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教合一”的尝试
2020-11-09郜珊珊叶秋蕙陈晶
郜珊珊 叶秋蕙 陈晶
摘 要 青少年作为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一直是博物馆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随着博物馆行业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作出了诸多创新的尝试。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的“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在策展之初就将目标群体明确为青少年,在展览中大量运用南宋场景化沉浸式体验,以活动贯穿始终,并借助“工作人员+志愿者+观众”的服务模式提升参观质量,再一次将观众放在了核心的位置。同时编纂绘本、研发课程、开发文创产品、与各地博物馆探讨衍生巡回展览,力求通过内涵与外延的结合探索“展教合一”的理念和实践。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青少年教育 展教合一
0 引言
博物馆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形态。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博物馆教育的潜力是每个博物馆人必须重视的课题。笔者作为“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的策展人,在策展之初就将目标群体明确为青少年,根据青少年的心理、认知行为特点,结合多年来从事公众教育活动的经验,以“南宋小百工”为载体,以展促教,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展教结合之路。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参与式、沉浸式展览,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观众反响。本文从前期调研选题、项目计划施行、展后活动外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梳理和分析如何以展览为依托实现“展教合一”。
1 展览服务的核心人群
观众同博物馆藏品一样,是构成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观众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展览策划的第一要务就是确定核心服务的人群。
基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我们应当用有趣的细节、优质服务、良好的感知,来吸引他们去看,引导他们去做,启发他们去想。为了在有限的展厅空间和展览时间内,服务更广大的人群,避免由于年龄跨度太大导致主题的分散,“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在内容设计和整体风格上,决定选择6~12岁的孩子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人群。
2 打造属于孩子们的展览
2.1 如何让青少年喜欢
首先,根据“人”的因素,来确定“物”的因素。传统博物馆往往存在“重展轻教”的现象,过分关注藏品的多寡和意义,而忽略了公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本质。作为观展核心对象的青少年,是否要求他们如同成年人一样,在看过展览以后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学识阅历、人生感悟,与展览产生共鸣呢?如果展览的文本依旧是生涩陈述、佶屈聱牙的研究成果,策展的思维是错综复杂的概念交织,尽管体现了展览的艺术价值,但对于绝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无法深入参与其中,更不能理解游走在艺术与博物馆边界的展览概念。
因此必须打造以观众体验为导向的展览,以观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为观众创造愉快的体验,并设计探索式展示和现场体验。这就要求恰当合适的展陈形式、通俗易懂的策划文本以及符合青少年身心的参展环境,来实现对于历史脉络的获得、对于传统工艺的认知、对于文化传承的感悟。
2.2 提升沉浸式体验,游览南宋临安城
首先,每一个成功的展览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对此,我们设计了两个IP人物形象:木偶师“安安”和古灵精怪的女孩“小莼”,并制作了男生、女生不同版本的导览手册(见图1)。还专门策划了一条故事线,让观众拿着导览手册在展厅游览各个场景并完成任务,在南宋临安城里开展冒险之旅,这样更能激发起青少年参与的兴趣和对展览的认同感。
其次,考虑到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了让观众产生穿越回南宋的触动,展厅被打造成临安城,分别以作坊、店铺、巷子、器物陈列室等形式进行展现。每个场景都可以进入其中,让参观者参与相关的技艺活动。另外,首次尝试将“无文物实物”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借助氛围布置、多媒体展示、互动答题及手工互动等方式,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带领观众了解当时杭州的工艺美术及传统文化。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代社会百工,精心挑选了夹缬、灯彩、团扇、南宋官窑、提线木偶、毛笔、绣画、雕版印刷、泥塑、剪刀十种工艺,重现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并延伸到今日杭州的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展厅并没有放置实体文物,而是运用视觉感知性场景、触摸展示道具、观察文物复制品、聆听小贩吆喝的叫卖声、操作工具发出的声音,结合展厅内各处可拍照打卡的装置,使观众参与到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去。通过眼观、耳听、手动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展览背后的内涵和逻辑。配合每项工艺,我们专门制作了动画视频,即使是不识字的孩子也可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细节。在展览搭建方面,我们选取了可拆解和移动的材料,便于在以后的巡展中反復使用。
2.3 转变博物馆角色,推动展教一体化
培养多元化的服务团队,在观众参与式体验游览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服务更广大的青少年,是切实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提高博物馆教育效果的必经之路。“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在开展前进行了专项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扮演扇庄掌柜、绣坊绣娘、打铁工匠等角色的志愿者们在展厅中既是构成南宋场景的一部分,又是现场演示的讲解员,还是工艺体验的教学者。
展览的服务工作于展前三个月启动,先后进行了定向招募、面试选拔、基础培训、专业集训、展厅实践、上岗考核,最终形成了四支各具特色的服务小队:由博物馆社会宣教部员工组成的博物馆服务项目小组、由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项目小组、由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由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学生组成的“小小讲解员”队伍。
如图2所示,在传统展览中,信息传递的特点:(1)单向,(2)反馈弱、不及时。以展览为主,教育为辅,将博物馆观众定位于“受众”,而“教育”则是提供“受众”参观时所需要的内容。在展陈部门搭建完毕后,由社会宣教部根据自身的理解,通过讲解及配套活动将内容信息传递给观众。策展人用展览与观众进行对话,却无法在展览中及时反馈观众的各类诉求。
如图3所示,在“展教合一”的展览中,信息传递特点:(1)双向,(2)反馈强、及时。想要真正做到“展教合一”,就必须在展中有教,教中有展。让策展人兼教育者深度参与,是达成“展教合一”的前提和基石。参与展览服务的工作人员包括博物馆社会宣教部员工和志愿者,他们了解展览的初衷,可与观众开展更为深入地探讨和交流。伴随服务的提升,从前期的较为生硬到后期的游刃有余,观众的满意度和体验度也在逐步提高。这种深度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展教一体化的进程。
2.4 拓展:“大师工作室”和“工美云课堂”
作为展览的拓展,笔者还策划了两个配套的教育活动:(1)深度体验活动。把展厅外围的“大师工作室”与展览深度结合,由工艺大师亲自指导观众实践体验。“大师工作室”位于展厅的四周,入驻的有国家级、省市级手工传承艺人,现场活态展示了石雕、木雕、艺术陶瓷、紫砂陶瓷、玻璃、漆艺、盘纸、剪纸、手绣、机绣、萧山花边、西湖绸伞、油纸伞、风筝、折扇、麦稈扇等非遗技艺与传统工艺美术。我们将导览手册的最后一个任务设定为拜师活动,观众可寻找一位心仪的导师,把拜师帖投放到指定的箱子内。(2)精品线上课程。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将围绕展览开发的课程上传至网络,以此为契机开设了“工美云课堂”这一线上教育品牌,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在家跟着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在线学习。只在调动一切资源和积极因素,采用互联网的思维,让博物馆教育扎根在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里。
2.5 延续:儿童绘本和微信表情包
作为展览的延续,笔者选择了两个方向:(1)出版儿童绘本《我的木偶师朋友》,将展览的内容惟妙惟肖地讲述出来,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背后的故事。与插画师合作,从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汲取灵感,以安安拜师学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描绘了南宋临安城的风土人情、百样营生。并根据青少年形象思维的特点,以图画为主、辅之以简单的文字,同时贴心地提供了双语说明。此外,还加入了扫码观看工艺动画视频、非遗知识卡片、插画涂色卡、手工立体面具、人物贴纸制作。(2)通过创新实践做出文创产品,我们选择了使用频率高、操作门槛低的展览人物微信表情包(见图4)作为突破口,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
3 讨论与思考
“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在博物馆教育上的探索,为进一步展教融合提供了新的方向。总结如下:(1)它是一个深度研究儿童行为心理,并区分年龄段,面向青少年群体开设的展览。(2)场景还原式展览唤起了青少年探究历史的好奇心。(3)无实物型展览极大地提高了观众进行互动参与的自由度。(4)策展人、教育者与观众进行更紧密的交流与学习。这里有社会宣教部的工作人员、招募的志愿者、大学生,还有同龄的“小小讲解员”。正是由于他们在展览过程中、在每个场景和活动中的深度服务,才使得展览体验和观众满意度有较高的提升。(5)在展览之外,跨部门、跨单位开展合作,激发了持续的生命力。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诸多不完美:比如未能将这个临时展览升级为常设展览,将其打造成一个更新迭代的长期展厅,这个问题只能在制度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从博物馆全局的视角来解决。再如,本次展览侧重于体验,强化了互动,未来将考虑增加一些文物充实和丰满。
我们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带入后续环节,努力打造可复制的展览,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尝试以杭州为蓝本,继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XX小百工”系列,例如以河南为蓝本的“北宋小百工”、以陕西为蓝本的“大唐小百工”等,通过百工展反映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实现青少年教育的本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杨丹丹.《读城》:探索博物馆青少年展教结合的创新之道[J].中国博物馆,2017(4):34-38.
[3]陆建松.博物馆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几个理念[J].东南文化,2014(3):98-101.
[4]杜丽静.美国儿童博物馆的幼儿教育服务特色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2):86-89.
[5]王思怡.沉浸在博物馆观众体验中的运用及认知效果探析[J].博物院,2018(4):121-129.
[6]史吉祥.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本点——对博物馆观众定义的新探讨[J].东南文化,2009(6):95-99.
[7]艾琳·胡珀-格林希尔.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M].蒋臻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Abstract As a huge visitors, teenager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museum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in the museum industry, many innovative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in youth edu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een-agers education experience exhibition of "Craftsmanship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Hangzhou Arts and Crafts Museum made it clear that the core group of the exhibition was teenagers. In the exhibition, the scene immersion experienc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widely used, and the exhibition was led by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exhibition. In addition, the exhibition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e service mode of staff, volunteers and visitors. This kind of setting is for the visitors to be at the core of the exhibi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compile picture books, design courses, develop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discuss derivative touring exhibitions with museums around the country. We strive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method of the integration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Keywords museum education, teen-agers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