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文化生成的困境及其培育途径探析

2020-11-09胡月玫

文存阅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法治文化培养方法探讨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向专业人才传递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依法治国政策的關键途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出知法、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帮助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必须要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本文对当前大学法治文化生成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促进法治文化生成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文化;生成困境;培养方法;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面对众多资质不同、文化不同、素养不同的大学生,如何促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也成为了高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法律观念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的重点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提升依法治国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拥有法律意识的综合型人才。高校需要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困境,深入挖掘困境的形成原因,拓展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力求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生成现状

从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来看,大学生缺少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自身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且遇事容易出现偏激的现象,会将社会的阴暗面进行夸张想象,普遍法治意识较差[1]。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时,为了尽快的找到工作,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经常忽略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导致在工作中自身权益被侵犯,这就是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缺少正确的法律信仰,对待法律缺少重视度,对于法律的了解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没有真正的实践。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状况在社会上较为普遍,导致大学生经常会用人治思维来看待社会或者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大学生对于法律落实的信心较为薄弱,认为在法律之下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使得大学生无法真正的认同法律。

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并不完善,法治思维可以让大学生自主遵守并尊重法律,使用法治的眼光看待各种问题或者判断是非,属于一种理性的思维方法。但是很多大学生目前都处于享乐主义或者消费主义中,思维体系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二、大学生法治文化生成存在的困境

(一)高校法治教育力度不够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高校的责任,但是高校对法治教育的意识较弱,导致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法治教育[2]。思政教学是生成法治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高校中法治教育仅占思政教育的三分之一,教育深度不够、范围较小,无法使学生形成较好的法律意识。思政教育的模式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不能提高大学生应用法律武器的水平,降低了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法治教育内容不仅少且不合理,如在思政的教材中,法律基础内容只有三章的介绍,但是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法律知识,然而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只会对学生进行大致教学,影响了学生法律文化的生成。大学教师法律意识的淡薄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且容易加剧学生对法律的不认同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3]。如近年来频繁传出的大学教师猥亵女学生的新闻,这一类教师自身缺少法律素养,给大学生思想发展以及社会都带来了较大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环境法律影响力较小

大学阶段与之前的学习经历相比,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变多,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和国际也逐渐接轨,社会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起到了错误的引导作用。第一,当前我国法律体系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空白和漏洞,无法匹配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在法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反应人民的意愿,使得在社会分工中出现了权责不分的状况,导致部分法治乱象的出现[4]。第二,在社会中存在着部分漠视法律的现象,特别是权利本位的想法影响了领导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发展的公平性。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知法犯法以及徇私枉法等问题,但我国已经积极实施了反腐措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第三,社会上出现了多种不良思想,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大影响,让学生逐渐沉溺在玩乐之中,无法有效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都属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大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经常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环境中,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信仰和生活理念。社会环境给大学生法治文化的形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必须要纠正社会风气。

(三)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

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给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其中部分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然而正是这些思想给大学生法治文化的生成造成了影响[5]。我国古代始终坚持着“人治”的思想,由君王领导国家的发展,这就使得君王个人的素质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因此,目前我国开始实施依法治国的政策,并始终遵循着法律至上的发展观念,推翻了人治思维体系。我国很多大学生对法律至上的认知较为模糊,不能够认识所传递的实际内涵,使得在面对部分问题时,大学生仍然坚持以传统的思维进行解决,增加了法治文化建设的难度。大学生缺少一定的公民权利意识,对自身的权利认知错误,不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消费权为例,很多大学生在消费权益被侵害时都无法找到有效的措施进行维权,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以及法治文化建设。

三、解决大学生法治文化生成困境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学校教育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法治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势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法治教育的不断深化。首先,要对现有的法治课程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知识储备,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让教师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外聘律师或者法务工作人员开展法治教育课程。这一类外聘教师不仅拥有着专业的法律知识,同时也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教学。教师也应当对法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激发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法律的学习较为枯燥,教师需要根据社会上经常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锻炼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法治教育的生活性。教师也应当强化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可以与律师事务所展开合作,让法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入到法律工作一线,体会法律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保障作用,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社会法治环境

法治文化的生成和發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了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信仰,政府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政府需要不断对法律体系进行完善,认识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出现的法律空白或者漏洞问题,改善法律体系,促进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速度,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政府在遇到法律问题时需要做到秉公执法,发挥法律的重要作用,使法律能够被真正的落实到生活中,强化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在大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害时,社会应当利用法律维护大学生的权益,让大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政府必须要让司法体制向去地方化和去行政化的方向发展,才可以让每一个受害人都得到救济,提升法律的公信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给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三)强化网络培育效果

在信息时代,网络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无法脱离的工具,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因此,国家需要净化网络环境,根据网络发展设置一定的法律法规,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形成法治文化体系。高校应当在自身的官方网站中增加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维权方法,推送我国新的法律法规或者政策。高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内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认识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根据时事热点编辑公众号推文,使大学生可以从公众号中了解到法律知识。

结束语:

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国政策得以落实的基础,能够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丰厚的土壤。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责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后续力量,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文化水平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所谓“奉法者强则国强”,只有强化法治文化建设速度和效果,才能够促进我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的提升,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速度。法律存在于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思想灵魂中,高校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法治文化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孙秀香,武泽楠.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J].法制博览,2020(05):196-198.5.

[2]郑寰宇,焦翠革.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探析——以长春理工大学为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3):142-147.

[3]任海伦,裴斐.信息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分析——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5(05):56-60.

[4]陈琳,郭苗秀,孙京迎,姜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规矩意识现状调查研究——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61-65.

[5]李迎霞,卢黎歌,武星星.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育研究——以陕西省6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137-140.

作者简介:

胡月玫,中共德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公职人员职务犯罪。

猜你喜欢

法治文化培养方法探讨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