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意识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0-11-09何存娟
何存娟
摘 要:语文教师要具备文体意识,识体而教,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依体而读,准确了解同一文体的特征,使阅读针对性更强;让学生得体写作,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凸显写作的实用性。
关键词:文体意识;教学策略;能力迁移
近年来,统编本教材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仍不到位,片面地将教材与教学内容等同,拿到一篇文章,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甚至出现偏离的现象,怎样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这是一名语文老师应有的素质。其实,仔细研读教材我們发现,统编本教材在编排上有了很大的创新,采用人文主线和文体意识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的编排。既然教材都变了,我们还能用以前的旧模式去教今天的新文本?我们还能将一篇小说当成是记叙文去教?还在说明文教学中不断煽情,不断地去感情朗读……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忽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凸显文体意识,做到“依体而教”。
一、识体——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与其说教学是门艺术,不如说教学是中医的“四诊”,每拿到一篇文章,不如说是来了一个病人,医生需要“望闻问切”,确定诊治方法;而教师要做的一定是识体,不同的文体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读产品说明书的方法去读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前者是实用文体,应该理解阅读;后者是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当然,也不能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歌,即使二者有相似之处,核心素养确立的四个维度,二者都符合“审美”的需要,可是,二者在形式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诗讲究押韵,内容精练,意境深远。散文在形式上更自由,情感更丰富,两者特点迥然不同,那么文体不同,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定位自然不同,更不能混为一谈。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读,大部分能读懂课文的内容,能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是领略到的文本要义却不相同,有的认为课文的人文主线是爱国主义,这是把课文当成记叙文来教——通过哪些事来反映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事情的叙述来提炼主题,唱主旋律,显然,这样的教学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已经偏离了文体,那就不能“对症下药”了。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仅仅抓住这三个点就够了。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进而全面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和特色。
二、适体定篇、由篇而类——有效地促进能力迁移
语文能力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提升。学生必须在阅读了大量同一文体的作品之后,才能主动辨识这类文本的特征,找到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方法。统编本教材重视文体,有意识地对单元进行了有关文体的整合。这样的阅读在数量上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去挖掘和拓展。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注重文体,编排了四篇说明文,并且说明形式多样,说明的方法每一篇都不同,可谓让人“大开眼界”,有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像《松鼠》是语言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品文,孩子们很感兴趣,只读一篇,孩子们不过瘾,在教学中顺势将作者的《自然史》介绍给孩子们,我们一起读其中的《天鹅》《马》……针对这一类说明文,自然不能像教前一篇课文《太阳》那样,这样的说明文,最重要的是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大量的拓展阅读之后,学生明白了这类文章与本组其他三篇课文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语言更为活泼,在布封的眼中,动物们已经人格化了,充满了灵性。说明文还可以这样写,读得多了,自然领悟就深了。
三、得体而写——突显语用功能
写作的对象不同、需求不同,写作的文体也就不同。可是,小学生认为,好作文必须语句生动,具有“散文味”“文学味”。致使他们上交的作文千篇一律,好词好句堆砌,貌似文学味十足。有一次,学完了说明文这个单元,我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观察苹果,写一篇作文,请看一位学生交上来的《苹果》片段:
……走进家乡的果园,一个个粉嫩嫩的小脸蛋挂在树梢,脸蛋上一颗、两颗晶莹的露珠滚动着,让你忍不住伸出手……
很显然,这篇作文中压根没用到说明方法,既然写的是说明文,就应将问题聚焦到“将苹果写明白”,大小、形状……但是,这篇作文根本没提,只因讲究语言而忽视了文体。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写作绝大部分应是“任务型”的,通知、便条、书信、申请书、倡议书……都要动笔写作,而且这些文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融入我们的各科目学习之中,科学课要求我们写实验报告与总结;道德与法治需要我们完成演讲稿;综合实践需要我们完成调查报告或简短的人物通讯等,不同的文体一定有不同的格式与内容上的要求,这些文体处在怎样的特定语境中、面对的对象是谁?都需要我们去探究,这种探究的依据一定是“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尝试,从而迸发出个性的语言智慧,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写作体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也是朱自清先生提到的“报刊体”,当然,在写实用文体的同时,也要进行文学写作,二者相互促进,不管哪一种体式或写作,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言语智能。
以运用语言为目的,识体而教,依体而读,得体而写,利用好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让语文课堂教学更“体”面。
参考文献:
郭绍虞.典论.论文[A].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1册)[C].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1979:158.