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妙趣横生
2020-11-09任志敏
任志敏
摘 要: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面临着知识学习的初始阶段,此时的学生正需要好好学习语文知识,以巩固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深入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实施趣味教学法,让小学语文教学妙趣横生,使得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以使得学生学好知识。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方面研究让小学语文教学妙趣横生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所需学习的基础学科,掌握好语文知识是小学生更好地应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所教学科的重要性,加强语文教育,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展开教学,以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且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让小学语文教学妙趣横生的方法。
一、融入生活元素
生活元素是学生所熟悉的,也是学生所喜爱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产生亲切感,使得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如,在讲授《纸的发明》这篇文章时,笔者便会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问问题,即纸的原材料是什么?纸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毕竟学生所知道的知识少,所回答的内容不是非常正确,因此笔者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否定,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纸这种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产生了兴趣,纷纷表示想要深入了解正确问题的答案。此时,笔者便会带领学生阅读本篇文章,让学生在文章中探究答案。这样,学生便能够以主动的态度,积极地学习这篇文章,使得笔者的教学变得十分顺利,而学生则因此取得了良好的知识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多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元素,多多借助这些元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引入多样游戏
游戏是学生所喜爱的事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了解了学生这一特性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游戏的设计,并可以适当地将所设计的游戏引入到课堂中,以让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玩乐中有效掌握语文知识。
如,在讲授《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文章时,笔者便会引入名为“我说你模仿”的游戏。在游戏中,笔者会向学生说出溪流声、风声、雨声等多种多样的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能够按照笔者所说的内容,进行相对应的声音的模仿,而模仿最像的学生将会得一分。游戏结束后,笔者会统计学生的分数,而得分较高的学生将会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游戏中,调动了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对大自然的声音产生了十足的兴趣,从而能够在游戏结束后积极参与到知識的学习中。如,在向学生讲授完语文生字词后,笔者便会让学生两人组成一个小组,使得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我模仿你写”的游戏中,使得组内一名学生根据笔者在提示板上所展现的字词,展现相对应的肢体动作,而另一名学生则需要根据成员的肢体动作,猜测出相对应的字词。这种游戏十分有趣,学生为了能够在游戏中有良好的表现,会积极记忆所学习的字词,从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语文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多多关注游戏,引入丰富且多样的游戏,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当下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有必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向学生讲授知识,让学生能够产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语文知识。
如,在讲授《赵州桥》这篇文章时,笔者考虑到文章所介绍的建筑物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见的,学生难以通过文字的观看就了解这一建筑物,便会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中。在备课阶段,笔者会在互联网上搜集丰富且多样的展现赵州桥的视频和图片,并会将这些资源下载下来,放在课件中。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文章时,笔者会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这些资源,并以此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文章内容。这样,学生的视觉能够受到直观性的刺激,产生知识学习的兴趣,并能够通过直观性的赵州桥的观看,更好地了解赵州桥,从而让学生有效掌握这部分的语文知识。总之,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的教学呈现出了生动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有必要多多关注当下新兴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让学生能够以更为主动的姿态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
综上,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多多关注小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所教学的内容,重视趣味教学方法的实施,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让学生能够具备一个好的知识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之后的生活、工作。
参考文献:
[1]乔梅.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9).
[2]连吉敏.论趣味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