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2020-11-09袁梦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提升,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企业无法招到适合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素养达不到企业需求。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和改善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大学生;积极心理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1)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关注人类的积极情感并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强调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等三个方面内容[1]。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仅是要探讨如何去克服心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发挥自己的潜能, 建立起高质量的生活。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层面,即: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2]。
1、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爱、满足、高兴、自豪和兴趣,都有拓展人们瞬间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智力、社会协调性、体力等。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建立和维持牢固的友谊、为自己所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努力工作等。
2、 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石。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 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自决、防御机制、乐观、爱、美德、宽容、毅力、勇气、智慧等[3]。
3、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积极的小系统和积极的大系统,积极的小系统包括良好关系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健康的家庭等,积极的大系统包括公民有责任感、职业道德感等[4]。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是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大学生在职场上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1)普遍忽视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教育中,大学生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理解不到位,大学生就业期待与实际的社会需求差距大,进入工作岗位后又忽视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了能顺利就业,如考上公务员、事业编等岗位,专攻理论知识学习,不愿提升自己的隐性职业素养,过度依赖工作单位的培养。
(2)缺乏对未来的规划
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还停留在高中思维,认为完成了学业就可以尽情的“享受”了,缺乏对未来的职业认知和自身的认识,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培养自己职业素养,因此在就业的时候处于被动状态,出现大面积考研逃避就业的现状,还有大面积任性辞职的情况。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未能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有待开发的能力去挖掘提升。
(3)欠缺系统的职业拓展训练
现代社会上的岗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高校也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但由于量少且未成系统,特别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中,欠缺連贯的职业拓展训练进行过渡,学生也未将理论与实践的过渡进行重视。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措施
(1)重视社会实践等平台在职业素养中的培育作用
积极心理学提到的积极组织系统,包括积极的小系统和积极的大系统,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 及积极的小系统, 如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个体与社会的链接,理论与实践的链接,通过积极的体验,促进其主动建构对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对社会现实能够有足够的了解,无形之中学会与他人相处,怎样与他人交流,使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
(2)创设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和知识大纲
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教材种类繁多,但以积极心理学位导向的教材却不多,大部分教材流于形式化、机械化,内容也相对陈旧[5]。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在教材中添加学生在日常职场中会出现的情景或者生活中出现的情况(如工作中出现与领导意见不合闹矛盾),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建构的能力,当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或事件的积极方面,会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情绪来面对问题,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积极的解决办法,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心理地图,去应对心理的消极方面。
总之,高校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位,高校教师如果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积极心理学,再具体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不仅能摆脱课堂以往的枯燥,还能够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情感,提升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完成职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03):321-327.
[2]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05):810-815.
[3]曾晓娟, & 曹海琴. (201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应对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12), 27-29.
[4]林华红,林晓丹.多重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J].智库时代,2019(52):62-63.
[5]程伟超.当前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状况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40-41.
作者简介:
袁梦蝶(1991.9-),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武汉学院,硕士学位,专业:应用心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