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提升视域下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困境与突围

2020-11-09代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自我提升研究生

内容摘要:自我提升理论该理论强调动机之于个体行为的调控作用,是当前心理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现实困境主要有:跟风考研,目标不明;学术热情匮乏;学术创新周期长,学习耐力不足;学术成果回报率低等。从自我提升视角出发指出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突围意味着需要三大基本要素的协同发力:一是自我定位,触发学术创新的热情与动力;二是自我磨练,夯实学术创新的根基;三是自我外显,达成学术创新的成果具相。

關键词:自我提升 研究生 学术创新

自我知觉中的积极自我偏见即为自我提升,对个体摆脱消极情绪、克服外界不利干扰实现自我身份认同、提升自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1]。实现学术创新是研究生的重要使命,但是有研究表明,部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之路困境重重,实现学术创新的周期过长且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究其根源在于研究生缺乏自我提升的激励与运用,未能建立起积极心理动机与学术环境的联接,导致他们成为“学术边缘人”无法打破创新困境。因此,借助自我提升理论来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积极心理,挖掘其学术创新潜力,对其突破学术困境,实现学术创新大有裨益。

一.自我提升理论与研究生学术创新

人格结构理论是自我提升理论的滥觞,脑神经科学、心理科学等的发展促使人们愈发关注“自我”的价值,学者们分化出了丰富的与自我相关的理论与学说,诸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自我救赎、自我突围、自我认同与评价、自我效能感等等。不论心理学家如何创生、分析与解读有关自我的理论,其研究共性始终围绕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

(一)自我提升理论的含义与作用

1.自我提升理论的含义

对于自我提升的定义,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较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基于各种人格构成理论建立起来,是个体自涉偏好心理下的一种积极自我评价的现象。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又被译为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它是个体肯定自我、维持自尊、保持信心并寻找积极自我评价时机的重要驱动力。该理论假设每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均有一种增强自尊、凸显自我价值,寻求积极自我评价,避免消极评价反馈的内生需要;该理论可以简单地分为简单的自我提升理论与补偿性的自我提升理论,[2]前者认为,所有人类个体都会突破困难提升自我价值感;后者认为,具有消极自我观的人,与积极自我观的人相比,具有更强的自我提升心理,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许,实现自我价值,以补偿自身不足。两种理论均含有提升自我价值感、维护自尊的意蕴。

2.自我提升的作用与机制原理

自我提升是个体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动力,且个体用以维护自我积极形象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3],例如优于平均效应、自利归因偏向、自我妨碍;选择性地接受和反驳、过分自信等等。其中,优于平均效应,又被称为乌比冈湖效应,简言之是一种个体自觉“高人一等”的心理,即在与他人比较时,个体认为自我拥有更好的品质、能力,更少的缺点、短板;自利归因偏向,又称自我服务的归因倾向,西方学者将其界定为基本归因错误,即个体在进行归因时,把失败归结为他人失误或者环境的缺憾,而事件的成功则源于自我;自我妨碍,则是自我保护心理动机外化的结果,当人们感受到某项任务难以完成或者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之时,出于本能的自尊而为目标达成设置障碍,例如夸大外界环境限制因素、他人的责任,借以维护自尊抑或提升自尊,进而维持自己胜利者的姿态;选择性地接受和反驳,又称策略性地选择,即个体总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与自我有关的积极反馈,却往往审慎对待与自我相关的消极反馈。

(二)自我提升理论应用于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自我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如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激发人们关爱他人以及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4]。国外有研究发现新时代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主要压力,他们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提升倾向[5]。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是学习动机在内省发,向外输出的个体主动追求过程,这个过程关涉自我认同、自我突破,采取行动塑造并维持自我形象,同时需要与他人、团体进行交流,获取积极反馈。

二.自我提升理论审视下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困境

研究生的扩招政策为许多人敞开了自我提升的大门,拓宽了个体通向熹微未来的道路,但是也使其面对更多的挑战与困难,深刻影响着研究生个体自我提升的动机。

(一)自我定位“抛锚”,考研动机不明朗

一方面,很多本科应届生在面临就业与升学的抉择时,未认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不清。部分学生在了解到本科就业市场的薪资水平低于预期后,产生就业逃避心理,加之朋辈群体考研深造的影响,盲目跟风考研,并未进行综合自我评估,确定自我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尽管进行了自我定位,但是考研动机却十分“现实主义”:为了学历而考研。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是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加就业选择的“筹码”,并非为实现知识追求而考研。“跨考热”现象的背后不乏大批畏难情绪的学生,他们企望从艰涩复杂的本专业跨考到相对“易懂的专业”实现学历的跃升与自我身份的提升,但是进入研究生涯后,却因为专业基础知识积累缺乏,出现“后劲不足,创新乏力”的现象。由此可见,研究生的学术生涯与创新深受自我定位的影响,如果自我定位不明或者“动机不纯”就会使得个体的学术创新陷入僵局。

(二)“依赖性”学习心理钳制,学术热情匮乏

学术热情是研究生作为“学术入门人”通往学术殿堂的内生动力。研究生教育对课程考察的依赖程度小,要求更强的学习自主性。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例,目前国内高校学制大多为3年,前1-1.5学年为课程学习密集期,之后的时间通常为自主学习探索时间。长久以来国人的教育履历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学习心理——对课程与教师的依赖,前者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课程结束即意味着学习完成,可以进入放松阶段;后者的不良影响更为突出,在研究生阶段导师负责制的背景下,如果师生互动过少,缺乏对学生必要的学习督促,使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与科研学习渐行渐远,加剧学生对学术场域中长期积累的个体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个体学术热情、科研探索的自觉性大幅下降甚至丧失。另外,我国“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研究生的消极创新心理。

(三)科研創新周期长,学习耐力不足

随着国际社会对学术创新的日益重视,高标准、严要求成为学术圈的新生态,想要发表具有创新及有影响力成果的文章越来越难[6]。以文科专业为例,一项科研成果的产出从计划筹备到成果呈现,短则耗费半年多则耗费1-2年甚至更长时间,时间成本与风险成本较高,加之个体学习耐力不足,导致许多研究生的消极自我妨碍,坐不得研究的“冷板凳”。

(四)学术成果回报率低,创新动力不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部分职业成为经济高回报率代名词。与此相比,从事学术研究的群体的经济回报与前期大量的精力、时间投入不成正比,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与人们惯用的经济能力决定个体能力等级的思维观念的渗透,导致部分研究生学术创新动机水平过低,科研意识倦怠,且对学术研究价值持怀疑态度。如果长期缺乏科研投入与成功创新的情绪体验,就会导致研究生自我排斥、自我怀疑,游离于科研创新之外,无法完成学术生涯的自我提升。

三.基于自我提升理论的研究生学术创新突围策略

自我提升理论研究重点历经多次变迁,但不论其研究重心如何转移,始终关注内在动机之于个体外化行为的调控作用。基于自我提升理论的启示,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突围策略。

(一)自我定位:触发学术创新的热情与动力

学术创新是一个充满艰辛、打破迷茫的过程,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有利于激发学术创新的激情与原动力。

第一,自我认识是自我定位前提。自我提升理论认为一个适应良好的个体应当对自我有着正确的认识[7],并通过社会互动建立并维护自我意象。为此,研究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学术创新目标。通过阅读与实践,拓宽知识广度与深度,补齐知识短板,增强自我专业认同感,激发学术热情;其次,学会团队合作,信息互通有无,借助信息交互更好地认知自我。第二,自我定位要坚定自我确信,自我确信是进行创新的重要动力。研究生学术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需要坚定自信,保持学术热情。为此,研究生应制定适合自我的科研计划,分阶段完成科研目标,积累成功体验,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二)自我磨练:夯实学术创新的根基

自我认同为创新提供内驱力,而将创新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关键在于自我磨练,即知识积累与学习自觉性的磨练。

首先,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是一个知识整合再建构的过程[8],研究生不仅要磨练自我知识储备库,还应学会“人为建构,自我反刍”的知识积累方法,即自我建构知识框架。第一,主动思考。研究生应学会带着拟研究问题主动“猎寻”可用资源。第二,“聚焦式”储备。问题意识产生后,应缩小阅读范围,聚焦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阅读。第三,淬炼观点,指向学术创新。学术创新需要系统与逻辑化的论述,为此研究生应学会提炼、深化“碎片化”的“新生”观点。其次,学术创新强调自主性,依靠导师督促与学习任务的安排来实现学术创新如空中楼阁。为此,研究生应摒弃“依赖性心理”,针对拟研究问题主动出击,多渠道阅读积累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探明方向与视角积累可被个体感知的成功经历,建立稳固的自我概念,强化“成功”的生物神经基础[9]。此外,砥砺自我,提升耐力与意志力也是自我磨练的应有之义。

(三) 自我外显,达成学术创新的成果具相

研究生学术创新的自我外显即指借助学术成果发表的形式,将自己对某一问题领域的独特见解对外呈现出来,从而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反馈,维护自我积极意象,提高自尊,显示出自我群体优势。

学术创新成果的呈现需要“研究问题+创新“符号”+逻辑框架+成果总结”四大因素相辅相成[10]。对此,首先,研究生个体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研究视角与立场,避免无用或陈旧研究主题以及概念堆积。其次,创新“符号”是学术创新表征的关键所在,即指用文字、图表等表征自己特有的见解,是学术观点与论据的完美融合。故此,需要自我观点的清晰聚焦,理论论证、数据佐证与实践证实。群体讨论与交流往往能够激发思维火花碰撞、萌发创新观点,学会表达自我、合作学习是实现创新的重要能力。再次,学术成果的呈现必须遵从一定的逻辑框架,即论证次序与结构合理。逻辑架构是研究者本人的研究思路与探索历程的再现,应遵循人类认知、逻辑推导规律,条理化论证框架,严谨论证学术观点。最后,学术成果的总结,即对研究问题的明确回答,是对自己独一无二观点的最后表征。

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受到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双向驱动的影响,但是内部动机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更大[11]。学术创新植根于却又超越了个体自我知识经验,而自我提升动机能够帮助个体超越外部环境缺憾,排除不利因素干扰,实现学术创新,创生自我价值、突破自我设限,这也正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与人文关怀的精神体现。

参考文献

[1][2]Janis A. Cannon. Self-consistency versus self-enhancement theories: a test using task specific self-esteem[D].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2019.

[3]William Magee; Laura Upenieks.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steem, unvarnished self-evaluation, future orientation,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 derogation in a U.S. national sample[J]. Elsevier Lt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9, (16): 66-77.

[4][8]Aelenei, Martinot, Sicard, Darnon. When an academic culture based on self-enhancement values undermines femal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choices[J]. Routledg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20: 373-389.

[5]Sedikides. On the doggedness of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 How constraining are reality constraints?[J]. Routledge: Self and Identity, 2020: 251-271.

[6]馬来平.人文社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创新——以科技哲学专业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12-17.

[7]Taylor, S. E., & Brown, J. D. Illusion and well be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6, (103): 193–210.

[9]Krebs, D. L., Denton, K. Social illusions and self-deception: The evolution of biases in person perception[J]. NJ: J. A. Hillsdale,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2017: 21-47.

[10]Teed Adam R, Rakic Jelena, Mark Daniel B, Krawcyzk Daniel C. Relative activ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self-transcendent and self-enhancement core values: An fMRI study of basic human values theory concepts in males[J]. Pubmed: Social neuroscience, 2020: 1-14.

[11]郭衎,曹一鸣.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影响的深度解析——基于大规模学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19,(3):62-67.

[11]刘肖岑,桑标,窦东徽. 自我提升的利与弊:理论、实证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1,(6).

(作者介绍:代霞,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自我提升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民办高校德育管理“满意工程”现状分析
特岗教师自我提升路径分析
略谈新常态下中学生自我思想教育的思考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