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科技馆的转型发展之路
2020-11-09常娟郗凯宁徐威聪
常娟 郗凯宁 徐威聪
摘 要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实施8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已成为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一支中坚力量,但也遇到了诸多发展困境。以调研数据为依托,系统阐述该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主要经验,分析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提出多种资源合起来、科普展品动起来、科学精神树起来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为实现项目由“农村中学科技馆1.0”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农村中学科技馆2.0”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学科技馆 公益性科普 科学素质
0 引言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正式发起实施的公益项目。项目采用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基金运作的方式,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设立农村中学科技馆,并依托场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旨在实现“一提升、两促进”的发展目标,即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科普资源均衡化,促进科技馆展品产业化。在十三五期间,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任务被纳入《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点布局。
1 发展成就
农村中学科技馆面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开展科普扶贫,由单纯的物质扶贫向以扶智、扶志为核心的精神扶贫转变,以青少年作为提高科学素质的关键人群,以此带动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项目实施八年来,农村中学科技馆数量不断增加,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受益覆盖范围逐年扩大,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成为铸强科普一翼在农村落实的重要实践,以及完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环节。
1.1 促进我国科普资源的均衡化
2012—2019年,项目在全国累计捐建农村中学科技馆858所,其中,中西部地区812所,占94.64%;国家级贫困县553所,占比81.32%。在项目带动下,各级政府、科协和民主党派、企业等积极开展农村中学科技馆自建工作,部分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底,将实现项目“初心”,建设数量达到1 000所,有效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助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科普设施建设,促进我国科普资源的均衡化。
1.2 助力我国科普展品的产业化
项目建设中会组织科普专家研究遴选出适合农村青少年需求的互动性和创意性科普展品、科技创意作品(挂图和展板)、多媒体投影设备、科普图书等多种类的科普资源,不仅促进学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而且通过展馆配置、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标准化,有效地推动我国小微型科普展教品的产业化进程。随着项目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展品生产量的扩张,规模优势开始显现,展品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售后维修和咨询服务水平也逐年提升。
1.3 注重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
受助学校充分利用科技馆的资源,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科普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动手实践转化为创意作品,或独立完成一些具有科学内涵的创新作品。基金会通过组织受助学校参评科技馆发展奖中的子奖项创意奖、参与中学科技馆在行动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此外,学校科技教师在科技馆时上课一改过去单一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强调体验和互动的问答式和体验式教学,对提升农村地区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产生促进作用。
1.4 拓展农村公众理解科学的机会
据调查显示,受访的农村中学科技馆年均开放93天,开放天数最多的学校一年开放280天左右,学生参观访问年均2 550人次,教师月均在场馆授课12课时,课外科普活动次数为16次。同时,科技館还定期向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和其他学校免费开放,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受访的中学科技馆月均外校学生参观访问89人次,月均周围居民参观访问42人次。这种开放共享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家校联动、校际带动、社区互动的浓厚科普氛围,助力拓展中西部科普薄弱地区公众理解科学的机会。
2 主要经验
2.1 明确“补短板、抓关键”的目标定位
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并且呈现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的现象。根据2018年第10次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我国中、西部地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5.45%和4.33%,显著低于东部地区的8.01%;农村地区的比例为4.93%,显著低于城镇地区的11.55%。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科普工作相对滞后,科普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的青少年作为提高科学素质的“关键人群”,通过实施多层次的科普教育活动,带动薄弱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从科普工作体系看,这一目标定位体现了“补短板、抓关键”的思路,使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成为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科普资源均衡化的重要举措。
2.2 形成跨系统多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
为了规范项目的建设和实施,项目制定了《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管理办法》《农村中学科技馆网络平台管理办法》《农村中学科技馆积分制管理细则》等文件,并建立了“公开申报+择优支持”建设机制,具体流程如下:(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印发项目通知;(2)地方科协组织学校公开申报,学校自愿填写并提交《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申报表》;(3)基金会组织专家对申报学校进行综合评审,择优支持并在网站上公示结果;(4)公示通过后,基金会、农村中学、当地科协三方签订《项目运行合作协议》,启动项目建设;(5)项目建成后,基金会组织培训,向一线教师介绍展品功能、原理及售后维修方式,印发《农村中学科技馆展览手册》,保障农村中学科技馆的有效运行。
2.3 探索“社会捐赠+政府资助”的投入方式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的建设资金采取社会捐赠的方式,日常运行费、展品更新费和维护费等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这一“社会捐赠+政府资助”的投入方式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运行。在此基础上,基金会还引导中央机关、地方单位、民主党派等出资参与项目建设。如全国政协在贵州省赫章县、中国科协在江西省寻乌县、致公党在云南省腾冲县等分别捐资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
2.4 尝试以奖代补的激励体系
基金会在各科技馆建馆后,通过奖励“赛课工坊”(包含3D打印机、机器人、激光内雕机等)、积分制管理奖优、科技馆发展奖、资助申报校开展“中学科技馆在行动活动”等方式,向运行良好的中学科技馆奖励科普资源包代替后续投资,充分调动农村中学科技馆解决资金困难和自己“造血”的积极性。每年举行科技馆辅导员培训,使科技馆的管理人员越来越专业规范。积极组织各农村中学科技馆师生参加科协举办的各种竞赛和冬、夏令营活动,对科技馆后续运营起到持续保障作用。
3 存在问题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30余家主流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认为项目既“传导了科技之光”,又“点亮了明日之星”。
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还存在覆盖范围不足和受益面有限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覆盖范围来看,目前全国共有农村中学28 000多所,按2020年底建成1 000所计算,项目资助建设科技馆的学校也仅占3.9%左右。从受益面来看,展品体量较大难以便携化流动,承办学校由于担心影响本校教学秩序等原因,科技馆对外开放的机制还不够健全,极大地限制了科普效果的受益面。围绕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的深化发展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3.1 建设与维护
配置一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的费用大概在20~30万元,加上科技馆日常管理费、展教品维护维修和更新换代费等,项目资金需求量很大。调查发现,27.9%的学校反映科技馆的“场地小、展品不足”,22%学校反映“后期投入不足,专项资金支持不足”,还有14.4%的学校反映“展品老化,维修不到位”。从投入的角度看,项目尚未建立稳定的社会捐赠渠道,而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项目资金投入不稳定,影响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学校对科技馆的维护性投入主要靠地方科协资助、基金会积分平台和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奖励的形式取得,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2 运行与管理
在项目的建设层面,已经形成以“公开申报+择优支持”为特征的跨部门联动机制,但管理和运行层面的多部门长效稳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优势是能够在众多合作主体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但合作主体多也容易出现力量分散、沟通困难的问题。通过走访发现,一些学校不重视科技教育,场馆运行管理没有固定的负责人,或者人员更替频繁难以维持场館高效地运转;基金会年度组织科技教师培训,因跨系统的原因,有些地方教育系统不支持,教师便失去深度学习的机会,只能通过展品生产厂家配备的展品手册获得相对基础的培训。针对以上情况,项目亟需在管理和运行层面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
3.3 评估与激励
在教育体系内部,图书馆、各类科学实验室、创新活动室(创客空间)等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基础配置,并有完善的建设和运行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估和激励措施。相比之下,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建设和运行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规范的建设和运行标准,导致难以形成健全的评估和激励制度。标准和制度的缺乏使得许多配备科技馆的学校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些学校甚至没有配备运行维护费用,开放场次也寥寥可数。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1)观念更新不及时。往往刚开馆时门庭若市,一段时间后便门可罗雀。各地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观念陈旧,没有把依托展品开展科普活动作为提高场馆运行能力与水平的高度来认识。(2)人财物投入不足。就公益项目的各方参与主体来讲,基金会的募集资金能力以及地方科协等群团组织的运行经费数额都有限,农村学校本身经费就比较紧张,为了维护学校正常运转,还要在预算外给中学科技馆花钱就更难了。另外,农村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学态度懈怠,中学科技馆教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3)监管制度不健全。基金会目前对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的监管还不算健全,缺乏诸如展品维修快速响应机制、辅导员的激励机制、项目总结评价制度、及时上报场馆运行数据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项目创新升级发展的障碍。
为了促进项目的健康发展,亟需在明确农村中学科技馆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建立科技馆建设与运行的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切实形成“以评促建,以奖促用”的工作格局。
4 转型之路
4.1 预期目标
“十三五”期间,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建设和运行非常强调与学校教育中的学科教学相融合。“十四五”期间,应强化“社会捐赠+政府支持”的双驱模式、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完善中学科技馆建设和运行的标准体系等措施,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村中学科技馆在农村地区科普服务设施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简言之,即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促进科普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高,这一目标体系可以简称为“十四五”期间的“一提升、两促进”。以上目标的实现,将使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成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科学普及、科技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仅为加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探索新路径,而且为科普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4.2 具体措施
(1)多种资源合起来:将科技馆、科协、家长等社会非正规教育资源与学校正规教育进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挖掘科技场馆的教育功能,共同推进科普和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全面服务于中学生的成长及其附近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活动。
(2)科普展品动起来: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在学校高效运行,在科技教育和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鼓励师生带着展品和创意作品走进社区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同时推行展品的“省(区、市)属学校用”管理制度,学校申请使用展品,使用效果好的可以长期使用,考评不合格的,可以将展品调配其它学校。这样可以激励学校用好展品,大大提高使用率。以“科普资源模块化、模块资源流动化”为原则,各学校以半年为单位进行轮换使用,让学生在一个初中或高中学段基本实现所有主题模块的体验,提高展品对师生的吸引力。
(3)科學精神树起来:为每个农村中学科技馆配备适当的科学纪录片、科技前沿视频资源、科学家传记、科学史等书籍。通过社团活动、项目式学习、讲科学家故事、讲科技发展和科技前沿、辩论活动、校园科普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追科学之星、立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
(4)科技教师多起来:转变长期以来正规教育中轻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弥补正规教育中中学科技教师数量缺乏,以及科技教师培训的空白,改变中学科技教育边沿化等问题。让科技馆资源和科协资源走进校园,开展各种展示、体验和培训活动,让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和认识社会非正规教育对学校正规教育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让更多的教师走进科技场馆、博物馆和科研机构体验学习、参加培训,给教师发放“科技教师”培训证书,争取教育系统的政策支持,认定参加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和计算工作量,激发教师开展科技教育和科研、寻找教育教学的素材和资源的兴趣,将传授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大批科技教师的积极参与,就可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5)学生科普讲起来:通过学生讲解展品、科技发展前沿的科普讲座、科技热点辩论活动、校园科普剧表演、社区公益科普宣传等各种活动,培养和锻炼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学生—家庭—社区”扩大科普教育的实效和覆盖面。
(6)科学探究做起来:将科技馆、科协和学校资源进行整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在科学家和相关专家的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首先组织教师开展有关科技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次,根据学校的具体需要,配置必须的设备、耗材和适当的活动经费,通过学校的“科技节”“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跨学科学习”,以及将学生带到科技馆进行研学和“科学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条件和实际能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研究课题,在校内或科技馆、科研机构开展比较规范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全面提升科技教育水平,促使学生有个性的高质量的全面发展。
(7)教学质量提起来:将结合农村中学生科技馆各展品的演示课件、科技前沿视频和科学纪录片等资源引入科学、劳动技术、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或将学生带到科技馆上课,引导学生探究各展品的基本科学原理等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质疑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通过馆校资源的高度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项目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8)师生作品亮起来:通过创办专门刊物或依托相关刊物开设专栏、或创办专门网站、出版成果集等方式,及时物化项目成果,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及时的、高水平的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通过论文、作品和成果评比和表彰、以及与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相关竞赛等活动让科技教师和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
(9)科学素养升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化的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师生实践创新的热情,让农村中学科技馆真正吸引人、留住人、涵养人,并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实现师生和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持续提升。
5 结语
农村地区作为公民科学素养薄弱地区,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培养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振兴乡村经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任务。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深入中西部农村地区科普工作前线,应在“十四五”期间提质升级,积极响应号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实现改革新突破,开启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普工作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评估报告[R].北京:2018.
[2]王晶莹,张跃,孟红艳,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纵向比较[J].科技导报,2013(33):70-76.
[3]曾永江.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基地建设的方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4):1-4.
[5]沈卫.全民科学素养培育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J].天津教育,2017(6):30-31.
[6]姚爽.浅析我国科技馆“馆校合作”的几种模式[J].科技与创新,2019(6):22-24.
Abstract The public welfare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past eight years. It has become a backbone force in the "last mil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 but it has also encountered many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Based on survey data, this paper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ject and main experience,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project and the reasons, then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integrating multiple resources, moving popular science exhibits and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spirit, for upgrading this project.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public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tific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