讨,突厥贵族的不满情绪不断滋生。

后突厥(682年—745年)。679年,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24州突厥酋长率部众数十万响应。680年,唐派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黑山。682年,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禄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寇并州及单于都护府北境,杀岚州(今岚县北岚城)刺史,后被唐将薛仁贵击溃。骨咄部又屡寇蔚州、朔州、代州,武则天派黑齿常之(百济扶余族)等大将在黄花堆(今山阴县黄花梁)大破其军。693年,骨咄禄病亡,其弟默啜为可汗。695年,默啜可汗请降,武则天封其为归国公、左卫大将军。696年,默啜可汗率部众为武周讨伐契丹,武则天册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697年,在默啜的请求下,武则天赐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并赐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具3千件、铁4万斤。同年秋,默啜进攻九姓铁勒,迫使其降唐。716年(开元四年),默啜北征九姓铁勒拔曳固(拔野古)部,兵败身亡。后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一起归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军(今朔州东北马邑)北。745年(天宝四年),后突厥归附唐朝,部分并入回鹘。

安禄山是营州杂胡,母亲是突厥人,从小随母在突厥生活,精通九蕃语言。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粟特族)一起发动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先后派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名将李光弼赴太原,金吾将军程千里、王思礼赴泽潞,“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攻克静边、云中、马邑,守住了唐朝的大后方,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娄睿墓石棺

沙陀风云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这首清代严遂成的《三垂冈》,曾被毛泽东主席多次提及。沙陀原名处月,属西突厥别部。唐太宗时起,就为朝廷世代守边。唐末后梁时期,沙陀融合吐谷浑、回鹘、奚、室韦、鞑靼和部分汉人,形成军人政治集团,在五代史上叱咤风云。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皆出自河东沙陀集团。

杨家将

后唐。李克用(沙陀族)生于神武川新城(今雁门北),本姓朱邪,15岁从军,因平定庞勋有功,受封为云中牙将,其父李国昌受封为振武节度使。李克用父子先后割据云、代、蔚、朔、新、忻、岚、石、太谷等州县,引起朝庭忌憚。唐派招讨使李琢会同幽州李可举、云州赫连铎(吐谷浑军阀)等率军大败李氏父子,使其流亡鞑靼。881年,为平定黄巢起义,朝庭起用李克用为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李克用联合鞑靼骑兵,赶走黄巢,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884年,李克用自河东南下,大败“大齐”军,黄巢自杀。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及韩建三帅进京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率军勤王,救出昭宗,被封晋王。908年,李克用去世(其墓在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其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以太原为西京,沿用唐朝国号旧制,史称后唐。同年,李存勖率轻骑消灭了后梁政权。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李嗣源时期,在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但其姑息藩镇、御下乏术,以致朝政混乱。李嗣源去世后4年,后唐被后晋所灭。

后晋。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李嗣源女婿)勾结契丹,拜比他年龄小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太原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石敬瑭攻入洛阳,灭后唐。幽云十六州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要冲,其中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石敬瑭割地称儿,使中原门户大开。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伐后晋,后晋覆灭。

后汉。947年,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沙陀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定都汴州。第二年刘知远病死,刘知远的次子刘承祐嗣位。由于统治残暴,百姓极度困苦。950年,李守贞等割据势力反叛,刘承祐命郭威征讨,但因猜忌郭威,导致郭威反叛,刘承祐被杀,后汉灭亡。

北汉。951年, 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年号,定都晋阳(今太原),史称北汉。刘崇向辽称“侄”,获得辽军支持。954年,刘崇率北汉前锋(包括部分契丹兵),被柴荣亲率的后周军在泽州巴公原打败,晋阳被困。后周兵退后刘崇去世,葬在交城北山。次子刘承钧继位后,奉辽为父,968年病死。同年,刘崇外孙、刘承钧养子刘继元继位,尽杀养母及刘崇子孙。曾掌管禁军的堂兄刘继钦亦为其所杀,其墓志半截碑在平遥县镇国寺内。北汉有辽国支持,实力不容小觑,赵匡胤御驾亲征而不克。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宋太宗深感晋阳是一个龙兴之地,“盛则后服,衰则先叛”。宋军占领太原城,却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赵光义害怕晋阳再出割据政权,命人削平系舟山头,意为“拔龙角”;下令火烧晋阳,再引汾水、晋水淹之;禁止人民居住,迁晋阳治所于榆次,迁北汉居民10余万于山东(包括今河北)河南。

契丹·女真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姜夔《契丹歌》)”“契丹”意为“镔铁”,其先祖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以善于打造冶炼兵器而著称。五代时契丹入侵燕云地区,被李存勖打败,退守北方。936年,辽太宗率5万骑兵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建立后晋。契丹获得燕云16州后,将其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耶律德光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设幽州为南京、云州(今大同、朔州一带)为西京。960年,赵匡胤建宋,山西成为辽宋争夺的最前线。980年,杨业大败契丹于雁门。982年,辽圣宗继位,由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摄政27年,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国势强盛。辽国皇帝尊崇佛教,燕云16州“僧侣、佛寺之数冠北方”,应县木塔等著名建筑就是明证。986年,宋太宗全面进攻契丹,山西属西路军,由潘美、杨业统领,收复朔、寰、云、应四州,但因监军贪功冒进,潘美背信弃义,杨业中箭被俘,绝食而亡。千百年来,杨业与其子杨延昭、其孙杨文广三代抗辽、满门忠烈的事迹广为流传,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死而后已。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作为行政区域最早见于《辽史》,辽金元均把山西作为西京道的别称,元代将金山西路与河东南、北路合并为河东山西道,成为明代山西行省的前身。

应县木塔
完颜宗弼(金兀术)

“北面行台号令新,绣旗豹尾渡河津。檄书才下降书至,不用儿郎打女真。(陆游《杂歌》)”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原居东北,后逐步定居中原,并与汉族融合。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驱逐契丹,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1122年,金大将完颜宗翰(粘罕)攻占大同府,朔州、应州、蔚州等亦被占领,仍以大同为西京。金占大同后,对云冈石窟进行了修葺,并南移河道,重修华严寺、大普恩寺,建太祖庙,营建宫室,西京大同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重要纽带。1125年、1126年,完颜宗翰率金军两次进攻太原,并占领山西大部(众所熟知的金兀朮即完颜宗弼,是宗翰的亲弟弟)。1127年四月,南宋钦、徽二帝被金俘虏后押往西京大同,后又转至中京洛阳。南宋使节多人被留西京。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山西全境归金国所有。

蒙古族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无名氏《醉太平》)”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山西是蒙金争夺的焦点。1211年,蒙古攻占武、朔、代、忻四州,次年包围西京大同,大同守将抹捻尽忠率军坚守,成吉思汗因中流矢而撤军。1213年,蒙军占领大同。正值金庭内乱,放弃山西大部,迁朔州军民9万人于晋西、晋南。1217年到1222年,木华黎率军攻下山西全境,收降大批地方武装,1223年病死于闻喜县下马村。蒙金在长治临汾一带展开拉锯战,直到1234年金朝灭亡。元朝统治时期,蒙古族文化融合山西原有的汉文化,形成元曲。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都是山西人,他们最负盛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梧桐雨》《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山西各地戏台林立,现存元代最早的戏台在山西。“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蒙元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发展,山西境内三教庙数量很多便是明证。

1364年,元末将领察罕贴木儿(蒙化乃蛮族)养子(外甥)扩廓帖木儿(混血,本名王保保)因护太子有功,总领天下兵马,并重点割据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1368年,朱元璋派出“最强军团”,由徐达任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御史大夫汤和、中书省平章杨璟为偏将军,从河南河北分兵两路进攻山西,王保保兵败出逃,死在塞外。为镇抚山西,巩固边防,明朝在山西封驻藩王,生产迅速发展。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1449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率20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瓦剌预先获知情报,做好反击准备。明军20万精锐在土木堡失陷,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土木堡之变”严重损害了“天朝上国”在女真等少数民族心中的政治形象,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1525年,蒙古鞑靼可汗巴图蒙克出动骑兵十万人,对宣府、大同边镇展开了大规模侵扰,“破城十余座,掳掠人口数万”。1550年开始,蒙古阿勒坦率军连年侵扰大同。1553年,阿勒坦军对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五大军事防区进行掠夺式侵扰。1561年八月,阿勒坦直逼山西地区。在宣府任职的马芳率军奔袭千里,大败阿勒坦军。1566年,马芳设“空城计”击退蒙古军,将其赶进早已设伏的大同,阿勒坦大败,转而攻入怀仁、山阴等地。1570年,马芳大败阿勒坦。经过斡旋,阿勒坦“遣使报谢,誓不犯大同”。宣大总督王崇古建议册封阿勒坦,“许贡入京”,开放互市,从而实现明蒙双方的长期和平。1571年,阿勒坦在大同北面的晾马台受封宣誓“世世代代,永不复叛”。“隆庆和议”结束了明蒙双方的大规模战争。蒙古其他部落与河套各部皆求归附,“边鄙又安,蓟宣以抵甘固,六十余年边民生息,遂长不识兵革也。”马芳去世后葬于大同北面的新平堡(今山西大同天镇城北50里),今大同华严寺“调御丈夫”牌匾为其子马林所题。

互市·票号

“大漠高空寂建牙,两军相见醉琵琶。天闲苜蓿多羌种,胡女胭脂尽汉家。云里射生旋入市,日中归骑不飞沙。金钱半减犁庭费,五利应知晋史夸。(王世懋《华夷互市图》)”王世懋是著名才子王世贞的弟弟,这首诗形象描述了开中制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市的热闹场景与和平世象。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同意山西行省参政杨宪上书,让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政府用盐引专卖票据作为交换,以解决边防军需供应难题。这就是“开中法”。明中后期,汉蒙战事消弥,开始“封贡互市”。1438年,明英宗朱祁镇接受大同巡抚卢睿建议,同意大同军民与蒙古互市,每月定期举行一次。明穆宗朱载坖时期,王崇古任宣府、大同、山西总督,他变堵为疏,大量吸引蒙古等少数民族人民移民入关。1570年,明朝派王崇古与蒙古俺答汗签订和约,规定一年“互市”一月,在山西得胜口(今大同得胜堡)、新平(今大同新荣区)、守口(今右玉杀虎口)、偏头关水泉营(今偏关县水泉镇)及陕北、河北北部等地设立场所交易,促进了晋蒙商贸交流和人民往来。山西商人抓住机遇,南至福建,北至新疆,艰苦创业,互通有无,并创办了早期銀行“票号”,实现了汇兑和存贷功能,“一纸风行,汇通天下”,成就了晋商五百年辉煌业绩。票号以山西平遥、祁县、太谷等地为中心,在国内124地设总号、分号共647家,其中少数民族地区80家左右,极大便利了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和经济文化交流。

大同华严寺“调御丈夫”牌匾

写完此文,掩卷长叹。和平发展是人民的共同期盼,先民们要是早知道大家将来都要融为一体,也许就不会几千年打那么多战。一座座沉寂的遗址,都曾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而环顾朋友圈,无论姓慕姓帖,都早已是我们血浓于水的手足同胞。正如我在《焦赞墓怀古》中所写:杨家卫宋雁门下,孟焦暗战殉国家。千年天堑变通途,三晋融融无辽夏。(下)

猜你喜欢

鲜卑突厥山西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一箭双雕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