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满族文化及其翻译探究
2020-11-09夏冬雪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应当在国际文化的大舞台上大放异彩。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翻译这一媒介,本文围绕文化的翻译,尤其是满族文化的翻译,强调“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翻译的重要意义,探讨满族文化翻译法方法以及翻译前景。
关键词:“一带一路”;满族;文化;翻译
一、引言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文化沟通与交流成了时代主旋律,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满族剪纸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如何促使满族文化走过出国门,促进文化交流, 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翻译成了重要的媒介。翻译版本的满族文化专著书籍、旅游剪纸纪念册、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都将在国际层面推广满族剪纸文化。如何做好翻译工作,尤其是文化翻译工作也成了一項需要反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广满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为满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优质的契机和广阔的平台,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发扬民俗文化,使满族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一)民族意义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满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满族文化承载着长白山一带璀璨而厚重的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满族剪纸艺术是满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浓厚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打造东北地区的满族特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文化环境下产生的,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表现形式。对于满族剪纸的关注日渐升温,借助民族的精粹促使满族文化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走出去”,助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促使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二)世界意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与契机。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沿路各国的经济贸易,还打开了文化交流的大门,铺设了文化沟通的道路。古丝绸之路承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华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共同记忆,有助于跨越与沟通民族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沿线国家的深入传播。在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政策的不断更新、设施与沟通方式的不断进步、贸易的顺畅往来、人民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一片和谐的新环境,拓展了国际化空间,筑牢了经济物质文化基础,提供了更加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满族文化的传播途径
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依托满族文化资源,做好满族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让满族文化走出去,提升满族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建立满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在“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文化不断国际化的背景下,想要展示满族文化,塑造满族特有形象,首先要了解满族文化资源的构成,深入了解满族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以自身对本土民俗文化的热爱和自信感染外国友人,让满族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最直接的应表现在区域文化自信。对区域文化不能浅尝辄止,应从山川地貌、历史演变等入手,博古通今,全面了解民族民俗的文化形态及特征,保持自豪感、尊重感、责任感,形成思想理论的源头活水。其次,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灵魂和个性魅力,展示充满奇幻色彩的满族历史和满族故事也是传播满族文化的途径之一。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外国友人直观便捷地了解满族文化的精髓。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能够改变的,想要建立文化之间的平等沟通,必须通过各国通用的技术手段,例如创建满族文化的特色网页、建立文化自媒体平台,开辟多种途径,从而建立满族文化对外传播联盟,结合其他精品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留学生参观和文化体验活动。同时可以开设满族文化体验课堂,邀请学术名家、民间艺人、满族文化传承人等举办针对外国友人的讲座,讲好具体、形象、生动的满族故事。此外,还应探索讲述满族故事的新方式,塑造满族文化新形象。传统的满族文化的独特形象还停留在明清时期的原始形象,并没有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特征相结合,更没有与世界文化衔接,因此应当更新调整传播观念,融通世界文化的接受思维。摒弃大而空、宣传味道十足的传播方式,运用国际化的语言,巧妙讲述满族文化,用隐性传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1]
(三)借助对外翻译媒介
世界各文化之间得以沟通交流的前提是需要使用通用的语言文字,满族文化想要走出国门,增强国际影响力必须要借助对外翻译,对外翻译是满族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路径和方式之一。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主要目的,借助对外翻译媒介传播文化的方法很多,例如将满族文化典籍进行英译、制作双语满族文化宣传手册、开设满族文化外语讲座、建设外语满族文化宣传网页等。而翻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
满族文化传播不能仅仅依托于单纯的文化途径,应当紧紧依附于“一带一路”,与经济贸易、政治往来相结合,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隐性传播,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往来一片和谐的大背景下,文化传播,特别是民俗文化的传播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保留传统元素进行创新,结合世界元素,敲开与国际文化沟通交流的大门。
四、满族文化翻译方法的探究及策略
满族文化翻译属于文化翻译的一种,杨仕章界定“文化翻译”: (1)文化翻译是一种翻译策略。文化翻译是为了迎合目的语文化把源语各层次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转换成目的语中加入某种文化信息。(2)文化翻译是一种翻译内容。文化翻译是语言为载体的微观变化。文化翻译中的原文语言包含文化信息和意义;它是一种翻译特性。这里的文化翻译实际指文化传播。广义的文化翻译实质上指一种跨文化交流, 翻译是文化沟通手段, 译者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中介。[2]传统文化的外翻过程中还要注意翻译技巧使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增加译文的可读性。翻译中通常使用的翻译的方法有:
(一)直译法
满族剪纸题材丰富,种类多样。因此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更要注意语言上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文化翻译应该是立足世界,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以世界的手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在此背景下,文化的翻译要注意语言的通用性,尽可能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对于文化或民族存在歧义的词汇,因此,在进行翻译满族剪纸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多采用直译。以吉林通化地区为例,“嬷嬷人”是吉林通化地区满族剪纸的特有造型,是满族人民用于祈福的人物形象,在英语中并没有专有名词来传达嬷嬷人所代表的人物特征,因此,筆者将嬷嬷人翻译为“Mammy goddess”,因为嬷嬷人是中国满族文化中的传统形象,是具有神力的巫奴,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外国有人不能准确理解巫奴是以何种形象存在的,因此,将嬷嬷人以具有神力的女神来进行代指。
(二)意译法
对于一些人物的特殊名称,笔者多采用意译替代法。例如,满族文化中常常出现的皇太极,其本名为爱新觉罗·皇太极,通常情况下,中文名直接采用拼音化,但是皇太极的名字显然是不适用的,而他的地位却很好描述,清朝的第一位皇帝,于是在译文中提到皇太极时,笔者多采用The first emperor in Qing Dynasty来替代,这样既能介绍人物同时还能利于外国友人对于人物的准确定位。
对于传统文化的外翻属于应用型文体,追求准确,但是译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时不仅要准确同时还要追求文化信息的传递,让外国友人通过文字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因此在文化译文中,要不断追求我国翻译学者所提出的“传神”“化境”,追求文本的优美。
(三)音译法
本土文化的外宣过程中,音译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传统词语中的文化信息,但是却不利于外国友人的理解和阅读,对此,在传统文化的外翻中,可以适当使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例如:女真是满族剪纸的起源之一,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专有名词来表示“女真”,于是笔者将其音译为Nvzhen,但是在音译后,外国友人仍然不能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于是笔者在音译后加上注释:Nvzhen(an ancient ethnic group in China),这样一来,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名称,同时还能帮助外国友人了解这一独特的存在。
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文化翻译与传统文本的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同,传统的文本翻译注重准确性与实用性,但是文化外翻需要在准确和实用的前提下保证文化内涵传递准确,还要注意独特语言魅力的表达。传统文化在外翻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翻译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翻译技巧来达到既能准确地表达文化内涵又能保留传统上语言魅力的目的,追求准确而优美从而“化境”是文化翻译的宗旨。
五、结语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核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文化遗产, [3] 满族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应该乘着“一带一路”的和风飞向世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民族的强大,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离不开对外翻译的媒介,满族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需要树立民族自信,借助国家政策的驱动力,优秀翻译工作者的表达力,通过翻译的语言传递满族文化的民族特色,加强满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闫雪莹.促进东北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N].吉林日报,2018-10-12(010).
[2]杨仕章.文化翻译学界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01):79-84+97.
[3]路春燕.浅谈民俗文化翻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5):39-40.
作者简介:
夏冬雪(2000-),女,吉林梅河人,通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7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卫娜,通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项目成果:本文系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纸译路满族情”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