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红色文化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运用价值研究

2020-11-09王美霞刘湘顺

关键词:武汉市三全育人红色文化

王美霞 刘湘顺

摘  要:武汉市红色文化形态多样、寓意深刻、内容丰富,蕴含着崇高的社会理想、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改革创新意识。高校立足“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举措就是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利用红色文化培育“三全育人”全员育人主体、营造全过程育人环境、打造全方位育人载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武汉市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出发点是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心为实现“中国梦”和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武汉市红色文化蕴涵着先进的无产阶级价值观念和宝贵的民族精神,沉淀着无数先辈的革命故事和优良传统,与新时期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指向高度契合。新时期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追求,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高校要着力将武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素、环境要素和载体要素,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武汉市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一片红色的热土,无数先辈在这里写下了光辉的奋斗历史,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为武汉地区高校利用本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武汉市红色文化是指1840年以来,广大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进程中,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习俗和伟大民族精神,并结合无产阶级实践在武汉地区形成的标志物、纪念地,及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统称。其中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武昌毛泽东同志旧居、向警予烈士陵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等;精神形态的资源有林则徐以武汉为中心威武不屈进行禁烟的自强不息精神、由辛亥革命衍生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等;信息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纪录片《武汉会战》、纪录片《孙中山与中山舰》、电影《辛亥革命》、《忠诚与背叛》以及武汉地区小英雄雷金勇经受反动派30天残酷折磨仍坚强不屈的故事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众多、形态丰富,分布范围也遍及武昌区、新洲区、汉口区、黄陂区等武汉各区域,蕴涵着先进的无产阶级价值观念和宝贵的民族精神,沉淀着无数先辈的革命故事和优良传统,内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和强大的育人功能,对于引领新时期的“三全育人”工作有着重要且特殊的时代价值。

二、武汉市红色文化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价值

(一)崇高理想信念的引领价值

习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近代以来,驱动武汉地区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探索国家出路的动力源泉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促使武汉地区中国共产党人从容赴死,威武不屈的精神支柱是对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武汉地区红色文化如汉阳铁厂等,见证了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排除万难,发展近代民族工业,力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自强壮举;向警予烈士陵园、八七会议旧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为我们展现了革命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先辈排除万难,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刘公岛教学区时说:“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 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武汉市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任,对于在价值多元的信息时代引领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具有独特的引领价值。

(二)爱国主义情怀的凝聚价值

习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历经艰辛,坚持抗争的精神支柱。武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革命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才迎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武汉保卫战显示了中国军民面对强敌寸土不让的决心与斗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深入推动武汉市红色文化,特别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辛亥革命纪念馆等,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利用红色文化的深刻感染性和历史事件的高度真实性,深度激发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对于帮助高校青年学生将热爱国家、奉献社会、热爱生活、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对于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高度的凝聚价值。

(三)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价值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5]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价值旨归,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新时代青年必备的个人品质。广大青年要善于从革命先辈和时代榜样身上汲取道德滋养、感受道德风范,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追求更有高度、更有价值的人生。武汉红色文化如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紀念馆等是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蕴含了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深厚的劳动人民情感,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不惜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异常严峻,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腐蚀和分化青年学生价值选择的社会背景下,将武汉地区红色文化运用于高校“三全育人”体系,通过红色文化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中光辉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染性和震撼力,教育影响青年学生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党爱国、忠于人民、勤劳肯干、艰苦奋斗等丰富内涵转变为具体实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人民情感、奉献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进而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四)改革创新意识的培育价值

习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曾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代以来,先有张之洞湖北新政,奠定了湖北工商业体系和现代化的基础;后有以孙中山先生为领导的革命先驱者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再有武汉作为全国第一批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省市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国革命中心地区之一;毛泽东倡议创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农民运动骨干,将农民运动的火种撒遍全国;“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是对武汉地区红色精神和红色历史的高度凝练和升华,是极具代表性和导向价值的先进文化,指导着新时期的武汉建设。“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将武汉红色文化蕴含的“敢为天下先”精神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为高校鼓励青年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青年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培育价值,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三、武汉市红色文化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运用实践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方式从“单”发展到“全”,并不断向育人体系立体化发展的全新要求。武汉市红色文化德育内涵丰富,红色基因深厚,育人价值显著,是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优质资源。因此,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中,要与时俱进地结合地方特色和高校实际情况,同频共振,合力共建红色育人阵地,使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运用,切实提高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实效性。

(一)培育红色文化全员育人主体

全员育人强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各个教育对象参与到教育中,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育人价值,实现教育合力。将武汉市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首要的就是要培育红色文化全员育人主体,实现育人无不尽责。

首先,要培养一批懂武汉红色文化历史、护武汉红色文化形态、传武汉红色文化基因、行武汉红色文化精神的思政工作队员。在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实践中,思政工作者是先锋,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内的思政工作队伍都应该明确自身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加强认识与学习,系统了解武汉红色文化的历史事实,认真领悟武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主动将武汉市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到育人工作中,利用武汉市红色文化开创红色文化主题课程,争做红色文化育人专家,提高红色文化素养,争做红色文化育人榜样。

其次,学生群体也应是育人主体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实现全员育人,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头雁效应”“联动效应”和“星火效应”,形成红色文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自荐和推选的方式选拔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价值选择正确的优秀学生组建形成本校的红色文化宣讲团,并聘请专业教师和红色文化专家对其进行培训,在保证专业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同学间的影响,由其深入本校各学院及联动其他学校进行交互宣讲,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极具红色文化素养的先锋队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对党员进行培训或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党员参与其中,进行红色文化主题课展示,组织开展红色遗址实地探访活动,确保党员群体充分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通过党员与积极分子谈话和培养考察等教育和影响其他学生,实现以“部分”带“整体”,以党员学生带动全体学生,增强高校学生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形成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且极具红色文化素养的先锋队伍。

(二)营造红色文化全程育人环境

全程育人指就教育过程而言,要在全部时间内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高等教育从学生入学贯彻到学生毕业,要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甚至从更长远来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强调的是教育的连续性。将红色文化融入全程育人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创造有利于实现长久教育影响的教育环境,要从校内校外两个层面营造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性和持久性的红色文化环境。

首先,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营造富有红色文化的校园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在校师生的生活,一是要通过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艺术展演,在剧本编写、编舞、演唱中,深化大学生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2019年武汉理工大学通过讲述本校优秀校友,辛亥革命老人赵师梅关爱进步青年、简朴治学、追求真理的故事,打造一场深入人心的理工故事,牵动着无数理工学子的心,起到了很好育人效果。二是要结合校史校训,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幫助高校学生将红色基因植根于内心深处。如“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的武汉理工大学校训,是对辛亥革命敢为人先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对于青年学生铭记辛亥革命历史、传承辛亥革命创新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价值。三是要利用高校社团来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高校社团兼具趣味性、教育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过马列协会等各式各样的社团组织,利用红色文化中的人物和故事作为事例,“头脑风暴”征集会员意见,将红色文化与社团自身特征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主题活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社团组织的轻松环境中接受红色精神和价值观念的熏陶。

其次,要打造校外红色文化育人基地。武汉是一座拥有众多高校的教育之都,也是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营造高校红色文化全程育人环境,校外红色文化基地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武汉市校外红色文化基地以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等形式存在,不仅数量众多遍布武汉三镇,而且分布集中,相互毗邻,串起了一个个红色文化的景观群,如武昌首义文化片区、都府堤红巷历史名街区、汉口的沿江租界红色片区等,起到了很好集群效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基地的育人资源,强化红色文化基地的育人担当,提升合作层次,可以通过统筹规划武汉市的红色文化基地,将武汉的高校和红色文化基地按位置集中度和历史相关度进行划分,处于同一划分区域的学校负责同区域红色基地的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实践教学等,形成与各高校联动对应的红色文化基地,不断深入推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培养红色文化人才,既能发展红色文化、保护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又能实现红色文化服务高校,推动人才培养。

(三)打造红色文化全方位育人载体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从空间意义而言,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措施和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的教育全覆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三全育人”工作,关键要从抓牢红色文化课堂教学主阵地、运用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媒介、落实红色育人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思政课堂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主陣地。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从武汉地区来看,以武汉精神为主题教学,通过梳理武汉精神的起源、承继、发展和确定的历史,对武汉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精神等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仍是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和途径。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当适当引入与本地区相关的故事和人物事例,穿插红色影片片段和红色歌曲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历史时,可以引入电影《辛亥革命》相关片段进行辅助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

其次,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空间限制,“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泛性、便利性、交互性的特点,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积极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第一,高校可以依托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开辟武汉市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在学校各学院官网专门建立武汉红色文化专栏,学生在浏览校园信息时,不知不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第二,高校可以开发武汉红色文化网络课程。积极在中国慕课、学校网络课程、微课等平台上开设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平台,并根据网络课程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在相关平台上自主学习,完成规定任务,并获得学分。第三,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如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微博和红色网站等,上传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红色影片和红色故事等,通过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形象生动的情景再现,让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中切实感受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和文化传统,从而激励自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进步青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打造全方位育人载体最重要的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一要依托武汉红色旅游景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和实地践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一要充分调动各种学生感官去学习和了解革命故事和革命历史,实现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二要立足红色文化背景,组织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红色理论宣讲、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歌大合唱比赛、红色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色基因,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二三要借助志愿服务平台,打造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可依托武汉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结合学校品牌公益项目开展红色志愿服务活动,如在红色文化基地开展文艺汇演、担任导游和解说员、进行知识科普、遗址维护、情景剧和心理剧演绎等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三四要立足本地红色历史,实现红色文化助力创新创业。通过把握时代需求和地方特点,充分挖掘武汉市红色奋斗历史,铭记先辈如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艰辛“创业”历史,学习革命先驱的敢为人先精神,继承优秀传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及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如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红色课堂APP、红色旅游线路规划等创新创业方式,推进红色教育生态圈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觉把个人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兵团日报评论员.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N].兵团日报(汉),2019-10-23(001).

武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武汉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W]. 武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网,2018-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N].人民日报,2018-06-15.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W].新华网,2019-04-30.

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W].新华网,2020-03-10.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1.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W].中国政府网,2013-05-04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J].理论探讨,2005(06):147-148.

猜你喜欢

武汉市三全育人红色文化
穿盔甲,慢慢爬
细雨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太阳“跟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